随着村庄整治工作的全面实施,农村的道路更通畅了,河道更清澈了——
照片解析:石门镇民丰村的胡松林每天晚饭后都习惯绕着家门口的小河散散步,然后到小亭子里和邻居拉拉家常。胡松林见证了这条河道从污秽不堪(图一)到清澈见底的变化(图二)。2003年我市开始实施村庄整治工作,农村环境质量跟农民生活水平一样节节高。记者撷取了几个片段,从中可以窥得其中的奥秘。
片段一:2003年,市里组织干部到各行政村开展村庄整治定点考察,当来到崇福镇联丰村,行至半路,不少人却不见了身影,最后只有一个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完了全程。“当时环境确实太差了,脚都没处放的。”联丰村村干部胡如海表示。市农办相关负责人回忆2003年前桐乡的农村面貌,直道触目惊心,“就是三个字脏、乱、差”。污水乱泼乱倒,垃圾乱扔,居民住宅乱建乱造,道路坑洼不平,露天茅坑粪水直排,河道淤塞……这样的状况并不是个别村的问题,而是大部分村的情况。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我市也全面启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出台政策,落实人员,市里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大家都知道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过当时所有人心里都敲起了小鼓,这样大范围的农村环境该如何整治,真的能全面改善吗。
事实证明事在人为,现在当记者再次走进联丰村,桥下流水在微风中轻轻荡漾,黑白相间的砖墙与青瓦纵横交错,干净整洁的村间水泥路面找不出一点乱扔的果皮或废纸屑。根本想像不出这是曾经“畜禽满村走,垃圾随处丢,晴天灰尘飘,雨天污水流”的联丰村。
片段二:大麻镇海华村青龙桥组的村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清晨总能看到城镇上的居民在村里晨跑。村干部一语道破玄机:“农村环境好了,城里人早锻炼也爱往农村跑了。”被列入整治村对象后,海华村村委会发动全村进行了通组道路建设,由于政策到位,700余名村民自发投资参与修路,全村通组的11.5公里水泥路在短时间内修筑完毕,村里随即对道路进行了绿化。
2004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各镇乡、街道也出台配套文件,落实好相关资金配套政策。同时,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能,形成合力,在全市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按照示范整治的点定在哪里,各部门服务的配套项目就跟到哪里的要求,合力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计划实施,较好地发挥了各方面资金集成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村庄的整治工程建设。
2008年,我市以惠及大多数农民群众为目标,全面开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村庄整治扩面提升工程建设。一时间,村里的道路更通畅了,绿化更多了,路灯亮化了,一个个功能齐全的服务中心建设起来了。
片段三:在凤鸣街道新农村村的会议室里,一时连续传出“李梅冬18万元,吴荣千等4人共20万元,沈建霖等3人共10万元……”的报数声。这是党员干部和村民共商新农村建设大计会议上的热烈场景。村里搞村庄整治要完成10公里道路硬化和4.3公里的河道疏浚及河岸改造,再加上村庄绿化、垃圾箱及垃圾中转站建造等,耗资好几百万元。而按照村里目前的经济状况,要掏出这么多钱是不现实的。这时,一些企业家主动肩负起了社会责任。2005年,在全市开展了“百家企业联百村、共建美好新农村”活动,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个私业主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农家乐等项目建设,广泛发动和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到村庄整治这项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中来,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这项活动,不但有力地支持了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还进一步密切了工商业主、个私老板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取得互动双赢的效果。
片段四:今年来,走进各行政村的村委会,都会看见墙上贴着一张长效管理工作站细则,村里还建立起一支“职业化”的保洁员队伍,他们胸佩上岗证,着统一服饰,各司其职,有着统一严格的上班制度。清扫员每天到村民门口收拾干净垃圾,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河道保洁员则每天在村里的河道旁来回“巡逻”,及时清除河道垃圾。其他还有专职的绿化养护员。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探索长效管理工作机制,重点完善服务网络和制度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