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由石门镇提供
“石门镇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奋力推进石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新年伊始,石门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新的一年攻坚目标,努力打造“精致、风雅、特色”的江南小镇。话犹在耳,石门全镇干部早已“撸起袖子加油干”——他们奋斗在现代农业招商一线,他们奔走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他们把风雅桐乡、书香石门的氛围传递到群众之间……2019年的序幕已经拉开,新的一年里,石门镇党委政府将动员全镇上下干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奋力推进石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互联网+”农业做好“数字”经济文章
一走进位于石门镇周墅塘村的联翔食用菌有限公司,一点儿也看不出这是一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标准化的“生产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温度、湿度由智能化的控制设备掌控,全年365天都会根据双孢菇的生长需求设置。笔者了解到,这家石门的“蘑菇工厂”,在智能化控制设备的助力下,打破了季节限制,每天能生产近10吨双孢菇。这些蘑菇,被送往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成了城市居民餐桌上的“新宠”。
“我们这套智能化控制设备运用了物联网管理的技术,整套设备都是从荷兰进口的,有了这些设备条件,20多个菇房我在手机上都可以看到、管理。”打开自己的手机,公司总经理许伟翔向笔者介绍,屏幕上就可以实时看到菇房的温度、湿度等多项数据。
据了解,传统双孢菇生产受到温度等限制,产菇时间只有四五个月。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积累浓度,是双孢菇种植的三大关键要素。此外,这套智能设备还可以实现数据自动收集、环境自动控制,建立人工模拟生态环境和精准栽培管理模式。“菇房内常年温度保持在18℃,湿度在90%以上,如果湿度不够了,系统就会自动启动加湿喷头。从而实现鲜菇优质化和一年四季均衡上市。”许伟翔表示,在智能设备的管理下,每平方米产量比传统种植方式高出两倍多。
一个小小的“双孢蘑菇”,却折射出了石门镇近年来积极探索“互联网+”智慧农业,谋求现代化农业新发展的长远谋划布局。笔者从该镇农经中心了解到,除了“双胞蘑菇”,该镇浙江锦绣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不光运用了智能化的生产设备,还把铁皮石斛做成了年糕等一系列产品,并在2018年的桐乡优质农产品展销会上赚足了一把“噱头”。
有机生态无公害的农产品,物联网智能化的高效管理模式……现代化农业,为石门镇“接沪融杭”打开了新窗口,发挥了该镇“沪杭”同城的优势效应。小平台,也能有大作为。在石门镇党委书记姚富强看来,2019年,立足自身定位,谋划长远布局,石门将努力做大做强平台能级,大力推进石门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依托苏台高速、临杭大道过境等便利优势,提前布局临杭大道产业带规划。他表示,2019年,石门镇将持续鼓励引导易锋机械、华赢特钢等企业开展产业数字化改造,发展“互联网+”农业,启动石门湾智慧农业管理中心、“互联网+水利”智慧水利信息系统两个互联网项目建设,不断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将重点围绕‘主导产业、新兴项目、乡村振兴’三个方面开展招商工作。”姚富强介绍,通过主动顺应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趋势,石门将明确数字经济为招商主攻方向,合理优化全域产业布局,全力开展2019年“精准招商攻坚行动”。
推进“一网双联”体系深化基层社会治理
来到位于石门镇综治中心的综合信息指挥室里,笔者看到,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搜集“全科网格员”提交上来的问题。“这里就如同一个信息的‘集散中心’,全科网格员搜集来的问题,我们不光要交办给相关部门、条线,同时也要上报给镇党委班子。”石门镇综治办主任徐剑峰介绍,而全科网格员也不是盲目地工作,而是条块结合才能形成多部门联动执法,发挥信息指挥室联动指挥的效应。
“发现的问题,该提醒的提醒,要整改的责令整改,多次拒不改正的,我们还会依法作出行政处罚。”综合行政执法局石门中队的小李是正是石门镇的一名全科网格员。他向笔者坦言,自石门镇“一网双联”体系建设启动以来,按照责任划分,他每天都会巡视一遍自己的网格片区。可以说,这是一支啥事儿都管的队伍。如此一来,常态化的联动执法和中心指挥体系,为解决各类执法难题和基层社会治理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譬如,为了应对镇区停车难问题,该镇城建办将西园路原先的临时菜场设施拆除,地上也施划了停车位。这个位置是镇区的主要核心区位,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的空地上,可以腾出近百个车位,方便和满足了周边群众的停车需求。而在巩固扩大“三治融合”建设成果的基础上,2018年年初,石门镇拆迁办在石门大桥北侧10户的拆迁工作中,动员9户人家临时组建自治工作组,通过轮番上门做工作,自行解决了另外1户的困难,保障了10户人家的顺利拆除。在推动拔钉清障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改改善了该镇整体交通通行秩序。
