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工博会上,桐乡市福光灯具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一眼相中了复旦大学的光电源研究项目。活动一结束,他赶紧把几名专家邀到了一起洽谈合作事宜。目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市企业寻求科技依靠的愿望变得愈加迫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上海的科技力量突破瓶颈。
11月21日上午,石门工业区的玉溪针织公司里一片繁忙,公司与上海东华大学联合建设的研发中心正进入了最后的装修阶段。“光合作费我就花了50万元,等中心运作起来,合作效应会很快显现。”公司老总吴佳复告诉记者,今后东华大学研发出来的纺织面料会源源不断地送到公司打样,公司的新产品也可以发到东华大学接受先进设备的检测,平时东华大学还会派人来桐乡进行培训。很明显,这是一个颇有优势的科技合作项目。“过几天,我又要去上海了,跟世界五百强‘壳牌公司’的人谈一个吸湿排汗面料的研发。”即使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吴佳复依然信心十足。他口里的吸湿排汗面料就是用“壳牌公司”的新纤维材料纺成的仿羊绒面料,这一项目也将是研发中心建成后承担的第一个重要项目。
跟吴佳复一样,这几天,濮院针织产业园里恒越纺织后整理公司的老总李爱明也在焦急地等待一个与上海高校合作项目的完成。这是一个致力于涤纶起毛起绒织物超柔整理技术的攻关项目。“大概年底前会完成,那时我们的技术就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这家间接出口的公司同样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而这反而坚定了李爱明以更快速度提升公司生产技术水平的决心。据悉,这一情况,在濮院针织产业园里并不少见。由于上海在全国纺织行业有数一数二的科技力量,濮院针织产业园很多公司都与上海的科研院校保持着密切联系。
“要使企业早日走出困境,使之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只有更新观念。向上海‘借脑’与‘借力’,是我市企业实行产学研合作很好的一条路。”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很多高校的科技成果和我市相关产业联系紧密,特别是在纺织、化工、新能源等行业。今年以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冲击,我市已多次组织相关部门、企业赴沪专门就接轨上海科技合作开展洽谈。与此同时,今年4月成立的上海高校桐乡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我市接轨上海的科技合作平台,也在积极发挥着日益通畅的桥梁作用。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