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如何轻松应对高考语文题?听特级语文教师解读古典诗词

体味景语悟情语

2018年07月19日 08:41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人物名片:

  王大绩,北京市资深语文特级教师,多年参加高考阅卷工作。致力于将学生的应试能力纳入素质教育的渠道,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水到渠成获得优秀成绩。从教以来,发表语文专著几十部、千万字。在阅读、写作的教学和备考中有独到见解和全国性影响。讲学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区市,深受各地师生欢迎。

  4月21日,伯鸿讲堂(桐乡)第二期开讲。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高考专家王大绩带来了主题为“体味景语悟情语”的专题讲座,用“体味景语悟情语”这把钥匙解读古典诗词。同时,他还从历年高考真题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对不同朝代的诗歌特点进行归纳,进一步生动说明了景语和情语的关系,引领同学们一步步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轻松学会赏析古典诗词,解答高考试题。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涵义

  我们谈古典文学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就是七个字“体味景语悟情语”,这几个字是由王国维先生名言演化而来。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有景语、情语之分,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实际上,生活也一样,都可以用“景语”来辨别、判断其“情语”。“体味景语悟情语”这7个字既是阅读写作的规律,也是洞察事实的至理名言。王国维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客观规律,我们推演成主观行为,那就是“体味景语悟情语”。

  实际上,我们语文学习“体味景语悟情语”的过程中,学习诗歌时,如何体味景语?怎么领会情语?这是需要细察、检索,体味景语的过程。

  “体味景语悟情语”的思维方式就是细察和深思。细察就是仔细阅读,发现问题,体察思索,有所触动,这是感性认识阶段。深思就是要深入思考,向纵深拓展,端详剖析、拓展延伸,有所领悟的过程。只有思维方式还不行,同学们还需要有可以操作、可以运作的方式,那就是检索和加工。

  准确反映客观事物,是语文的第一要求。在高考中,古代诗歌阅读往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积淀。如果古代诗歌阅读差,相信他的作文也不会太好。

  我记得浙江高考中,考过这个作文题:“文化素养和发展”,一位考生的作文题目是《文化素养和发展》。考生在写作中对很多诗歌都烂熟于胸。可以说,诗歌阅读熏陶于人,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越了分数和考试。

  古代诗歌阅读从思维方式来看细察、深思,从操作运作的方式来看检索、加工。加工方式有很多种,好比选择题就是理解,诗歌还有剖析、概括,把题目内涵里面包含的意义和价值剖析出来。

  现在我们谈谈古代诗歌阅读的基本意识。首先要检索诗歌的形象,进而剖析诗歌的意象,形象和意象是一个东西,只是处在不同阶段。形象是陌生人,意象是熟人。我们的同学、亲人、我们的哥们儿、闺密都是互为意象,可以懂对方的心思。最后上升到“诗言志”,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基本属性就是表达诗人的主观感情。

  形象和意象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景语,意象和感情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情语。我们能把景语情语打通贯穿起来,靠的是联想和想象。同学们初中学过杜甫的最后一首诗《江南逢李龟年》,最后两句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是一个景语,暮春时节百花凋零;它又是情语,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已不再有昔日的繁盛,也到了落花时节。这又是人生的落花时节,李龟年和杜甫都垂垂老矣,这是很有名的“一语三关”。打通“三关”靠的是联想。

  另外还需要想象,面前不能只是苍白的文字,要想象场景,让它鲜活、活跃起来。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只关注景语、情语的关系,寒蝉、长亭、骤雨等等还不够,还要想象一下是一个女孩子送柳永走,还是一群女孩子送他?想象能激发起对诗歌更进一步的细察和深思。

  古代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另一种是通过形象。毛泽东主席说“诗歌贵在形象思维”,他认为唐诗优于宋诗,因为唐人更懂得形象思维。此外,还要“以人为本”。中国古典诗歌抓住了人的感情各不相同的特点,通过形象把人的感情鲜活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我们要通过体味景语,领悟情语。细腻的感情都包容在景语之中。

  景语是形象,情语是感情,中间过渡的是意象。检索景语,剖析意象,领悟感情,读诗是这样的过程,答题也是这样的过程。

  通过实例来解读古代诗歌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看怎么读懂诗歌。同学们往往重视题目,忽视诗歌。但是诗歌解读的关键就是要把诗歌读懂。

  怎么叫读懂呢?“把《苏小小墓》翻译现代汉语散文”。

  苏小小墓作者:李贺

  幽兰露,如啼痕。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墓》是一座坟墓的吟咏,很多同学都拿苏小小做事例。但是作文都不得要领。《苏小小墓》是景语,是形象。

  诗作者李贺。李贺只活到27岁,非常富有才华,也是毛泽东非常欣赏的一位诗人。注释说“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正是浙江人。南齐离唐三百多年,苏小小死了四百多年之后,青年诗人李贺吟咏她的坟墓。

  我们这样把诗歌变成散文。古代诗歌的是含蓄的、跳跃的,但我们要坚信,诗人心中是有清晰的意识流的。还原这清晰的意识流,像茶叶一样,不泡就不能品出滋味,把它变成散文故事,变成我们熟悉的表达形式。泡开,我们就容易懂得诗人的感情。我想同学们容易懂得的是诗人李贺对墓里埋葬的这位女孩子苏小小由衷的同情,对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高度的赞佩。但这并不是“诗言志”的志,因为对于李贺而言,苏小小只是一个形象,一个景语,一个媒介而已。

