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如何轻松应对高考语文题?听特级语文教师解读古典诗词

体味景语悟情语

2018年07月19日 08:41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2017年“课标三卷”写作题目是“我看高考”“我的高考”,我们现在就在高考备考中,今天这场讲座,以及讲座的具体内容都可以直接写到作文里去。那么,我们获得的不只是诗歌阅读的显性分数,也有写作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隐性分数。至于更长远的人生分数,有待于同学们日后体会了。

  再看2017年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这是欧阳修的一首诗。很有意思,考生面对自己高考的试卷,里面一首诗里呈现出一千多年前宋代国家级考试的情景。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礼部贡院是举人考进士的国家级考试,欧阳修是主考官。欧阳修是在嘉佑元年接受了主考官的任命。当时考风不正,考生们片面追求华丽的辞藻,骈丽的句式,徒有其表,华而不实。欧阳修决心纠正不正文风,以至于引发了举人的哗变:从来都是这么写文章,今年怎么不行了?欧阳修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扭转了颓靡的文风。嘉佑二年,出现了中国科举考试历史上华丽的场景。那一年礼部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考官里有王安石和著名诗人梅尧臣。考生中有两位来自四川的年轻人,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二人的父亲苏洵,27岁开始奋发读书,这一年也和两个儿子一起进了考场,另外还有一位著名文学家曾巩。人们说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云集了唐宋八大家的六位:两位考官,四位考生。另外两位韩愈和柳宗元可惜没能“穿越”过来。这次考试还穿插了一些传奇趣事。考官们认为一篇文章出类拔萃,肯定应该是状元。但梅尧臣认为这篇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出于谦虚,不将这篇文章降为榜眼,第二名。启封试卷看到,不是曾巩的文章,而是苏轼的文章。苏轼因为梅尧臣的谦虚,失去了状元。故事很多,这里略去。

  欧阳修这首诗写于嘉佑四年,基于前面扭转颓靡文风,又有经过嘉佑二年的华彩锦绣,欧阳修主持这次考试,内心的严肃、郑重和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紫案焚香暖吹轻”——“紫案”是贡院的别称,从早晨起来就焚起香,焚香一是排除异味,二是营造庄严的气氛。和暖的春风轻轻吹拂。这是“景语”也是“情语”,欧阳修内心也同样庄重愉悦。

  “广庭清晓席群英”——贡院广阔的院子里,从一清早就坐满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面对这些风华正茂、意气昂扬、神采奕奕的年轻人,欧阳修内心想必是充满了自豪感和喜悦情。

  接下来颔联两句写的是开考前后。“无哗战士衔枚勇”——开考之前,考生做好准备,一点喧哗都没有,非常肃静,就像“战士衔枚”,勇毅内敛。古代行军或者埋伏,为了避免发生声音,嘴里要衔枚,“枚”就是一根小木棍。他们眉目神情之间呈现着锐意进取、跃跃欲试的昂扬斗志,整体场面一派肃穆。

  考试开始,“下笔春蚕食叶声”——像春蚕嚼食桑叶一样。春蚕嚼桑,声音细碎,声声入耳,表明考场上考生紧张答题,全神贯注,整体分外肃穆、安静的场景。同时又写出了考生落笔如飞,才华横溢的个体形象。面对从整体庄严肃穆到考生个体紧张答题的场景,欧阳修内心也充满着喜悦之情。

  乡里献贤先德行”——面前这些年轻人除了才华横溢,品德操行也很优异。“品德操行被放在第一位。除了举人身份之外,都需要乡里举荐,考生如果不孝敬父母,也没有资格考试。还要查祖辈三代,如若爷爷偷过别人家一头牛,孙子也别想考试了。朝廷选拔官员,品德操行确实是最重要的。

  “朝廷列爵待公卿”——这里的“公卿”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考官,朝廷的各种爵位,像考公务员的职位一样,等着考官选拔;二是代表考生,希望考生成为公卿,承担各项要职。

  最后两句谦虚的说法。“自惭衰病心神耗”——自己很惭愧,心神耗尽,这当然不会是实际情况。如果实际是这样,那欧阳修就辞职了,他不可能尸位素餐,占着位子不干事,这是谦虚的说法。

  “赖有群公鉴裁精”——希望激励考官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朝廷把好关,遴选英才。

  译诗:

