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古桥驳岸、渔船人家、石街小弄,隐隐浮现画家潘海扬笔下,濮院这一千年古镇如画卷般铺开

画中濮院道不尽一世繁华

2014年02月28日 09:06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历经改朝换代,岁月更迭,风霜吹刷着每一砖、每一瓦,仿佛洗礼,又好似催老,到头来,终究没了当初的模样。

 

  然而,即便无法转圜,濮院古镇依然在现代建筑物“笼罩”的今天,保留一席之地,棋盘式的古街、悠久的古桥、残留的道观、栉比鳞次的老宅……

 

  这样的沧桑,令人想要探究它的原貌。

 

  耗时近14年,桐乡本土画家潘海扬用手中的画笔,还原了眼中的濮院古镇。

 

  带着他的画,记者特地走了趟濮院,寻觅遗存至今的画中街、画中桥、画中观。夹杂着微雨,甚美。

 

  语儿桥上看古今

 

  画中的语儿桥完好无缺,淡然地静卧于水上,桥身上长些青草,满富生机,桥下不远处,渔民收获满满,撑船而归。

 

  船桨划过之处,波光粼粼。桥两头,一头大树茂盛,另一头一个茶馆,几户人家,可见,方圆四周人气很旺。

 

  “现实中,桥仍然是桥,只是景色不复当年。”潘海扬坦言,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既是作画,一定有自己的构思、设想和创意。

 

  真正的语儿桥与潘海扬所画并无二致,不过是有些残破而已。

 

  语儿桥地处横屋街和万兴街的连接处。

 

  从镇上的咏梅路起步,一路向东,到了永乐路转北,没多少路程,便能看到万兴街路标,朝东走到底,就是语儿桥了。

 

  据了解,语儿桥,为单孔石拱桥,又称娜儿桥、女儿桥。宋德祐中(1275—1276)濮振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桥长17.4米,宽2.8米,跨度7米,拱长4米。

 

  桥边,凋零的树枝“张牙舞爪”乱窜,桥身,枯萎的野草“占据”着安身立命之所,石阶,经过不计其数的踩踏,出现了多处裂痕,桥栏,经过修补,仍偶有残缺,桥柱,本是四个,却成了“三足鼎立”。

 

  再看看桥四周的建筑,临水的灰墙黛瓦房和语儿桥倒是相衬,只是“年岁”大了,总觉得有荒凉,破旧的木窗,早就关不上合不拢了,屋顶的瓦片亦不知修修补补多少回,经不起折腾了。

 

  两房之间的门墙是越过语儿桥的必经之地,当年应该称得上是杰作,现下,还是逃不过砖石老化、砖缝开裂的命运。

 

  尽管是衰败惨景,品味个中滋味,更愿意看成是一种残缺美。

 

  关于语儿桥,还有几个典故。相传,濮氏嫁女泾东,特筑桥以利往来,故名娜儿桥。还有传闻讲到,春秋时,吴王夫差督兵拒越时,溪人有生子能语者,而吴兵适胜,遂命为语儿乡,左有语儿亭。更传,勾践入吴,夫人道产女儿于亭,故称女儿亭,亭傍桥称女儿桥。可惜的是,今亭已废,桥尚存。

 

  除了语儿桥,在濮院古镇上仍有众安桥、大德桥和秀桐桥等十几座古桥等人来“造访”。中间,秀桐桥有幸“担任”过已故著名油画家陈逸飞先生的“模特”。

 

  寂静大街忆峥嵘

 

  画里,晴空万里,大街上的商铺纷纷敞开门做生意,居住在此的百姓,打开门、推开窗,晒太阳、晾衣服,即使大街上空无一人,也令人有无限遐想,忍不住羡慕起那年的生活,简单、平淡,但很幸福。

 

  要到大街,得从语儿桥往回走,到了永乐路,往东前行,在永乐路与凯旋路十字路口,转入东,继续行路一段,大街与凯旋路垂直交叉。

 

  起先,不敢确定,拿出潘海扬的画,一对比,对了!就是这里。

 