  再看一首“普考”的诗歌,一首宋词,把它译成现代诗歌。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作者: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对于这首词,我说几个要点。第一个要联想和想象,“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诗人由长沙出发,沿湘江顺流而下,湘江两岸,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站在船头,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到洞庭湖也是风平波静,十里湖光,像一面澄澈的镜子呈现在眼前。这样把自己泡在唐诗宋词里,我们作文的境界想不高也难,作文的语言想不好也难,因为我们古代优秀的文化,唐诗宋词,滋养着我们的思想、思维和语言。

  二是景语皆情语。这里写的自然界的秋色湖光,但也寓示着人生和命运,我相信在座的老师和家长,包括我在内,都希望同学们一生幸福,永远享受明媚秋色、潋滟湖光。

  三是怎么才读懂这首诗?第一个层面,自然界的风浪,小学毕业生水平;第二个层面,人生命运的风浪,初中毕业生水平,在座各位高三的同学,应该读出哲理的层面,引发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这就需要把握诗歌的核心形象。

  毛泽东主席是很懂诗歌的政治家。他说“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再看一首:

  秋暮吟望作者: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译诗如下:

  小小阁楼高卧栖居终老山林,悠闲吟咏全不是因秋生悲情。

  清寒山峦常常染带斜阳色泽,

  一弯新月偏偏在落叶时照明。

  烟水直接天际可见飞鸿身影,

  霜风席卷大地菊花消殒姿容。

  二更时分短短蜡烛三升寡酒,

  从未准备窥望纵然北斗低横。

  古代诗歌解题例说

  高考中,我们还要学会答题,我们还是要高考。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作者: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临洮在甘肃,注释说得很明白,北庭在新疆。“留别”是写给临洮地方的官员、朋友的告别诗。作者是著名边塞词人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轮台在新疆,“路”不是道路,是行政单位。我们学过辛词的“烽火扬州路”,指扬州这个地方。轮台这个地方一年到头大雪纷飞,这里侧重表现了要去的北庭环境的艰苦、苦寒。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春风”双关,是“景语”也是“情语”,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代表了朝廷的关怀和恩泽,大家学过王之涣的诗“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远离朝廷的政治中心长安,朝廷鞭长莫及,顾及不到这里,这里也是一样。“汉使亦应稀”,“汉使”不是指汉朝,唐代诗歌经常以“秦汉”比况“唐”。好比杜甫的《兵车行》:“况复秦兵耐苦战”,不是说秦兵,而是唐兵。“武皇开边意未已”不是说汉武帝,而是唐明皇、唐玄宗。这里也一样。朝廷的使节应该非常稀少,使节少,朋友更少。这两句侧重说了要去地方的孤单、寂寞。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疏勒、武威都是由甘肃到新疆经过的地点。“白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白雪覆盖的草,一种是颜色苍白的草。“青”字很别致,“青”在汉字里属于“没主心骨”一类,“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看和谁搭。如果说“青草”,“青”就是绿;如果说“青天”,“青”就是蓝;如果是“青布”,这个“青”就是黑;如果说“青白”,这个“青”就是白。“青山”也就是童山。“过”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探访,一种是绵延。这两句侧重写的是要去地方的偏僻、遥远。

  六句三联,分别侧重写要去的北庭的艰苦、孤寂和偏远。诗人有许多理由,要向别人倾诉,要对酒浇愁、长吁短叹。这是人之常情。但岑参什么都没做,只是一句打住:“勤王敢道远”——为国事奔走,怎敢说路途遥远?“私向梦中归”——没有向任何人倾诉思乡,但梦是不由自主的,梦没有经过诗人同意,没有经过他的批准,私下把他带回家去。这里表达了一种盛唐情怀。承担了朝廷使命,抛家舍业,儿女情长全部抛在一边,“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铮铮铁骨,赤子情怀。这正是现在高考诗歌选材的重要方向。如果死背教条,边塞诗就是思念、想家,那全错。我们不能教条先入为主,要让诗歌文字自身说话,听它倾诉情怀。

  看一下译诗:

  听说轮台这个地方,一年到头都可以看见大雪纷飞。

  春风不曾吹到这里,朝廷派来的使节也应十分稀少。

  白草丛生的道路通向疏勒,经过青色山峦探访武威。

  勤于王事怎敢说路途偏远,家乡却在私下梦里回归。

  看一下简答题目。由词句入手,换句话说,不要死背概念和教条。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流派,李白的诗就飘逸,杜甫就沉郁,边塞诗如何、田园诗如何等等。要倾听诗歌自身文字的声音。检索形象,“形象”就是“景语”,是诗歌感情的主要载体;加工体味“意象”,把握内涵,最后归结到感情。以上第一步是读的问题,第二步是写的问题:要点无一词遗漏,回答无一句废话,晓畅合理。这是很高的标准,我做不到,我努力去做。

  由文字,一词一句入手,向终点跑,经由形象、意象,最后到达感情。这是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团体都是这样的过程。我们总是说“听其言、观其行”,这是对生活做出认识、判断的必由之路,也是了解生活的必由途径。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潘霞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