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巧生试验田 图片由市档案局提供
1958年,当时的崇德县出了件新鲜事,当地永秀乡第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陆巧生,搞起了一种叫早稻蒸汽催芽的试验,并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催芽的效率和质量。陆巧生也因敢于创新,成绩突出,受到了政府的表彰。
桐乡、崇德两县在1958年合并后,实行人民公社化。第二年春,永秀农民沈禄福等人,把早稻蒸汽催芽技术,发展为蒸汽催芽育秧法,为进一步推广连作稻开了个好头,桐乡农业种植业发展的大幕徐徐拉开。
时间节点:1959年,春花连作稻熟制调整
长期从事粮食生产技术推广的胡松寿回忆说,1949年时,桐乡县种植业以春花和单季稻为主。1956年开始,桐乡县开展连作稻示范种植,开始调整熟制,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间作稻为连作稻,进而试种春花连作稻三熟制。老胡说,到1959年,大麻公社首先试种土油菜三熟制连作稻,取得了成功,并逐步向全县推广开来。
随着大麻公社经验的推广,全县改制面积在第二年猛增到32.39万亩。但由于步子过快,超越了客观条件,导致早晚稻减产,连作早稻亩产从1959年的197公斤,下降到了152公斤,晚稻亩产从238公斤降到172公斤。于是全县先后两次对改制面积进行了调整,改善了这种情况。此后的数年中,三熟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研创出“麦稻稻”、“油稻稻”和“菜稻稻”等多种三熟制模式。
时间节点:1973年,早稻一季亩产超《纲要》
洲泉农民老朱说,当时在义马公社众安大队,农民中间流行一首形容当地农田面貌的顺口溜:“出门见横埂,水田嵌中央,一场大雨水汪汪,烂田难收高产粮。”1968年桐乡开始对“三田” 进行改造。众安大队随后也展开了改造工作,挑土、搬横埂和搬地墩,调整桑园、平整土地,新筑排灌分渠,到1973年,大队“三田”改造完成。当年,大队早稻亩产达到了541.85公斤。
1973年,对老一辈农民来说,是令人振奋和难忘的一年。当年,桐乡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粮食生产热情高涨,加上“三田”整理的完成和粮食种植技术的改进,这一年,桐乡县早稻一季平均亩产超过《纲要》,达到415公斤,全年单产和总产都比此前最高的1972年增产10%。义马、安兴、民兴、永秀和同福等5个公社,以及坝桥、革一、华光等59个大队亩产超过450公斤,而众安、南庄等5个大队和全县120个生产队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还出现了140多亩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
时间节点:1993年,单一种植业到大农业转变
1993年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纷纷进厂务工,或是到外地从事三产。根据这一新变化和本地农业发展的需求,我市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这一年,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工作、负责编写桐乡《效益农业50例》一书的老农技员杨承禹,参与了对我市各地农作制度改革的调研工作。“当时,改革的重点是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把调出的粮田改种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水田由双季稻、三熟制逐步变成单季稻。全市粮食种植面积适当调减,而经济作物、水产养殖面积相应逐步增加。”老杨认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可以说是我市由单一种植业的传统小农业,逐步转变为与农、林、牧、渔、副五业有机结合大农业的重要转折期。这一转变让广大农民得到真正实惠,到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3930元,比1978年的154元增长了25倍多,农民手中的钱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时间节点:2000年,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从2000年开始我市实施大型农田建设项目,该项目把中低产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河山镇种粮大户倪明奎记得新世纪后,我市种植产业的明显变化。老倪说,当时还兴起试行种养结合、复合配套的多熟制模式,就是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和养殖的直接结合,实现轮作、间作、套种和套养,水稻田或茭白田养鸭、杭白菊复式套种、竹林和果园养鸡等新式样逐渐兴起。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市逐渐形成了杭白菊、苗木、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产业群。还新增了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