  贡院焚烧着香烟,

  缭绕的烟气在春风的暖吹中特别轻盈,

  广阔的庭院里,

  从清晨就纵横坐满各地前来应试的精英。

  考场上一派肃穆,

  举子们屏息答卷好像衔枚列阵的兵勇,

  只听见落笔刷刷,

  仿佛春蚕咀嚼桑叶时发出的细碎响声。

  郡县乡里向朝廷举献贤才,

  首先推重的当然是品德操行,

  朝廷各部按等级分授官爵,

  都期待着主考官员判定辨明。

  我深深惭愧的是自己体衰多病,

  心志神思已经耗费殆尽,

  幸亏有各位大人可以仰赖,

  选拔英才全靠您们裁断鉴评。

  同学们要着眼诗歌内容,淡化专业术语。高考不考专业术语,这是上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就确定的方向:一是除默写之外,不考课文内容;二是不考专业术语。在高考题目中曾经出现过专业术语,但阅卷不做要求。

  例如曾经考过陶渊明的一首诗《移居》,答案里有一句说“这首诗用了白描的写法,写出了陶渊明和农民的和睦关系”,阅卷中明确规定,没有“白描”这个专业术语是没有关系的,写“描写出来”“写出来了”都行,但是,有“白描”的专业术语,但没有“陶渊明和农民的和睦关系”的具体内容,那是一点用都没有。

  什么是白描?如果讲明白,就是不加任何的烘托和渲染写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并没有想过夸张、比喻,他只是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说高中毕业生了,连孩子都知道。一个小孩儿长得胖胖的,别的小孩儿叫他“狗熊”,这里用了借喻;都叫他“狗熊”,成了外号,修辞就变成了借代。孩子不知道用什么修辞方法,但被叫和叫的人都懂,都知道什么意思。用什么手法并不是高中重点,这是大学中文系才要学的。大学中文系是学问,是大学问,是对语言文学现象梳理和解释的科学。中学语文不是科学,中学语文是生活的学科。

  我们再看一首前面提到的宋词,晏几道的《思远人》。

  思远人作者: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一般词的词牌和词的内容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只是对词作形式的要求。但“思远人”是晏几道首创的词牌,所以和词的内容就有关系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题目里“思远人”的,还有词里面“千里念行客”“泪弹不尽临窗滴”的,不是晏几道。晏几道一个大男人哭哭啼啼成什么样子?这是词人晏几道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一个女孩子的形象。在宋词里这叫“代拟闺情”,就是词人以一位女孩子的口吻来写。打个比方,“思远人”这首词好比是《红楼梦》,晏几道就好比是曹雪芹,这里“千里念行客”的是林黛玉。晏几道好像曹雪芹。不要把曹雪芹和林黛玉的关系理解错了。

  前面我们说到过这一句“红叶黄花秋意晚”。这里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新婚不久,丈夫为生计离家奔波。少妇思念丈夫,彻夜未眠。第二天早上起来眼巴巴地向窗外看,希望可以看到丈夫的身影。但眼前却是“红叶黄花”,“红叶黄花”是秋天的景物,阻隔了她的望眼。“秋意晚”暗示别离久远,丈夫可能离家前许诺过“不要太伤心,秋天我就回家了”,但现在秋深了,还不见丈夫回归。这一句写出亲人间空间、时间的阻隔。这显然和词有密切关联,说是“起兴”肯定不对。

  少妇想念千里之外、离家在外的亲人,向天上看,希望看到鸿雁。鸿雁不是信鸽,不能带信归来,但鸿雁从亲人的北方飞回,秋深雁回,丈夫应该也在望南飞大雁吧,可以从雁身上揣摩丈夫的信息,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吧。但看到飞云飘尽,也没有丈夫的信息。想写信也不知道寄到哪里去。

  平心而论,少妇还是很坚强的,她没有陷在思念中无法自拔。所以是看归鸿,想写信,都是希望寄托对丈夫的忧思,让自己振作起来,但都没有实现。

  女孩子很敏感,难免哭起来了。“泪弹不尽临窗滴”,有时候哭也是一种排解——我们也经常说“哭吧,哭过了就好了”。“临窗滴”,眼泪滴落在窗边砚盒里,少妇当即研墨,想写点东西,寄托哀思,她不断努力想出来,但没有成功。“渐写到别来”写到分别以来的种种情状,没有想到没有摆脱开,反而越陷越深,“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红笺无色了,信笺上的泪水想必已如血红。

  译词:

  红叶菊花晚秋意绪,

  闺中人不禁思念行客远隔千里。

  看遍天际云来云去,

  也不见鸿雁飞归带来游子信息,

  满怀思念,想要寄上书信,

  又怎么知道寄送到何处?

