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文学

那年,我在濮院的农村挣工分

2018年01月29日 08:56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王建平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跟随着母亲在濮院公社星星大队小学读书。高中毕业后,1977年又下乡在星星大队王家村小队。所以,对农村劳动记工分,还是有较深的印记。

  我出生和下乡的年代,正好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形成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管理模式。当时的濮院公社就有十五个生产大队,每一个生产大队,再划分出近十个生产小队。像我母亲教书的那个星星大队(比现在的永乐村要小些,大队部在华家弄),就划分出了王家村、华家弄、里浜、联心、戚家浜、沈家石桥、油车桥等近10个生产小队--这也是当时农村的最小生产单位。

  那时,农村实行工分制,也就是集体劳动、统一记分。生产队长要安排好一天的农活和人员安排,每天上午和下午,社员要自带劳动工具,集中出工干活。中间各有一到二次的休息(也叫吃烟),休息和再干活,一般是用哨子(也有用喇叭的)吹几下来通知。下雨天休息为主,但也会有部分社员有农活干。说实在的,农活是有季节性的,有时会很忙,当然很累;有时就会空一些,也就比较轻松。不过那时你再有空也没用,除了在自家自留地上干点活,又不能(也不敢)做其它可以赚钱的事,只能让时间白白浪费而已!

  同一生产队里的社员,工分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固定。它是通过集体评议的方式,决定每人每天应得多少工分,每年一评。评分的依据,主要看每个人在劳动中的表现,其次,要看性别、年龄、劳动能力、劳动经验等。王家村小队的工分评定算是好的,相对稳定,社员之间关系也不错,几乎没有因工分问题而吵架的。实际上,你的挑担、插秧、割稻的情况,大家心里早已有了本帐。同时插秧,几个小后生谁快,谁慢,谁的质量好,一目了然。所以你评十分,他评八分,清楚明白。评分数时,队长一提议,基本都通过。

  当时我所在的小队,男劳力一天最高的工分是10分,女劳力最高的工分是7分,上了年纪或劳动能力弱的男劳力依次评9.5、9、8.5……5分,女劳力依次评6.5、6……3分等等。我是下乡知青,又是沈老师(母亲在星星大队是十分受人尊重)的儿子,王家村小队的队长和社员很是照顾我,给我评了8分,这在下乡知青算是中等的。然而我自己知道,就我的劳动能力是绝对抵不上一个妇女全劳动力的。

  社员们白天参加劳动,到了晚上,要到指定地点记工分。我所在的王家村,记工分的地点大多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有时也到队长家。负责记工分的人是生产队的会计,算是个有知识的人。到了那里,大家拿着巴掌大小的“记工本”,如实向会计报告当天的出工情况,会计认可后,便把工分一一记在记工本上。

  在收入分配上,记忆中的王家村小队和星星大队的其它小队差不多,都是按年中和年底二次进行分红。社员每个工分值多少钱,是根据队里当年的收入情况而定。

  年中分红是根据对早稻收入的估计和大、小麦、油菜上缴后的实际收入多少确定,每家可向小队预支一定数量的钱。等晚稻全部晒干交完公粮和留好来年的种子,再提取必要的生产队公益金后,就进行年终分配。方法是:主要是把每一家人挣的工分合计折合成收入,再加上养猪、羊的粪肥(这主要指平日里小队统一派人到张家、李家等挑猪、羊粪给集体土地施肥用),一般每100斤栏粪就折合成几角钱的后的收入,即是全家总收入。扣除一年里每家应分得粮食及其它已分食物(包括稻草、桑柴、南瓜、豆等等)折合的钱,还有年中或平时因家庭急用向小队预支的钱,就能算出,每户人家年终应拿到的现金数。

  那几年王家村小队的分红基本上是10个工分值0.6元左右,一个全劳力全年可挣工分在三千到三千五百个工分,半劳力可得在一千五百到一千八百个工分左右,也就是说一年一个全劳力的收入约200元左右,半劳力一年的收入是100元左右,其它的就在200与100之间。这样的收入在整个星星大队已经是最好的,其它的生产小队,10个工分一般只在0.2-0.5元之间。可想而知,农民的生活是相当困难的。

  算下来,大部分农户年终是可以分到钱的。当然,钱不会多,一般也就一、二百块,多的可能会有五、六百块。也有极少家庭,不但分不到钱,而且还得从家里拿钱到生产队买口粮,如果钱交不上,口粮就扣在生产队。这些农户,濮院农村叫“透支户”,“透支户”主要是那些人口多,劳动力少的,或是主要劳动力刚好生病不能挣工分的家庭。当然,过年了,小队还是会借些粮食给“透支户”的。

  看到这,有人肯定会想,那你一年挣多少工分,能分到钱吗?实话实说,吾啦是透支户之一。1978年一年挣的工分不会超过500分,折合成钱,大约30块。就这点工分,还是王家村的社员,看在吾啦姆妈面上,照顾吾啦得来的。比如分配劳动时,让吾啦在晒谷场上看看谷、跟着到崇福买氨水看牢那只船、分分稻草等,象挑河泥、捉稻、打稻、挑谷、挑猪粪等比较累的重体力活,吾啦在下乡的二年里,基本就没干过。不过,话要说回来,吾啦每年通过在大队小学替请假的老师代课的方式,也能挣到20到30块钱。所以自己的一年口粮,400多斤稻谷钱还是勉强够支付的,队里其它分的诸如稻草什么的吾啦就不要了。另外,吾啦还有小队分的二分自留地,在上面种种南瓜、毛豆之类,一年也能争个5块、10块的。各位,你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知道77年吾啦才16岁,又不是出身在农村,能干些什么呢?好在吾啦也是有进步的,到1979年这一年,吾啦挣的工分就已经达到1100分,每天工分也已评为9分。不过,到这年的年底,吾啦就成为公办教师,离开了星星大队王家村小队了。

  如今,社会发展了,记工分的方式来衡量农村的劳动价值,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段在农村挣工分的时光,也就静静地存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编辑:潘霞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