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民间文艺

匠心造就工艺,传承历久弥新

2020年07月17日 08:33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记者 吴卓尔

  

  开栏语:

  古人云:“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在“文化+”的引领下,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技艺,将行业发展和非遗保护密切结合,大力挖掘、保护民俗文化艺术项目,并依托本地匠人的创新,将他们的生活记忆、内心情感、自我经验和瞬间体悟,外化成为一件件独具个性与灵魂的工艺美术品。本报即日起推出“风雅·匠人匠心”栏目,以更好地宣传地方文化,为“风雅桐乡”、人文名城建设增光添彩。

  如果说艺术品最讲究其艺术价值,那么工艺美术品则必须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体现的是匠人娴熟的制作技艺。

  自古以来,桐乡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剔墨纱灯、蓝印花布、竹刻等,皆是极富桐乡本地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享誉全国。

  我们推崇匠人匠心,不仅仅因为他们“活儿漂亮”,手中成就的任何器物都能达到极致之美;我们更惊叹于他们“活得漂亮”,在自己纯粹、安静的世界里,认真、用心、执着,常常让我们看到工业社会中隐藏的某种久违的美,从很远的过去走来,不惊扰,却很惊艳。

  用“江南茧画”展现传统文化

  人物名片

  人物:陈建清

  手艺:茧画创作

  追求:让茧画充满生命力,并得以代代传承。

  富有蓝印花布元素的茧画作品。

  各具特色的茧画作品。

  “江南茧画”礼盒。

  茧画,顾名思义,就是在蚕茧上作画。对于桐乡人而言,蚕茧通常是用来抽丝织布的,在上面作画,并通过艺术加工将其变成精美的工艺品,实属稀奇。而干成这件稀奇事的,是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美术老师陈建清。

  源于内心的一抹乡愁

  说起创作茧画的初衷,陈建清坦言,在很多人脑海里,桐乡的特色工艺品是蓝印花布。可在旅游大热的当下,蓝印花布不再是桐乡独有,于是他萌发了创作一种只属于本地独有的特色工艺品的想法。

  之所以会想到蚕茧,是因为陈建清内心怀着一抹浓浓的乡愁。他说,自己对蚕茧有一种别样的亲切感。“小时候,我就常常跟着爷爷奶奶去地里采桑叶,回来帮忙喂蚕宝宝。”陈建清回忆,每次蚕茧丰收时,他心里充满喜悦。

  这份儿时的喜悦,似乎为陈建清之后创作茧画悄悄埋下了伏笔。他说,即便是长大后在省城大学里系统地学习工艺美术,水乡和养蚕的画面,依然时常会出现在他的画笔之下。

  10多年前,陈建清听闻乌镇要搞旅游开发。“我们能拿出什么旅游工艺品来代表桐乡、代表江南民俗文化?”身为桐乡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陈建清有点犯愁。经过多日思考,最终他想到了蚕茧:“如果能在茧上作画,并能长久保存,那就好了。”

  攻克难题终出精品

  说干就干。茧画最难的不是画,而是如何将茧变成画布。“蚕蛹是活体,气温适宜的话,一周就会破茧成蛾。”陈建清介绍,要想茧画长期保存,关键在于如何将蚕蛹通过处理达到干燥的效果。

  于是,陈建清从只拿纸笔的美术老师变身化学“达人”,不仅花了数万元购置各种实验设备,专门研究蚕蛹的干化,还多次跑到上海、杭州等地,请教干处理专家,取经后再躲进自己的小屋,继续做实验。对于陈建清的做法,刚开始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甚至还反对他这么“不务正业”。陈建清不管这些,从没有想过要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试验,陈建清终于找到了蚕蛹干化的最佳温度。“经过干化,蚕蛹就好比成了木乃伊,保存10年一点问题都没有。”陈建清告诉记者。这一蚕蛹干化技术,他还申请到了国家专利。

  解决了一个难题,另一个难题接踵而来。“蚕茧不似宣纸可以平铺,它有弧度且表面有纹路,要想作画难度不小。”为了解决蚕茧绘画难的问题,陈建清又多次跑到上海一家化工厂,向技术人员请教,同时向身边印染行业的朋友们取经,最终找到了适用于蚕茧绘画的染料着色及绘画技巧。

  为了保证茧画的品质,10多年来,陈建清对蚕茧的挑选始终保持着几近严苛的标准。“一定要挑选个头差不多的蚕茧,这样做出来的工艺品才大小一致,更加美观。”他说。正因为高要求的挑选标准,每100公斤蚕茧中最多只有20%符合要求。

  这10多年来,如果非要找出一件陈建清在茧画创作上有什么改变的事,那就是他对茧画内容的挑选。起初,他创作的茧画大多是京剧脸谱、花草等简单的图案。通过年复一年不断积累经验,如今陈建清的茧画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吉祥图腾、十二生肖、江南景致,就连极具桐乡烙印的丰子恺漫画也被其“搬”到了蚕茧上。

  不断创新只为传承

  与此同时,陈建清还在学校里开设了茧画课程,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茧画。2013年12月,陈建清受上海协和国际双语学校冬季文化集市组委会邀请,到上海开展茧画艺术的交流及传递活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前夕,陈建清接到了一个新任务——为乌镇峰会制作一款特殊的茧画,作为送给全球媒体记者的一份礼物。之后两个多月,他每天都守着电脑,手绘到深夜,不满意就重新绘制,如此反反复复,就是期待在灵光一现中寻找答案。