石门镇党委副书记杨雄金表示,2018年初以来,作为“一网双联”体系的试点建设镇(街道),石门镇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三治融合”,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整合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网格,完善联动指挥体系,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大力推进以基层社会治理全科网格、联动指挥及联合执法为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一网双联”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目前,辖区社会秩序稳中趋好,群众满意率明显提升。
“2019年,我们将积极实施‘三治融合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一约两会三团’”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推进‘四个平台’高效运行,完善信息收集、交办、处置、反馈闭环系统。”杨雄金介绍,通过充分发挥全科网格“一岗通”平台作用,推动网格力量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完善“一网双联”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平战结合,强化对重点领域的常态化管控。深化平安共建,推动“三社”联动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服务项目,激发群防群治社会活力。统筹抓好出租房屋、安全生产、消防等领域安全隐患整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深耕“书香石门”建设彰显子恺故里风貌
书画大家吴蓬话乡音、诉衷情,吸引20多万人参与;丰子恺后人宋雪君讲述他眼中的丰子恺故事,开启一次子恺漫画的省亲之旅……子恺故里石门湾,历来不乏名人雅士,连续举办了6届的“石湾讲堂”,更是把这一名人效应与城镇文化相融合,彰显了子恺故里当代石门人的文化风貌。
去年12月1日上午,150余名石门镇镇村干部、普通村民一起来到博物馆参观这场展览,他们不光是来看桐乡市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我自爱桐乡——丰子恺艺术省亲之旅”展览的,更是来听亲自担当“讲解员”的丰子恺外孙宋雪君为家乡人讲述丰子恺漫画背后的故事和深刻含义的。
“听说这次展览有许多作品都是首次展出,身为石门人,我从小时候起就知道缘缘堂,长大后工作了也很频繁地跟丰子恺漫画打交道,所以这次一定想来看看,觉得很亲切。”白马塘村村干部张爱英笑着对记者说,再加上由丰子恺的外孙宋雪君亲自担当“讲解员”,这场展览就更有意思了。
而当天下午的第六期石湾讲堂,更是吸引了不少镇村干部和村民前来。“石湾讲堂到今天已经举办了6期了,每次我不光自己来听,还会动员、鼓励村里的乡亲们来,身为石门人,同来感受一下家乡名人的文化气息。”春丽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卫兴坦言,而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的文化气息也越来越浓厚,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
石门镇党委书记姚富强表示,2019年,该镇将进一步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做好子恺漫画元素和城镇文化的融合。依托缘缘堂二期规划建设的启动、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的筹办,深度挖掘运河文化,建立运河文化展示和创作空间,挖掘张琴秋、池耕襄等红色资源,培育一批红色先进文化,体现“石门湾”特色。同时,该镇也将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化走亲、文化下乡等活动,把“石湾讲堂”办成全镇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平台,深化群众精神文明创建。为了打造“书香石门”推进文体融合,石门还将规划建设伯鸿城市书房,倡导全民阅读,谋划一批健身步道,不断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普惠性、标准化、均等化、覆盖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