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这意味着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时机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30年来,在这股浪潮涤荡下,桐乡处处涌动着变革的生机。大批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关键词:个体户
这些天,在桐乡市副食品批发市场做水果生意的潘雪泉特别关心媒体有关“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新闻报道。用潘师傅的话说,靠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农民过上了新生活。
潘雪泉是梧桐街道城东村农民。1980年,不甘心侍弄田地的他,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当时的梧桐砖瓦厂开了一家副食品小店。由于那时个体副食品店极少,潘雪泉的独门生意格外兴隆,一年可赚700多元。6年后,潘雪泉又改变经营品种,做起了水果生意。如今,潘雪泉已在桐乡市区买了商品房,过上了城里人生活。
1983年11月22日至23日,桐乡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上世纪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允许试、允许看、鼓励闯,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支持群众发展个私经济,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关键词:“铁饭碗”
1979年,灵安公社红胜大队(现为凤鸣街道环南村)农民姚锡金偶然获得了一个捧“铁饭碗”的机会:供销社二代店招收一名营业员。姚锡金没有错失良机,从农民变身为一名上班族。
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姚锡金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上。1984年,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姚锡金跳槽到灵安知青造漆厂(浙江天女集团前身)当了一名工人。第一个月他拿到了27元工资。“平生头回拿到那么多钱,心里别提有多激动!”想起当时的情景,姚锡金不由得笑了,“后来工资逐年提高,现在年收入比那时翻了100多倍。”
1983年,桐乡县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劳动力支配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开始向乡镇企业转移。据不完全统计,自1993年以来每年有8000多人转移到城镇,全市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也由44.1%提高到了77.8%。
关键词:企业主
从一名农民“蜕变”成拥有千万元身家的企业老总,改革开放为钟洪兴提供了广阔舞台,让他圆了创业致富梦。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门镇崇安村农民钟洪兴像祖辈那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随着乡镇企业在各地的兴办,拥有高中学历的钟洪兴洗脚上岸,如愿进入羔羊皮鞋总厂当了一名钳帮工。这也成了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1996年,眼看所在的羔羊皮鞋总厂日渐衰败,时任车间主任的钟洪兴作出了一个大胆举动:离开乡企办个体。他对外招聘了6名工人,创办了一家名为“桐乡双双皮鞋厂”的私营企业。两年后,钟洪兴从石门工商所拿到了期盼已久的私营企业工商执照,企业注册资本50万元,当时整个石门镇共有4家私营鞋厂。2000年,钟洪兴增资,将双双皮鞋厂变更为嘉兴市圣丹丽鞋业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使发展生产力的桎梏被挣脱,这是认识上、思想上的一个飞跃。实践证明,发展经济绝不是搞资本主义。”曾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任桐乡县乡镇企业局局长的吕文福如是说。1984年,按照上级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桐乡提出了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方针,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78年至1988年10年间,桐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20.32%的速度递增,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26.6%和3.4%;经济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工业生产规模于1984年首次超过农业生产规模;1988年,出现了乡镇工业生产在全县工业生产中“二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