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戏剧于乌镇,愿来了就不再离开

2014年05月23日 07:54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小桥流水乌篷船,粉墙黛瓦石板路,许多古镇有着相类似的面貌,乌镇也不例外。然而,乌镇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茅盾故居、花鼓戏、露天老电影……乌镇,总与文化牵扯不清。而今,因为黄磊,有着1300年历史的乌镇,遇上了戏剧。

 

  2013年5月,首届乌镇戏剧节在西栅景区拉开序幕,11天内,6部大戏、10余场大师对话、12场同主题青年竞演,还有100多个受邀艺术团体带来的露天演出。乌镇戏剧节,俨然成了世界戏剧人的狂欢。

 

  时隔一年,去年曾携《映之湖》参加首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环节的青年导演任明炀,带着他的小剧场话剧《您的口音》进驻乌镇。演出结束后,他的驻地创作项目《东海暴风雨》于5月14日在被赖声川称为“珠宝一样”的建筑——国乐剧院首演。

 

  何为驻地创作项目?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国乐剧院,和一众主创聊起了有关乌镇、有关戏剧、有关驻地"1+1"创作项目的那些事儿。

 

  驻地“1+1”创作项目戏剧在乌镇将成为常态

 

  5月15日傍晚,因为《东海暴风雨》,记者驱车前往乌镇的路途是欣喜的。一张巨大的话剧宣传海报,被摆放在西栅景区入口最显眼的位置。售票窗口上方的电子显示屏中,也轮番滚动着《东海暴风雨》的演出讯息。

 

  晚上7点,距离演出一个小时,记者提前进入了国乐剧院。昏暗的灯光下,隐约可见戏台顶部的精美木雕,工作人员搭台布景,已进入了演出前的忙碌。在那里,记者见到了《东海暴风雨》的主创们。

 

  为了纪念莎翁诞辰450周年,《东海暴风雨》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名作《暴风雨》,由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该剧在《暴风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采用了剧组集体创作的方式,主创团队大多是80后青年艺术家。有趣的是,该剧创作在乌镇,首演在乌镇。这便是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艺术统筹经理张若男口中的乌镇驻地“1+1”创作项目。

 

  张若男告诉记者,驻地“1+1”创作项目是乌镇继戏剧节之后,开展的常态化文化项目。该项目将邀请青年艺术家带现有作品前来乌镇演出,同时提供一定条件,供青年艺术家在乌镇期间创作一部全新的作品,并于乌镇首演。她说,这种“1+1”的演出邀请方式在国内尚属首次,乌镇除了一年一度的戏剧节之外,需要这样的常态化文化项目。

 

  很幸运,来自北京的青年导演任明炀,成了乌镇驻地“1+1”项目的先锋式人物。“去年乌镇戏剧节,是我第一次来乌镇,它向我们这些有志于戏剧事业的年轻人提供了参与机会。哪怕是聆听一场赖声川老师的讲座,也许就会给我们带来影响一生的收获。”这位因戏剧与乌镇结缘的青年导演,毫不掩饰对乌镇的喜爱。他说,此次驻地创作不同于他以往的任何一次剧本创作,近一个月里,几位青年人集中在一起,放慢了生活的脚步。他们在这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里,别的事情都没做,只谈戏剧。

 

  国乐剧院从未满席戏剧氛围尚待融入

 

  然而,小剧场话剧《您的口音》、《东海暴风雨》的演出票房不如预期。

 

  “《您的口音》演出期间,正值‘五一’黄金周,5月2日乌镇接待游客14万人次,可买票进剧场看《您的口音》的100人都不到。”张若男说,多数游客对于旅游的概念只停留在游玩和享用美食,对于旅游地尚缺文化诉求,更缺乏观看舞台剧的常识。

 

