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2013年11月04日 08:06 来源: 《今日桐乡》

 

老人得到养老机构专业人员悉心照料

 

 

让老人开心动起来

 

 

袁林仙老人(右)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后辈们欣赏  记者 许惠良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社会福利中心提供)

 

  来自桐乡市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1万人,占人口总数比率约为20.6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3个百分点,属于典型的老龄化地区。


  诚然,“老有所养”是每个人心中的期盼。那么,已经年过60岁的市民会选择如何养老?未到60岁的市民又是怎样思考未来?我市养老工作又有什么新的动向?围绕这些问题,记者目前专门进行了走访调查——

 

    居家养老是主流

 

  当今社会,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现实情况影响,多数老人选择在家中养老,而且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如果可以和自己的儿孙共居,不失为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市区凤鸣公园,每天的清晨都会汇聚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年人,他们或散步、或在小广场跳舞,现场一片和谐景象。


  在一张张笑脸的背后,记者随机和一位老人攀谈了起来。


  其中有一张姓老人,今年65岁,来自凤鸣街道。他告诉记者,3年前他经不住儿子的百般劝说,从乡下搬到了儿子家中居住,从起初的不习惯到如今的游刃有余,他原本暗淡的晚年生活被城市的喧嚣所渲染,由于心情开朗,身体反而比以前硬朗了许多。


  “儿子、儿媳都很孝顺,我每天在家里‘游手好闲’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老张说,老伴过世得早,一个人住在乡下的大房子里总感觉空荡荡的,尽管如此,碍于面子的他总是故意不理会儿子要求其搬去同住的请求。


  3年前的一天,老张突发疾病,幸好被邻居看到,及时送进医院,幸免于难,事后他的儿子不断责备父亲不在身边,他们不能及时照料,经过这么一折腾后,老张心里也有些后怕了。


  “勉为其难,只能顺着他的意思去办。”谈起孝顺的儿子,老张又咧着嘴笑了起来。他说,自己心里其实老早就在畅想这样的日子,只是嘴硬不服软而已。


  退休教师朱亚蓉比老张大6岁,退休后一直住在振农新村,虽然已经古稀之年,但她一直怀念和老母亲一起居住的日子。


  “和自己的家人住在一起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朱亚蓉告诉记者,老母亲今年90多岁了,由于这些年身体每况愈下,她才被迫将其送进医院疗养。


  在朱亚蓉看来,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一个信念支撑,这个信念就是家人的关怀和温暖,“子女工作都很忙,我也不忍心要求他们更多的陪伴。”朱亚蓉说,尽管已经很难实现,但能够和亲人同住、互相照顾,她仍非常期盼。

 

    机构养老是小众

 

  与亲人同住符合市民目前的观念和习惯,但其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子女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只能简单地照顾日常起居,难以观察发现老人身心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一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很难及时得到照料,于是在自己的建议或者子女的要求下,老人选择了进养老机构安度晚年。


  随着这种趋势的蔓延,我市条件设施相对较好、交通更为便利的市社会福利中心、梧桐第一敬老院、梧桐第二敬老院成了老年人主要的选择地。


  “还有不少人报名等待入住。”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吴小勤告诉记者,中心的床位已从规划时的148个增设到了175个,可是数量仍然不够用。


  今年76岁的张怀莹虽然入住市社会福利中心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她对这里的感情却非常深厚。她说,她要一直在这里住下去,过个幸福安稳的晚年,“好不容易能进来这里养老,哪舍得出去?”


  综合报名和中心内老人近年来的身体状况,吴小勤主任发现,来中心居住的老人中失能和半失能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中心的人均入住费用为1600元/月左右,10年来也只调过两次价,而且还有24小时不定时照顾,比住在家里方便许多。”据吴小勤观察,市面上最普通的保姆都要1800元/月左右,或许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收费较为实惠,所以不少人就有了入住的念头。


  “机构养老只有小部分老年人能享受到,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针对一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换句话说,它其实是小众的。”市民政局社救科科长李红根认为,尽管这些年民政部门正陆续对各镇(街道)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的敬老院进行改建提升,但相对我市庞大的老年人基数来说,能够入住的老年人比例或许只占到百分之几甚至更低。

 

    “社区养老”受欢迎

 

  自去年12月份杨家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式成立以来,这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场所给该社区1310位老人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更丰富了她们的晚年生活。


  76岁的袁林仙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如无特殊情况,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她都会准时出现在照料中心内,和她的那些老姐妹们比拼手艺,谈天说地。


  “平时家里就我一个人住,比较冷清,而这个中心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将我们这些‘内心孤独’的老年朋友聚在了一起。”袁林仙边拿出刚制作好的盆景交予老姐妹观赏,边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和袁林仙一样,68岁的顾娟华也是该中心的常客。每天下午刚过2时30分,她就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嘴里还一个劲地说:“我迟到了,不好意思!”


