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盛小云:吴侬软语里的中国最美声音

  盛小云,女,汉族,1969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苏州弹词名家。她台风端庄大气,嗓音清丽甜润,说表生动传神,运腔委婉自如,擅唱俞、丽、蒋等流派,擅说长篇弹词《啼笑因缘》、《游龙传》、《白罗山》等。曾多次出访演出,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先后在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台北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并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所获主要艺术奖项有:中国艺术节苏州评弹比赛和第一届、二届、三届、五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金奖、中国曲艺牡丹表演奖、文华表演奖等;荣获新中国曲艺60年优秀中青年曲艺家、全国德艺双馨青年文艺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首届苏州市文化创新创业重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苏州市人大常委、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

 

  吴侬软语,娓娓道来;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在姑苏,除了园林、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佳丽盛小云的评弹,俨然另成一景。

 

  7月14日、15日,这位被誉为“从画上走下来的苏州美女”,将带领苏州市评弹团的青年演员们来到桐乡,举办“光前裕后·评弹经典折子青年专场”、“光前裕后·苏州弹词流派演唱会”,让桐乡观众也感受一回“中国最美的声音”。

 

  一张半桌,两把椅子,三弦、琵琶。舞台上的盛小云秀丽温婉、眼神灵动、嗓音清脆,宛如画中人,使你想到小桥流水和街巷深处的园林。

 

  上周六,记者驱车赶往苏州。那日的苏州,飘起蒙蒙细雨。午后,盛小云与记者聊起了她的评弹人生。她的语调轻缓、柔和、不紧不慢,安然的神色之下,是自信和平实。正因为此,横亘在即将展开对话的两个陌生人之间的生硬、羞涩,也便统统消失了。

 

  盛小云说,她和桐乡,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幼年跟着父母“跑码头”到乌镇演出曾是她的一个梦

 

  1969年,盛小云出生在一个评弹世家。父亲陈瑞安、母亲盛玉影,都是苏州评弹团的演员。

 

  盛小云记事时,却并不知道父母的职业,她十个月大就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射阳农村,在那片盐碱地上度过了童年,那时她叫陈红卫。

 

  在苏北的田间地头,盛小云的生活里没有评弹。“五六岁时,每天早晨,在收音机旁聆听杨春霞教唱样板戏。家里没有三弦琵琶,唱京戏是全家人的娱乐。”盛小云回忆,当时的苏北农村虽物资匮乏,但有着最简单的快乐。

 

  1978年,上小学二年级的盛小云随父母回到了苏州,开始出入书场。复苏的评弹演出异常兴旺,盛小云只觉得说书“蛮噱格,好白相”,懵懵懂懂中便喜欢上了。

 

  “上初一时,父母帮我请了三个月假,跟随他们去跑码头,一边走一边学。能不能吃这碗饭,就看这三个月了。”说起初学评弹的日子,盛小云记忆犹新。

 

  第一次上台,是在江苏常熟农村的一个小书场,帮母亲送支开篇。盛小云记得,唱的是《莺莺操琴》。“第一次面对观众,吓得腿都抖了,中间漏了两句词,但是我非常清醒,从从容容地将漏掉的两句词补上了。”

 

  背着三弦、琵琶,从一个码头走到另一个码头,这种最质朴的演出方式是评弹的生命所系。她说,登上乌镇书场,是当时所有评弹演员的梦想。

 

  那时的水乡乌镇,书场的氛围是亲切的。走进去,就像走亲访友,少有拘束,任人随意享乐。因此,乌镇人的寻常日子总在不经意间被包括书场在内的各种小情趣点缀得有些闹猛。小小的乌镇每天的评弹听众有千余人,在江浙沪的评弹界颇有影响,而且听众的欣赏力特别高,能在乌镇演出站稳脚跟是非常不容易的。

 

  “就读评弹学校期间,曾跟着父母去乌镇‘跑码头’。但只唱了一支开篇,未能真正登台演出。”盛小云告诉记者,这成了她此生的一大遗憾。

 

  如今的乌镇,当年的书场已然消逝。有缘的是,如今的盛小云,多了一重新身份:乌镇媳妇。“作为乌镇媳妇,此次赴桐乡演出,地点虽不是乌镇,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吧。”盛小云说。

 