  和《您的口音》一样,《东海暴风雨》首演时观众寥寥无几。“今天的票房比昨天好些,卖掉了100多张。”张若男的话中难掩无奈,虽早已考虑到话剧受众群体的局限,但不高的上座率,还是给这位戏剧研究专业毕业,因爱好戏剧而远赴乌镇工作的东北姑娘带来了困惑。她说,这几天,能容纳100多人的国乐剧院从未满席。

 

  不是没有前期宣传,更不是宣传力度不够。舞台剧被边缘化,乌镇不是个例,这是一个时代的选择。“每次演出开始前,我们都会进行露演,也吸引了不少过路游客,但买票进场观看的并不多,有的甚至认为里面是一家餐馆。”之前露演时的一幕,让张若男哭笑不得。

 

  晚上7点30分,距离演出还有30分钟。记者跟随任明炀来到了西栅大街的露演现场。一把吉他,一个话筒,两台手鼓,任明炀亲自上阵,在剧组人员的帮助下,自弹自唱。很快,夜晚的露天演唱聚集了很多游客,一旁的工作人员便开始向驻足的游客介绍起《东海暴风雨》。

 

  人群中,问起对此次露演和《东海暴风雨》的看法时,来自南京的彭女士说,年轻人的想法很特别,表演有创意。但问起是否有兴趣进剧院观看时,她向记者摇了摇头,“没接触过,不感兴趣。”22岁的杨天齐来自山东,是一位戏剧专业的学生,他说:“平常经常看话剧,但《东海暴风雨》的内容并不吸引我。”

 

  或许是因为话剧与导演的知名度,或许是话剧本身的受众,30分钟的露演,没有为《东海暴风雨》赢得一位观众。

 

  话剧开演前10分钟,观众们陆续进场。相比前一天,当晚国乐剧院的上座率达到了九成。但在采访一位观众后,记者发现了九成上座率背后的秘密。“我们是公司组团过来旅游的,大概60人吧,看话剧是旅行社统一安排的活动。”来自上海的阮嘉刚告诉记者,在上海,他也时常进剧院看剧,但是在旅游地,尤其是在小镇,这还是第一次。观看前,对《东海暴风雨》没有任何了解。

 

  小镇戏剧梦许下一个无限的未来

 

  信息时代的来临,戏剧逐步边缘化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戏剧是造梦的,在乌镇办戏剧节,更是一个“戏剧梦”的开始。

 

  “小镇+艺术节”模式,在全世界已经有许多样本和实践。最成功的两个案例是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和英国爱丁堡艺术节。

 

  阿维尼翁是个法国南部的小城,总人口只有8万人。在2011年一个月内,观看艺术节官方剧目演出的人次竟达到13万。而小城最初也与戏剧毫无关系。在历史上,它曾经是一个宗教圣地。靠近地中海的气候,加上辉煌的教皇宫、威武的石桥石墙,小城的历史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二战后,法国著名戏剧导演、演员让·维拉(Jean Vilar)接受大收藏家克里斯坚·载尔沃(Christian Zervos)的邀请,在阿维尼翁大教堂上演自己的3部戏剧作品。另外还有音乐会、当代绘画与雕塑展——预算远超出收藏家的个人能力,于是让·维拉向当时的市长争取到大力支持。于是,在1947年,以戏剧为中心、辅之以各种艺术形式的阿维尼翁戏剧节开启了其漫长而伟大的历程。

 

  爱丁堡艺术节情况类似。剧场近百个,演出达3000场。

 

  这两个办在小镇里的戏剧节,可以说,是小成全了大。但是,无论是阿维尼翁还是爱丁堡,他们的发展都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若是引他们与乌镇相比较,仿佛有些好高骛远。但乌镇甘愿为此付出努力。

 

  去年的乌镇戏剧节,或许还只是一个戏剧人的节日,乌镇旅游公司的3000多名员工、景区的商户们都需要维持正常的工作,除部分员工,他们几乎没有看过其中任何一部戏。

 