  转念间,天色灰蒙,飘着细雨。撑开雨伞,漫步在这越深越窄、似乎望不到头的寂静大街里,好歹是算一桩美事。《濮院掌故》记载,大街曾是濮院最长、最宽、最繁华的街。南起关帝庙,衔接南横街,北到严家汇,衔接北横街。

 

  当初,大街的石板石料是最考究的,块块条石大小长短如一个胚子凿成的。

 

  横石板两侧又铺有竖石板,所以大街最宽,左右两侧又有条石筑成的石级,跨上石级才是豪华的店面与深邃的府第。

 

  石板下面是排水阴沟,直通河道,可见大街非同一般。

 

  今非昔比,在世人眼中,如今的大街有点窄,只能供一辆三轮车或者两辆电瓶车并行,而且路面坑坑洼洼,但凡车一经过,裤脚、鞋面随时有被溅湿的可能。

 

  不过,与造访的心情相比,这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无需理会。

 

  瞧着两边的老宅,大多是砖木结构,其中,有些老宅当年风貌依旧,木板拼门,留下了岁月印记。

 

  莫名其妙,一阵悲凉划过。在大街上,年轻人受不了冷寂,求学、务工、创业……种种“借口”,搬离大街,只剩了老人执着坚守。

 

  摸着粗糙却透着一股陈年木香的木板门,门梁上镌刻着的优美花纹,恍如隔世,二楼的雕花栏杆静静地讲述旧时的繁华。

 

  翔云观前思往昔

 

  转回画面,朝阳下,大门半开,周围墙壁,映衬着红,泛着橙,格外亮眼,一对石狮子屹立于山门前的河边,甘当“守护神”。

 

  河岸前,水平如镜的河面上,一艘小船停驻,大约是在等来往船客。潘海扬说,这就是人们常道的翔云观,画里是当时的景象,庄严中散发着生活气息。

 

  翔云观在哪儿?大街到头是条河,顺河朝西,进入永乐里,紧而向北转东,就抵达观前街了。翔云观,就位于观前街9号。

 

  边走边想,一眨眼,拨回当代“频道”。眼前的翔云观没了石狮子,纵然透着一丝落寞,可仍难掩其气宇恢宏。

 

  按《濮院镇志》所述,翔云观本名玄明观,元朝濮鉴分宅之左偏而建,清避圣祖(玄烨)讳,改称翔云观,基地九亩三分,初仅山门及真武殿,后鉴子允中建三清阁,覆盖均五色琉璃瓦,高数丈,可远眺。

 

  乾隆四十一年(1776),添建戏台及真武行宫、财神殿、九天殿、文昌阁。咸丰庚申毁。

 

  同治间重建正殿,之后轩辕、神农城隍诸殿依次兴复。

 

  光绪元年(1875)复建灵官殿及戏台,以后又陆续建左庑、右庑、蒋相殿、翔云坛、城隍行宫。原山门前一对花岗岩狮,现存梅泾公园。

 

  今观内建筑已改原貌,仅存山门。

 

  山门的门面高大阔气,基座和券门由花岗石打造,墙体一色青灰水磨砖砌成,山门檐下镂空雕饰,精巧细致,巧夺天工。

 

  门面上有三扇门,正门上额刻有“翔云高眺”,据悉为乾隆进士、左都御史窦光鼐所书。两边为马蹄形门框,东额镌“春和”,西额镌“秋爽”,字体略小。

 

  目光注意到门体上,易知门刷的是红色,由于长时间日晒雨淋,风化褪色,门渐渐地露出了“真面目”。

 

  门被生锈的铁锁紧紧“扣”住,不让翔云观受打扰。

 

  越是紧闭,越好奇。推开正门,露出一条缝隙,能大概看到全景,内部除了杂草、楼房,别无他物。

 

  听当地老人透露,解放后,翔云观一度被当作存粮仓库。

 

  确切地讲,现在,翔云观只是一道山门,但遮不住曾经的辉煌。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程新星 编辑: 张磊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