  评弹艺术早已融入生命茅威涛眼里她是“画上走来的”

 

  盛小云的弹唱清新细腻、婉约灵动,是评弹界和书迷公认的最优秀的评弹演员之一。从艺这些年,她亲历了评弹复苏、繁盛、发展的历史。评弹这门古老的艺术,早已融入了她的生命。

 

  1998年3月,盛小云在台湾的一次公演,使得苏州评弹轰动了整个台湾。还记得演出第二天,盛小云等人去台湾中央大学讲学,前一天一对从台南赶来听演出的兄弟又赶到了现场,还送上了连夜写出来的长卷,上书四个大字——“盛代元音”。

 

  也正是在那时,盛小云被当地媒体称为“从画上走下来的苏州美女”,苏州评弹也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桐乡籍越剧名家茅威涛曾评小云是“画上走来的让你想到小桥流水和街巷深处园林的苏州美女”,实在是妙不可言的点睛之评。

 

  在电影《色·戒》拍摄过程中,名导演李安曾有意邀请盛小云出演片中“易太太”一角,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唯有在剧中“唱堂会”的《杨乃武》选段处留声银幕,是为美中不足之遗憾。

 

  虽然没有出演《色·戒》中“易太太”一角,但在“王佳芝”的身上,我们隐约看到了盛小云的身影。原来,当时李安还交给了盛小云一个任务,那就是为女主角进行仪态培训。“由于我当时事务繁忙,脱不开身,培训地由香港变成了苏州。”盛小云说,短短的4天时间里,她教会了汤唯演唱《天涯歌女》,以及穿旗袍时的仪态等。

 

  盛小云说,她希望通过电视剧的拍摄,能够将评弹这一水乡情韵的艺术魅力尽情展示给全国的观众,这对宣传苏州和苏州的传统艺术文化无疑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

 

  其实,在盛小云心里,只有评弹才是她的一切。

 

  长期致力于让传统艺术重回青春希望弹词《雷雨》走进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

 

  以情行腔、以情托声。细腻委婉的吴侬软语,是苏州评弹的精髓。然而,这一小众的民间艺术,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都在渐渐地远离主流文化娱乐市场的中心。

 

  桐乡的“三跳”、“花鼓戏”等何尝不是一样?

 

  盛小云说,如今别说外地人,很多本地的孩子对苏州方言已十分陌生,就连她“90后”的儿子说的苏州话也不是很标准。

 

  本地孩子对家乡方言的陌生,是苏州评弹濒临保护与挽救的一个缩影。为了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回青春,让更多人喜欢,盛小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努力。

 

  “我们的艺术在固守传统的同时,也显得有些固步自封。在当今时代,一种好的艺术往往会因缺乏创新的生命力而枯萎凋谢,也会因缺乏必要的、高质量的包装和宣传而丧失观众市场,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盛小云说,她最近常在思考评弹该如何发展才能使自己不断适应时代气候的变迁。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戏剧经典,盛小云和她的团队将它搬上了中国传统曲艺苏州弹词的舞台,使得《雷雨》有了一次华丽转身。

 

  “传统的表演模式程式化、脸谱化。好人专做好事,坏人无恶不做,往往会有这样的一个评判。但是在《雷雨》中,打破了脸谱化的表演。《雷雨》写人性、反映人的复杂,剧中的人物,并没有绝对的坏人。中篇苏州弹词《雷雨》则反映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状态,它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盛小云说,《雷雨》带动的是苏州弹词全新的演绎方式。

 

  弹词《雷雨》自诞生后,先后赴京、津、沪、宁、苏、浙及港、澳、台等两岸三地各大剧院和著名高等学府巡演。“每次在高校演出,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学生们都说,评弹太好听了,她的表演形式是如此的新颖……”盛小云说:“青年人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谈话间,我们问起弹词《雷雨》是否也能走进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让桐乡学子感受下这门传统的艺术,盛小云很是赞同。

 

  任何艺术都有局限性,我们不可能让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来热爱评弹艺术,也不会再有那么多人乐于买票听书。但盛小云说:“评弹像一个老人,我们这代人想让他活下去,还想找回他的青春。”

 

  让年长的忠实听众满意,让更多人喜欢,将评弹视为灵魂的盛小云,她如今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这一简单的初衷。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陈亚萍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