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人文桐乡 > 历代诗文

唐宋诗词背后是丰富的人生

回顾第13期伯鸿讲堂(桐乡),跟随康震品读诗词、重温经典
2019年05月10日 08:25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整理 /钟小怡

  “人生自有诗意。”看过央视《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观众,一定对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点评极富感染力的康震印象深刻。

  3月23日,第13期伯鸿讲堂(桐乡)开讲。圈粉无数的“诗歌男神”康震主讲的《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带领桐乡市民一起品读中华古诗词,在重温经典中亲近文化、感悟人生。

  为什么我们爱古典诗词?那里面有我们文化中一切深刻的情感。我们读一首诗,读一首词,每一次感动,都是在与自己做最深层的沟通。

  人物名片: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中国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康震评说唐宋文学家系列”等专著。2005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等专题讲座;任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栏目文学顾问或点评嘉宾。

  从王勃、王维到李白、杜甫

  唐诗何以成经典

  诗词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从开始上幼儿园、小学一直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会接触到。虽然大部分人并不是专门的研究诗词的专家,但是每个人对于诗词都能够或多或少的发表一些意见。就好像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都不是教育专家,但谁都能够插上一嘴说上一句。这样一来形成了一种格局,就是我们一般来讲都挺喜欢诗词,也都能背诵,有的名篇可能整篇都能背下来。但是往往对于诗词可能也有一种不求甚解的地方,不是特别了解它的全体和全部。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王勃的一首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小学课本里面都有的。值得一提的是,写这首诗的时候王勃非常年轻,肯定不到20岁。李白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时候25岁。王勃刚才我说了不到20岁,杜甫写《登高》的时候也是20多岁。

  类似这样的诗是很多的。比如白居易的两句很有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那时更年轻,还不到20岁。不要以为只有老人能总结人生经验,年轻人也行,总结的角度不一样。老人的总结是什么呢?“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是年轻人总结人生他是向上之总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我们发现这个写诗它很有意思在哪呢?不是每一句都很精彩,需要一些非常貌似平淡实际上承担着二传手的角色这样的诗,要把后面最杰出的句子带出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真正让我们感动的花园里面应该是有绿叶有红花的,那么一首诗也是这样。诗的创作也是一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两句话怎样?很一般,跟白话一样,“离离原上草”,古原上长的野草,“一岁一枯荣”,每年这草长起来衰落,长起来衰落。后面也是一样,“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也没什么,说白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什么叫“远方侵古道”呢,漫漫的道路两边长的都是青草,一直走到了路的尽头,连着一座古城,典型的景物描写。妙就妙在这四联当中的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要把这句摘出来,看剩下那三联基本上就是一个流水账,三联流水账,顶出来一个千古绝唱。还比方说《春江花月夜》,一句都不能少,句句都是精品。大家说你不是说花里头要有绿叶,这里头谁是绿叶?这就不是一朵花,这是一团火,它不需要绿叶了,它只需要一个诗人用一点火种把它点燃就行了,就熊熊燃烧,或者像大海,汹涌澎湃。

  所以我们讲中国的古典诗词,为什么它能成为经典?一方面我们刚才讲王勃的这首诗,它背后是有背景有故事的,年轻人想进步想发展很困难,尤其在唐代初期。另外一方面一首诗像一个建筑物一样,像拍一张照片一样,它要有精巧的安排。

