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从学生到员工,从员工到老板,这中间的角色转换,有时只是一步之遥 他想让更多人知道,创业路上,别小看挫折,更别小看坚持的力量

沈林华:创业,没有风雨哪有彩虹

2014年03月24日 07:53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我不知道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只知道自己经历了太多坎坷与波折。”两次创业后,如今的沈林华,早已抹去了年轻时的棱角,表现出难得的内敛和谦卑。

 

  成功学大师奥格·曼狄诺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潮起潮落,冬去春来,夏末秋至,日出日落,月圆月缺,雁来雁往,花开花谢,草长瓜熟,自然界万物都在循环往复的变化中……今天枯败的花儿蕴藏着明天新生的种子,今天的悲伤也预示着明天的快乐。

 

  的确,种种现象仿佛折射出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心路历程——尽管途中跌宕起伏,只要朝着目标向前,达到成功彼岸,失败不过就是一个过程。

 

  初涉商海失败告终

  “请问负责人在吗?”听到记者的声音,沈林华从车间里探出头来。黑色棉服、蓝黑色牛仔裤和一双略微褪色的老棉鞋……灰头土脸,这是记者对沈林华的第一印象。

 

  我们猜测着,是因为深色能遮掩几分沧桑感,他才如此钟爱。只可惜,这身打扮在他眼里,仅仅是出于耐脏,“出了办公室就是车间,光鲜亮丽也没人看。”他打趣道。

 

  和他的外表一样,沈林华创办的桐乡市中昊机械模具有限公司一点都不惹眼。

 

  公司就位于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右侧,一楼的一个小车间里头。没有大气的门头,只在入口处设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牌子。里面也没刻意装修、隔间,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一个会议室、几台设备……这便是公司的全部。

 

  “经营才半年,一切从简吧。”沈林华略显羞涩。领着记者走进会议室,招呼坐下、泡上茶,他开始娓娓道来。

 

  这家公司,倾注了沈林华全部的心血。“失败过的人,格外懂得珍惜。”沈林华如是说。

 

  沈林华是个典型的“70后”,有着这一代人共通的特点:受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思想比较保守,但务实、有理想、有闯劲。

 

  沈林华是幸运的,上了大学,选了当时挺吃香的专业——机电一体化,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桐乡开发区一家企业。没两三年的工夫,沈林华就顺利坐到了公司技术部经理的位置。

 

  正当所有人都觉得他具有升职潜力的时候,沈林华却突然提出辞职。对于这个举动,沈林华是这样解释的:“脑子里就是有到商海打拼一把的念头。”

 

  创业哪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资金、缺技术,沈林华的创业之路注定是坎坷的。

 

  2009年,沈林华好不容易跟家里人筹集了10多万元资金,与朋友在梧桐工业园区创立了一家以生产塑胶模具产品为主的企业。

 

  “创业不止是钱和技术的问题,其他很多事都要股东商榷后才能下定论。”沈林华说,而合作办企业这两年间,除了技术,财务、管理等其他事宜,沈林华根本插不上嘴,“很多发展理念不同,这是合伙做生意不可避免的难题。”

 

  这些沈林华当初忽略,甚至“不在乎”的因素在合作中不断暴露。没有自己设想中的工作氛围,没有自己想要的管理制度,2011年,首次创业两年后,沈林华无奈选择了撤资。

 

  回归“打工时代”蓄势待发

 

  撤资后的生活,令沈林华这辈子都难以忘怀。“虽然是自己的决定,但真的是心有不甘。”沈林华说,或许在别人看来,他仅仅是撤资、脱离,而于他,是一次实打实的失败。

 

  遭遇挫折的沈林华,最终选择南下。通过网络招聘,他进入浙江大学电机工程学院,跟着教授、博导进行智能电网方面的新产品研发。

 

  两年好像是沈林华的分水岭。2011年至2013年,他回归“打工时代”。那段日子,他每天定时定点上下班,除了科研,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倒是乐得轻松自在。

 

  心情放松,心态会好许多。沈林华不再为前一次的跌倒而耿耿于怀,反而坦然接受了。“我开始学会调整心态,无论是为现在的自己,还是为将来的自己。”沈林华变得越来越平和。他渐渐明白,结伴创业,并非不可,集思广益,毕竟人多力量大嘛。但是,人多也易生矛盾,因此要事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事关公司发展前景的事,必须人人有知情权和发言权,协调各方,做出决定。此外,管理方面要趋于人性化,既要建章立制,也要考虑个体差异。

 

  两年间,沈林华因为心态的转变,工作也渐入佳境,每年收入近20万元。生活简单、白领待遇,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沈林华偏不,创业的念头始终萦绕在心间。用沈林华的话来讲,他研发出一个产品,客户下一个订单,动辄上百万元,可是这些订单始终不是自己的,客户也不是自己的,钱也进不了自己口袋。而自己创业,哪怕是1万元的小单,也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自己努力,1万元将来可以变成2万元、3万元……

 

  沉寂两年,是时候继续自己的梦想了。

 

  再次扬帆喜忧参半

 

  2013年6月,在经历了半年多时间的筹备后,沈林华入驻桐乡科创中心,在孵化基地里扬帆起航。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这次,沈林华是以大股东的身份和朋友合作。“你的想法,有一千个人想到了,有一百个人准备做,只有一个人做了。”这是采访中沈林华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关键在于“做”。

 

  对于公司定位,沈林华说,一方面源于自身所学专业,之前创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较快上手。但为了与前东家区分开,沈林华绕开产品,专做模具。“其实也不是完全出于避开前东家的原因。我考虑,若是生产产品,机器和人都少不了,无疑又是劳动密集型。同时,产品得根据市场、客户的需求不断更新,成本会偏大。”沈林华说,模具则不同,数控化操作,1人可抵2至3人,模具仅需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即可,模具应用范围广,从吃到用,样样沾边。

 

  虽谈不上一本万利,但事实证明,沈林华这一步走得是对的。才过半年,他的订单已经来不及接了。他预估,今年大概能达到120万元至150万元的产值。

 

  前景不错,但困惑依然存在。沈林华说,目前企业正值茁壮成长期,好不容易走到订单、客源都不用愁了,但是遇到了新的问题,即大量订单来不及做,只能干着急。

 

  想当初,为了发展企业,沈林华已经贷款15万元,可是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不仅贷款未缴清,而且需要更多资金,“撇去人工费用,单进一台设备就得20万元。”沈林华说,订单越多,意味着得下更多“血本”。“一次、两次倒也正常,如果平均2个月购一台设备,当真吃不消。”沈林华一脸惆怅,现在银行贷款审核很严,如此高频率借贷,恐怕很难批。

 

  正因此,沈林华不敢多接单子,生怕一不小心“吞”不下,反倒蚀了本。

 

  沈林华告诉记者,现在企业依靠的只能是担保贷款,而对一家仅仅生存了半年之久的企业而言,从银行根本贷不到多少钱,“贷不到款,企业根本撒不开腿跑。”谈到企业发展的问题,沈林华的双眉紧锁了起来。

 

  ◆记者手记

 

  沈林华的创业经历,在众多大学生创业例子中只是茫茫大海里的一叶扁舟。然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从谋生到创业,都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一路采访过来,记者听到了很多创业者的心声,他们感叹一路走来,最艰辛的时刻也最令人怀念和深思。总而言之,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要知道,人最大的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地重来一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孙怡 程新星 文/摄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