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经过修复的杨园墓 记者 许寅佶 摄
现龙翔街道西二三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坊,名杨园村。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农学家张履祥就出生于此村。张履祥,人们又称之为杨园先生。
杨园先生9岁丧父,从小自勉自爱,刻苦攻读,15岁时考上秀才。19岁时,外祖父去世,第2年,母亡故,从此家道中落,他一边至富户家任塾师,一边自学备考。31岁时,他再次赴杭应乡试(考举人),但未中。其时见黄道周于灵隐寺,黄氏劝以远功名为戒,张履祥感佩铭记,终身重视做学问而不再应考。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张履祥听到这个消息后,徒步回到老家杨园村,从此绝意科举,息交绝游,隐居乡间。此后30年,他一边训蒙自给,一边从事农耕实践。张履祥晚年筑室,取名务本堂。本者,农也,表示自己对农业的重视。47岁时,张履祥在多年实践基础上,作《补农书》,以补湖州《沈氏农书》之不足。该书提倡重视植桑并兼顾水稻生产,对于耕种、养鱼、酿造乃至编篱笆都有记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农业生产的面貌,是一部总结当时杭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与生产技术的伟大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农业专著。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张履祥逝世后,先葬于故居东南半里许,后来,他的学生认为墓地低洼有水,便迁葬于杨园村北的溪桥南侧。此后100多年间,常有敬仰者捐资建墓门,种松树,筑石埠头(方便谒墓者停泊船只)。清同治三年(1864年),巡抚左宗棠捐款大修,在墓的四周用条石筑罗城,从河埠处筑石路直通墓门,还购置祭田40亩,并题墓碑“大儒杨园张子之墓”。因不断有朝廷大员的重视,当地县官先后在墓侧建造祠堂,凿荷花池。杨园墓从此渐成规模,来杨园墓瞻拜的志士文人陆续不断。杨园墓在“文革”时遭破坏,今已修复。
杨园先生的民族气节和学术成就,深为后人敬佩。杨园村因先生而闻名遐迩,让村民感到十分荣耀。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