  我们刚刚讲到诗人年轻时写出的诗。再讲讲40岁以后的诗人,这其中,我特别喜欢讲王维。王维有一首诗《终南别业》,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大家都知道人们管他叫诗佛,对不对?他是唐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或许可以这样讲,在盛唐的诗人当中王维是才艺最多的。第一他是个音乐家,我们知道他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后来又叫“阳关三叠”,像“渭城朝雨浥轻尘”这样的诗在当时叫歌诗,写出来就是给人唱的,唐代有诗歌还有歌诗,比方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肯定不是用来唱的,你放心,就让你读的,朗诵一下就行了。但是“渭城朝雨浥轻尘”,他写作之初就是用来唱的,说白了这是歌词。他是个杰出的音乐家,据传,并不精准,说王维的音乐造诣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第二他是一个特别杰出的画家,王维是所谓水墨画南宗画派的开创者,文人画的开创者。所以苏东坡说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第三他是个非常杰出的自然景观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他在我们陕西西安的蓝田县辋川设置了辋川二十景,由他自己设计的,规模不大,主要因山形水势而设,每个地方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比方这地方有个山坡上面种了很多花,他把它叫华子罔,比方这地方有很多的竹子,他叫竹里馆,比方说有一个山坳里面长了很多辛夷花,他把它叫辛夷坞。第四他是个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第五他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朝廷官员。第六他还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的母亲、弟弟也是佛教徒,他的一家子跟当时的佛教界的关系都很密切,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就会造就一个唐代的王维,也才会造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别人说我也过了40了,也写不出来。跟刚才的想法一样,我也到了20,也写不出来。

  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是每一代,每一个年龄阶层都有自己的天才人物。

  还有一个人也不得不提,李白。李白跟浙江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多次来到浙江,特别在新昌一带,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大概浙江人都知道,叫浙东唐诗之路。李白这一辈子有几个地方去得比较多:第一是咱们浙东地方,第二是皖南地区,这些地方风光绮丽,景色多变。李白跟王维不一样,哪不寻常就去哪,不走寻常路,不作寻常诗,不说寻常话,不想做一个寻常人,他真的做到了。他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大家都很熟悉《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时李白已经59岁了,离他死也只有两三年的时间,李白去世大概在62到63岁。这是50多岁的人写的诗,但依然是青春的诗篇。所以我们形容伟大的盛唐是青春的时代,这是指这个时代的气质。为什么会有这种气质呢?因为它拥有这样一批非常杰出的时代的歌唱者,他们并不是在歌功颂德,但是他们青春的歌唱给这个时代带来了无比蓬勃的一种朝气。唐诗在中国人心目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什么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就是我刚才讲到的,他们的那些事。

  为什么在唐代能够出现很多非常杰出的诗人,因为那是一个心灵和精神都很自由的一个时代,人们可以有意愿、有能力、有空间来表达真实的自己。什么是真实的自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真实的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很自由。这样的一个千帆竞发,人才争相辈出的时代,它就是一个璀璨的时代。

  熟读宋词

  理解经典诗词背后的家国传统

  与唐朝的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宋代的词。我们大家对苏轼都很感兴趣,不过你要天天跟苏轼生活在一起也会郁闷死,为什么呢?才华高的人一般瞧不上别人,而且也比较刻薄。很有名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诗啊,我讲了有上百遍了,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诗非常简单,什么意思呢?下雨便下雨,只管走你的路,不要听下雨的声音,一边走路一边吹口哨一边吟诗,拄着你的竹杖,穿你的草鞋,安步当车,走路本身就很愉快!别想那么多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蓑衣冒着烟雨,人这一辈子怎么都是个过。

  大家可能会说苏轼为什么能够把事看得这么透呢?他不看透又能怎么办呢?他自己话说,这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什么意思?我65岁从海南岛被流放回来,我的心像已灰之木,像木头烧成灰一样,身似不系之舟,我的身体好像没有系缆绳的船一样。大家明白,心如灰,身如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问我这辈子做了什么伟大的事业,我就干了三件事:我40多岁被朝廷贬谪到湖北的黄州,50多岁被流放到广东惠州,60多岁被贬谪到海南岛,我就干了这三件事。苏轼一生活了66岁,累计被贬谪流放的时间是12年,但是却写了将近一万多篇的赋、散文和词,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散文家,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家。他在中央做官的时候,做过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礼部尚书(教育部),吏部尚书,中组部的部长,他最高的职务做到翰林学士,三品。他在先后八个州郡做过第一首长,相当于我们现在扬州市、徐州市、杭州市这样的市在八个市做过市长,个人的从政经历极度丰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世间一个非常少见的天才人物。他把这种看透了的人生写到了诗里面,写到词里,每一个读到这样词的人,都能让你受益一辈子。