  眼泪兀自流淌不尽,

  面对着窗子,一滴滴涌弹飘洒,

  就着砚台,将溅落的泪水,

  当即研磨成离愁的墨汁。

  便蘸着泪水磨成的墨汁,

  细细书写分别以来的思绪,

  这离情写到深处,

  泪水把信笺的粉红色都浸湿淡去。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小结

  通过一首词,一首宋词进行小结。

  眼儿媚作者: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

  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

  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无名氏的《眼儿媚》,有人说这首词是秦观写的,但我觉得秦观书卷气要浓些,这首词江湖气重一些。“萧萧江上荻花秋”——有点像“枫叶荻花秋瑟瑟”,一种声景交融的景象。“做弄许多愁”——引发出很多愁绪。诗人当然知道,只是一个“愁”是不行的,太抽象,千愁万愁,愁各不同,词要用形象表达。

  “半竿落日”——这是一个“景语”,一个形象。它是什么愁?人生易逝,生命苦短。这我好理解,我都不是“半竿落日”,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可是同学还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怎么理解“半竿落日”?可以迁移。对人生易逝有些隔膜,那也知道光阴如箭,日月如梭。星期天,或者寒假,定个计划,最后什么都没做成,不也有一日落寞的怅然吗?扩展开来就是“人生”。日复一日,就是一生,这里写的是人生易逝,人生苦短。

  “两行新雁”——这里写的是故人分离,新雁分飞,寓示人生分离。

  “一叶扁舟”——扁舟如叶,摇摇摆摆,不能自主。既如“半竿落日”。人生不能自主;又如“两行新雁”,人际也不能自主。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一醉方休吧!

  “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不断的纠结。浮沉。

  我们正好用这首词做总结。因为题目问的就是王国维先生的名言。

  题目: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上面这首《眼儿媚》和你读书的其他诗文中各举一例。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200字。)

  要分析这首词,还要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这个“示例”中的第一段不是回答这个题目,是顺便为诗歌阅读做的小结。

  [备考示例]“诗言志”,诗歌的基本属性是表达感情;而这感情主要是经由形象表达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揭示出古代诗歌创作的这一艺术规律。所谓“景语”即形象,所谓“情语”即感情。这句名言,一方面说明了诗歌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为了表达感情而塑造,另一方面也说明诗人的感情大多是经由诗歌形象来表达。化虚为实,正是中国古代诗词的精髓。

  这首宋代无名氏的词作《眼儿媚》,鲜明地印证着王国维先生对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真知灼见。

  词作开篇就描绘出江上荻花萧萧、声景交融的总体画面,并表明了这清秋景色勾引出许多愁绪。接着转换出三个特写镜头,传达出愁绪的具体内容:纵观残阳将落,人生易逝;横看新雁南飞,故人分离;而那一叶扁舟,摇摇荡荡,既如命运浮沉(这是人生),又似情怀动荡(这是人际)。一组形象,无不传情,融成抑郁纠葛的意境。(这时候我们才有资格说)触目所见,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正因为诗人心绪不宁,愁绪难消,惜别无奈,才这样感知着秋暮荻花,这样描摹落日、归雁和扁舟,这样的满目皆愁啊。(同样的景色在不同人眼中是因人而异的。我们解放军战士训练归来,面对一轮落日,会高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充满着昂扬胜利的豪情,但这里的诗人可不是,他是一种消沉落寞的情绪。我们还要联系另外一首诗。)

  吟哦这一首无名氏的《眼儿媚》,思忖着王国维“景语情语”的至理名言,我不由想起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里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人的一生的愁无穷无尽,小时候为没有好吃的愁、为没有玩具愁、为过年没有新衣服愁、为没有小朋友愁,长大后更是千种万种愁,是不是人生就是为愁而来的?但是很多愁都具体形象,容易诉说,容易理解。最空蒙、难以把握的就是“闲愁”,莫名其妙,没有原因,没有滋味,把控不住。我觉得,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开始会萌生“闲愁”,结婚有了孩子,就没功夫闲愁了。这里贺铸把“空蒙”写得非常具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有丰富人生阅历或阅读积淀的就容易理解领悟;如果欠缺没有,通过阅读这首词,联想想象,也可以丰富阅历)词篇连用三个比喻,或者说,连用三个“景语”营造暮春意境,表达“闲愁”之“情语”。“一川烟草”,描摹“闲愁”之感的凄楚迷离;“满城飞絮”传达“闲愁”之绪的弥漫无依;“梅子黄时雨”寄托“闲愁”之情的缠绵不尽。将难以传达的虚的感情,转化为可见可触可品的实的景物,给读者以真切的艺术感染。

  希望同学们继承这种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体味景语悟情语”,读好诗歌,促进阅读和写作,思想深刻,感情丰富。提高品格和人生的境界。

  注:以上文字根据讲座实际内容有删节。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潘霞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