  听说记者来采访养老问题,顾娟华也来了兴致。她说,像这种养老方式很好、很科学,她那些老姐妹都喜欢这种社区加家庭的养老方式。


  “或许是有了寄托,老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该社区居委会主任胡蓉说,虽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每周一到周五安排了如书法、十字绣等兴趣班供老人消遣,还配套了免费义诊、理发等项目,尽力去迎合老人的各项需求。


  杨家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门庭若市,与之直线距离10公里左右的屠甸镇汇丰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也是非常热闹。


  据该照料中心的管理员朱巧英介绍,每天午饭过后,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就会陆陆续续地从各方赶来,喝茶、聊天,生活相当惬意。


  “以前都是不知疲倦地干农活,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老农民的晚年生活也同样丰富多彩。”70多岁的朱巧英告诉记者,和她差不多年纪的人都闲不住,呆在家里迟早闷坏,还是这样劳逸结合的养老方式更能让村民接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还有不少社区和行政村都在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这种偏向休闲的养老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推崇。

 

    “以房养老”刚起步

 

  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养老需求,不久前,“以房养老”这个时髦的话题在社会上也被炒得火热。按字面理解,“以房养老”,顾名思义就是老人可以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定期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王柏明今年59岁,退休在即,对于“以房养老”这样的前卫方式,他直呼难以接受。


  “受老传统影响,自己的生活再怎么难以为继,房子始终应该留给子女。”在老王心中,“养儿防老”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他认为,依靠子女安度晚年天经地义,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买卖房产。


  与王柏明不同,市民陈老伯的子女长期在国外生活,平时很少回国,对于“以房养老”,他表示赞同。


  “子女多半不会回来,留着房子也没多大用处。”陈老伯心里已经有了想法,他说,等具体政策出台后,他会有两个选择:一是将房子抵押,过充实的晚年生活;二是直接将房子变卖,去国外和子女共同生活。


  此外,由于政策尚未出台,采访中不少老年人也持观望态度。“往往拥有两套以上房产的老人自身条件也还好,用不着靠抵押度日。”据中信银行桐乡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以往的操作经验,办理“以房养老”其实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比如抵押房产的老人名下至少要有两套房,所以很有可能会造成“有需要的人没房抵、没需要的人不会理”这种尴尬境地。

 

    相关人士谈养老

 

  在上月中旬举行的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推进会上,副市长周国强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市养老工作面临的问题。他说,老年人口基数大、城乡分布不均衡、高龄化态势明显、失能半失能老人不断增加已经成为我市的一个基本市情,它不断考验着社会承载力,更考验着政府规划城乡“养老”的能力。


  周国强认为,我市的养老工作要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将我市建设成为“未来中国休闲养生目的地”的目标来分解落实,尽快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李红根认为,未来我市养老的发展趋势应该遵循这个规律。他说,养老服务业与单纯的家政服务有很大区别,服务对象为老人群体,要求服务机构具备更高、更专业的服务水平。


  “由于民营养老机构要求高、利润薄、责任大,鲜有人申报,即使申报也会选择工商登记途径。”他说,目前养老机构规模基本已经定型,居家养老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此外,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根据《桐乡市社会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三年实施计划》,有计划地招收大中专毕业生、吸纳社会工作者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管理队伍,并专门开设了两期针对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养老护理员高级培训班,共培训高级养老护理员124名,同时,还组建了一支由有专业护理经验的家庭养老护理员培训师资队伍,为全市失能、半失能家庭护理员进行培训。


  预计未来三年,我市每年还将培训2000名家庭养老护理员。

 

    相关链接

 

    国外先进养老模式

  1.互助养老:是指老人与家庭外的其他人或同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模式。它具体包括老年人结伴而居的拼家养老、社区内成员相互照顾的社区互助养老等很多形式。在德国,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购买一栋别墅,分户而居,由相对年轻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还有的地方安排了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由大学生照顾老人。瑞士也建立了很多“结伴而居”的“室友之家”。


  2.旅游养老:国外很多老人退休后,喜欢到各地去欣赏秀美景色,体会不同的风土民情,从而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养老。旅游机构也乐于为老年人服务,并通过与各地的养老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行、玩等一系列周到服务,使老人免除游玩中的后顾之忧。


  3.候鸟式养老: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而变换生活地点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总能使老年人享受到最好的气候条件和最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国的佛罗里达,日本的福冈、北海道,韩国的济洲岛都是老年人相对集中的“迁徙”目的地。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许惠良 通讯员 杨惠娟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