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乌镇,瞻仰茅盾故居是你不该遗漏的内容。
茅盾故居位于乌镇中市观前街17号,木门窗,木屋架,青砖黛瓦,沿街一式的活动木板,外罩齐腰高的“矮大门”,是一幢典型的清末民初风格的江南民居。然而,这幢外表普通的平民住宅,因为一代文豪茅盾在此出生和成长,而赋予了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茅盾自1896年7月4日出生到1910年植材小学毕业,在故乡乌镇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1918年他与乌镇人孔德沚结婚,也是在故居操办婚事的。茅盾故居记录着大师晚年的生活痕迹,家乡的故居留下了他成长的细节。在名人故居林立的北京,茅盾故居受人关注的程度恐怕远远比不上大师的家乡。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当乌镇的旅游与保护开发事业独领风骚于江南六大镇,茅盾故居的参观人数也因此节节攀升,从上世纪末的每年近4万人次跃至2012年的350万人次。
茅盾故居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为创业有成的曾祖父沈焕所购置。茅盾祖上原是乌镇近乡的农民,后迁至镇上做小买卖。沈焕精明能干,只身外出学生意,辗转上海、武汉等地,由经商而捐得梧州税关监督一职。约在1885年,他分两次购买这所临街两进四开间的普通民房。东单元先买,家人称之为“老屋”,后买的西单元则称作“新屋”。1897年沈焕告老还乡,全家四代二十余人皆住在这幢故居中。除去茅盾的成长足迹,故居演绎的多为沈家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
“老屋”楼上临街的两间,分别是茅盾的祖父母和父母亲的卧室。父母亲卧室内陈列有一张宁式雕花大床,是当年原物。茅盾就出生在这间卧室。茅盾幼时,老屋楼下临街的两间,东首是过道,为出入的正门所在,西边则是家塾,秀才出身的祖父沈恩培担任老师。楼下第二进是客堂和厨房,前后都有一个小石板天井。出身农家的祖母,曾在客堂养蚕,在厨房后面的小天井喂猪。幼年的茅盾耳濡目染,这些农事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春蚕》等作品的素材。
楼房后面有一小园,大约半亩。茅盾的曾祖父曾在那里筑三间平屋以度晚年。曾祖父去世后,闲置的平屋一度成为沈家所开的泰兴昌纸店的栈房。1933年,茅盾从日本归国后,看到平屋年久失修,想为母亲营建一处舒适的养老居所,自己也可“躲到这里来写作”,乃亲手设计,以稿费500银元请人翻造为较新式的书斋——前后玻璃窗,西边一间以大书橱分隔,顶部吊天棚,铺设木地板。第二年秋天,新屋落成,茅盾回乌镇,在平屋南侧种了一棵棕榈树和一丛南天竺。这三间平屋,早在茅盾故居正式开放前的1977年,当地政府领导征得茅盾同意后,曾加以修缮保护,作为乌镇文化站的阅览室。平屋周边砌一道水泥围墙,两扇铁门向西朝向大街,文革后一度成为乌镇人业余学习的一方净土,也曾作为茅盾家乡故居的形象出现在报刊上。1984年,因为白蚁危害严重,三间平屋又照原样翻修并抬高地基。80年倏忽而逝,茅盾当年手植的南天竹依然郁郁葱葱,倚着白墙,一直往北斜伸到平屋的屋檐下。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笃行好学,师从当地名中医陈世泽,甚得陈家夫妇欢心。陈世泽将独生女儿陈爱珠相许。沈永锡虽为秀才出身,却崇尚实业救国。他对大儿子寄予厚望,自编新学教材,常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勉励儿子奋发学习。母亲陈爱珠贤惠好学,通晓文史。丈夫病逝后,她含辛茹苦将两个幼子培育成材。茅盾小学毕业后,母亲不顾家庭的反对,送他到外埠读书,由此步入更为广阔的舞台。表叔卢学溥对茅盾的成长也颇有影响。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因经济窘迫,茅盾未能入本科深造,由卢学溥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编译所丰富的藏书开拓了他的视野,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青年时代的茅盾,家乡曾是他实践革命理想的一个舞台。民国八年(1919)夏秋之交,他与胞弟沈泽民、同乡萧觉先等在乌镇组织“桐乡青年社”,出刊《新乡人》,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民国十一年(1922)春,他又联合杭州、嘉兴等地的青年,在嘉兴南湖开会,发展“桐乡青年社”社员,将《新乡人》改名为《新桐乡人》,意在改造一个新桐乡;民国十二年(1923)夏,他与沈泽民等出席“桐乡青年社”举办的桐乡县小学教师暑期演讲会,在梧桐镇、屠甸镇及乌镇镇激情讲演;民国22年,他应卢学溥之邀,参与修纂《乌青镇志》,一起“商定体例,决定大纲”,并聘请吴县人陆震平到乌镇绘制乌青两镇地图。
1940年4月17日,母亲陈爱珠在乌镇去世。被困于新疆的茅盾,接到母亲去世的加急电报,以奔丧为由向盛世才请假,经中共党组织和苏联驻新疆总领事的帮助下,离开新疆,辗转到达延安,却未再踏上故土。然而,故乡始终为他魂牵梦萦。1977年冬天,听闻家乡新变化后,茅盾欣然创作《西江月·故乡新貌》二首,其中的“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屋依稀”为后人反复引用。此后,他先后为乌镇中学、石门中学和屠甸中学题写校名。1980年5月,茅盾在《浙江日报》上发表《可爱的故乡》:“每当我从故乡来人的口中听到这些消息,总想回去看看,可又总是受到各种意外的干扰,其中就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然而,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1981年2月,他抱病为乌镇建造中的第一座电影院题名。
近百年历史风云变幻,乌镇镇区建设日新月异,故居门前的观前街却有幸成为乌镇历史风貌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街区。当上世纪80年代初乌镇老街的石板纷纷改换水泥路时,唯有观前街短短近200米的石板路仍按原貌保留。
而今,当乌镇旅游呈多元化趋势,西栅婉约的水乡风情、亲水的民宿留住了游人匆匆的脚步,茅盾故居或许已不再是观光客们唯一关注的看点,但它依然是这个镇人文的渊薮。
![]() |
![]() |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