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民俗风情

留住风雅桐乡历史记忆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桐乡将举行多种宣传展示活动
2020年06月12日 08:29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中心记者 颜明芬

  《古村船丰浜》王建平/摄

  《彩蛋非遗在桐乡》邵芝群/摄

  《桐乡三跳》施青山/摄

  《聚宝桥》王建平/摄

  《舞方天戟》施青山/摄

  《马鸣对台戏》王建平/摄

  《蓝印花布制作》钱兴/摄

  今年6月13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文物保护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市将通过举行“五月阳光古韵洲泉”乡村民俗嘉年华、“文化寻宝”摄影比赛作品展及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等活动,展现“风雅桐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氛围,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桐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些留存至今、历久弥新的文物,便是其中最生动的一部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野外不可移动文物83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京杭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桐乡市文物保护单位213处,文物保护点179处。同时,拥有国有文博场馆6家,馆藏文物2.5万余件(套)。

  此外,我市还拥有中囯历史文化名镇1处(乌镇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2处(崇福镇、石门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1处(乌镇镇民合村),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2处(梧桐街道武庙街、永宁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内涵丰富。

  一件件“文化瑰宝”,一处处“文化宝地”,构成了桐乡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利用。

  这段时间,各类“文物故事”讲堂、讲座,走进农村、社区,走进学校、企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风雅桐乡·文化寻宝”摄影比赛获奖作品也将赴洲泉镇马鸣村展出……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拉近了公众与文化的距离,也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队伍中。

  桐乡还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与悠久的民间传承。截至目前,全市拥有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蚕桑习俗)、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以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2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和传承体系。

  传承非遗,留住“美丽乡愁”。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18个市级传承教学基地、1个嘉兴市级传承教学基地和1个省级传承教学基地。在吴侬软语的“三跳”声中,在噼啪破篾的竹编工序中,在靛蓝浸染的花布中……一个个生动的非遗文化故事诉说着桐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一场“五月阳光古韵洲泉”乡村民俗嘉年华活动也将热闹上演,届时,不仅有高杆船技、摇快船、舞方天戟等传统体育展示,也有舞龙、舞狮、抬阁、马灯舞等民俗游艺活动,还有非遗美食、传统戏曲……市民和游客可以全面领略桐乡非遗的魅力。

  如今,古老的桐乡大地灵气依旧、璀璨胜昔。而生动再现桐乡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代代相传的智慧与创造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凝聚桐乡人美丽乡愁的“精神食粮”。正是桐乡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的探索努力、不断创新,才更好地留住了风雅桐乡文化之“根”,让这些承载着“桐乡记忆”的文化遗产在时光变迁中愈加闪亮……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