  除乌镇戏剧节外,乌镇“戏剧梦”的另一部分,则是开展一系列常态化的文化项目,比如此次的乌镇驻地"1+1"创作项目,将戏剧留在乌镇,将文化深扎于乌镇。

 

  “我们公司成立于去年戏剧节前夕,‘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之所以将‘文化’两字放于‘乌镇’之前,是因为传承文化是公司的核心。”张若男告诉记者,她希望她所钟爱的戏剧,能在乌镇复兴。

 

  然而,无论是乌镇戏剧节,还是此次《您的口音》、《东海暴风雨》在国乐剧院的演出,在乌镇,戏剧一直是赔钱的。戏剧演出前的宣传和露演针对的多是游客,一旦游客离开,新建立起来的戏剧观看群,便会在乌镇慢慢消散……

 

  对于如此种种,乌镇旅游公司总裁、首届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的陈向宏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乌镇是他的家,这一切,他为家乡做,为镇上的孩子做。他还一再强调,戏剧节不是乌镇的未来,大剧院、木心美术馆……都只是他计划的一部分,他希望乌镇的孩子从小在这里就能接触到国际级的戏剧、美术,让他们对文化的理解、艺术的理解都是在乌镇本地实现的……

 

  这个宏大梦想的编织,也曾引起了不少非议,或许远不止我们看到的请大家一起来看个戏那么简单。不论如何,在戏剧被边缘化的时代里,有人愿意站出来,让全世界看到一个中国小镇是如何对待文化的。无论如何,中国的传统戏剧,在乌镇又一次得到了延续。“如果未来能有一些人,回忆起当年参加的那个乌镇戏剧节,回忆起当初在乌镇看过的戏剧,回想起从这个小镇子里受到的毕生的影响,那会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张若男说,若是将来世界各地的朋友来此旅游,来感受乌镇的文化艺术氛围,而这里就是当初办戏剧节的地方,这里是哪个大师讲座的地方,这里是哪个大师的工作坊,乌镇的旅游概念就变了,这里不光是贴上一个文化的标签,而是注入了文化的灵魂。

 

  采访中,记者得知,今年以及之后的乌镇戏剧节将定在每年的11月份,那时乌镇旅游的淡季,那时清冷的江南水乡或有另一种关于戏剧的体验。戏剧节与乌镇,谁为谁服务,谁是重点,管理者始终很清楚。“从未结束,只是开始”,戏剧在乌镇,在桐乡,虽仍受冷遇,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为不断创造神奇的这方土地,许下一个无限的未来,10年、20年、30年、40年……

 

  记者手记

 

  无独有偶,据桐乡市科技会展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韦彦培介绍,每年中心引进的20多部话剧,售票情况也不乐观,甚至一票未卖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即使是赠票,很多市民都不太感兴趣。”韦彦培说,除了部分儿童剧和老年剧,其他话剧的上座率几乎场场很低。

 

  除了话剧,传统戏曲虽在桐乡本土受众相对较广,但是相比电影,戏剧和戏曲确实小众化了。“表演团队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看欲。”桐乡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负责人来荣祥告诉记者,质量好的团队,引进成本也相对较高,相应的,票价自然也就上去了。目前,桐乡观看戏曲的多是一些老年人,或是乡镇企业老板组织的免费戏曲表演,才会吸引一批人过来观看。

 

  戏剧小众化,早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不光是在桐乡,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全国其他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戏剧是美的、强烈的、有能量的,或许正是因为它的小众化,戏剧才有了它不同于电影的独特魅力。记得露演的时候,张若男举起话筒对游客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话剧与电影、电视最大的不同,就是能有人与人的互动,亲眼看到演员最真实的表演。如果你不看话剧,给我们掌声也是对艺术家的支持。”

 

  如何让边缘化的传统艺术重回主流,成了文化界的一个新命题。在传统戏剧被边缘化的时代,有这么一群人,甘于奉献,甘于努力,仅仅凭这一点,就该赢得掌声。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陈亚萍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