  从汉蝉到佛教文化,从江南水乡到丰子恺漫画,前后设计的作品达100多种。最终,一款融入丰子恺题材、中国脸谱元素的江南茧画系列作品获得了认可。

  此后,江南茧画作为桐乡乃至中国特色工艺品,一次次走出国门。2018年初,陈建清带着他的茧画深度参与了由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和丝路青年论坛秘书处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文化活动——丝路国际文化巡展暨国家印象展,并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活动进行了生动展示。

  如今,陈建清还与浙江理工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茧画在浙江理工大学的丝绸博物馆内开设了特别展区,得以永久保藏和展现。他本人还作为老师,在大学开设了专门的茧画教学课程。“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制作江南茧画最大的动力。”他说,接下去他还将创作更多茧画作品,让茧画充满生命力,得以代代传承。

  藤编制品“变身”艺术品

  人物名片

  人物:张焕宝

  手艺:藤编创作

  追求:让更多人喜欢上藤编制品,并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藤编红船。

  藤编作品《地球村》。

  张焕宝(中)穿着自制的藤甲衣参加2019中国·桐乡马拉松赛。

  相信很多桐乡人还记得,在去年年底举行的2019中国·桐乡马拉松赛上,3名身穿藤甲衣的选手成了赛场上一道别样风景。其中一名身着将军款式藤甲衣的选手,更是吸睛。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藤甲衣出自该选手本人之手,他就是嘉兴市藤您藤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焕宝,而他也是桐乡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

  诸暨小伙扎根桐乡

  “我姐夫上世纪80年代在乌镇东栅做过藤椅,当地人非常钟爱藤椅。”张焕宝回忆,于是,在2003年他也辗转来到桐乡。

  “起初学习藤编的想法很简单,觉得这好歹是一门手艺,但没想到时间久了,我真的迷上了藤编技艺。”张焕宝说,17岁那年,他开始跟着姐夫学习藤编技艺,在当了一年学徒后,掌握了从下料、做框架、编藤到上油等整套流程,张焕宝就开始建起自己的小作坊,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师傅,还要当工人。“那时候藤编制品品种单一,以藤椅为主,很多人喜爱藤编制品,销路基本不成问题。”他说,“藤编制品是手工艺品,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做的时候不能断断续续,最好是一气呵成。”

  1995年,在这个行业已经打出一片天的张焕宝,投资了上万元,在绍兴柯桥租了一个繁华地段的店面,开始卖藤椅。没想到却栽了跟头。“那时候我店里卖的藤椅款式比较老,远不如真皮沙发等受欢迎。”也正是这一次的失败,让他深知,藤编这门传统手艺,终究是要有文化滋养,也应与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

  不做销量只做口碑

  随着桐乡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舒适的家具成为了人们新的追求,喜欢藤器的人也多了起来。为了试水,这一次他选择将藤椅放在家具店寄卖,可是卖了一年多,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他有些不甘心:“把手工制作的藤编制品和机器生产的家具放在一起,会失去其作为手工产品的价值,藤椅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舞台。”

  于是,张焕宝在桐乡市区家具店相对集聚的振兴西路上,租了店面专卖自家的藤编制品,还取了个贴切的店名——“常青藤”。“我对自己制作的藤编制品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坚固耐用,还要美观,正因为这样,我的出货量并不高。”供不应求时,有人建议张焕宝从其他地方进货。为保证产品质量和口碑,张焕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也是传统手艺人的一种原则。”渐渐地,“常青藤”成了本地人购买藤编制品的首选。为了提升藤椅的品质和档次,张焕宝不仅在原材料上改用密度更高、价格更贵的印尼玛瑙藤,而且在款式创新上下足功夫,设计出了以休闲椅、沙发、餐桌椅、床、书柜等为主的几十种藤编家具。

  爱出难题超越自己

  为了将藤编制品做得更好更精,之后张焕宝又开始尝试在藤编制品中融入文化元素,他首先想到了自己很喜欢的《三国演义》一书。“我对‘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段很感兴趣。那个故事刚好发生在产藤区,于是就希望用藤制品来表现和还原故事中使用的大象阵和藤甲兵。”尽管有着熟练的技艺,可是要完成大尺寸的藤编大象并非易事。经过多次尝试,运用多种藤编技艺,两只冲锋陷阵、形态各异的藤编大象终于完成,在嘉兴市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2018年,张焕宝得知桐乡将举办“创文化融合·意风雅未来”——2018首届桐乡市文化创意大赛后,开始琢磨作品创作。“藤的韧性极强,寓意着‘红船精神’的百折不挠,能否用传统藤编工艺与当代‘红船精神’相结合,来制作一款‘藤编红船’?”想法一经敲定,张焕宝多次赶到嘉兴南湖,实地参观南湖红船,记下尺寸、画下细节……最终他的藤编制品《南湖红船》获得了大赛银奖。

  而最让张焕宝骄傲的,是去年他加班加点制作的藤编作品《地球村》。“为了制作这个最大直径3.1米,总高2.7米的‘地球’,我和10来名工人足足耗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他说,当时接到第十四届中国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的邀请时,就希望能制作一款独特的藤编制品。

  创作完成的《地球村》,不仅背部有完整的红色中国地图,而且地球形的藤编制品内还能同时容纳10多人。“这个作品除了寓意全球是一家人,更想表达在世界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在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张焕宝希望通过这个作品,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最终这个作品得到了评委一致好评,并且在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张焕宝说,他就喜欢不断给自己“出难题”,完成一件又一件让人惊叹的藤编制品。接下去,他要把位于复兴北路的“常青藤”藤艺馆改造成一个藤艺展示馆,展示各种兼具实用和美观的藤编制品,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喜欢上藤编制品,并把藤编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