  那些经典的诗词背后都有一段不同的人生。这些伟大的诗人共同有的就是他们非常高超的艺术天赋,但是不是所有有艺术天赋的人都能够把他们经典的人生表达出来,有的人就没有这样的人生,那你写什么?比方说宋代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周邦彦,他是非常杰出的音乐家,宋代要写诗首先得精通音乐,周邦彦的词固然写得非常好,但是内涵和思想的水准、人生的境界就差得太远了。周邦彦一生在朝中做官,曾经任大晟府的总管,相当于中央音乐学院的总管,但是基本上人生没有什么样的起伏跌宕的经历,那么他的艺术造诣再高,他也不可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伟大的作品都是用自己跌宕的人生谱写成的音符,“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像我开头说的一样,你固然从表面上感觉很熟悉,你也能背诵也能解读它,但是你只有完全还原到它创作的场景当中去的时候,你可能才会真正体会到它为什么这么美!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流传千古的生命力,为什么代代传诵代代解读都不枯燥,而意未尽。原因究竟在何处?实际上传递的看似是经典的诗词,真正传递和传承的是人生。这样人生的故事,人生的阅历和人生的体验是代代相传的。

  所以我们这个国家这么大,领土这么广,人口这么多,经过了五千年的流传,国土依然相对完整,人口依然如此的众多,民族虽然很多,但有很强的凝聚力,历史虽然很长,但是从来没有断流,就包括文字也一直使用到今天,原因到底在何处?就是因为有这些非常经典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是代代传承,代代相传。相传的不只是文字、文章、著作,更有人生的体验、行为、规范、思想、境遇。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中华民族一直有一种大一统的传统,有一种家国的传统。所以我们有一种固有的观念,只要我们的家永远在,我们的国就会永远在,而我们的国只要永远在,我们的家也就永远在。这样的一种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的。

  唐宋诗词美好的背后

  是很丰富的人生

  最后我再给大家念一封信,是当年梁思成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要找工作,他的父亲梁启超写给他的一封信,因为今天在座有很多家长也有很多孩子,所以想把这封信念给大家听,看看梁启超在他的大儿子梁思成即将毕业的时候,对他是什么期待。可能跟在座的很多父母的想法是相反的。他说,“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因为梁思成学的是建筑学,大家都知道,“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为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的根源。”“即如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如果你的学问兴趣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就是没话说,“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意思说你要老不看书就没劲,你没劲我有劲,咱俩在一块没话说。“我是学问方面趣味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门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烂漫向荣的长处(这封信你们留着,也算我自作的小小像赞)。我这两年来对于我的思成,不知何故,常常像有异兆的感觉,怕他渐渐会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不想让他少年老成,我们现在老觉得自己孩子不够成熟。梁启超的想法是只要你的生活充满了趣味,你的人就充满了趣味,你这人就不会堕落。你的工作再好,如果不是一个有趣味的人,你就会陷入枯燥,陷入枯燥就是堕落的开始。所以他因为有这样的担心,他希望梁思成能够拥有很快乐很有趣味的生活。他说,“所以我想医你的病,或预防你的病,不能不注意及此。这些话很久要和你讲,因为你没有毕业以前,要注重你的专门,不愿你分心,现在机会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说。你看了这信,意见如何?”林徽因的意思是怎样的,因为他要问他媳妇是不是也同意他的看法,当时他们两口子都在宾大读书。“无论校课如何忙迫,是必要回我一封稍长的信,令我安心,切切。”所以我们说梁启超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这样的大人物我们想像他应该是很忙的,没机会管孩子的事,其实恰恰相反,我倒很劝大家去买一本梁启超的家书,写得非常好。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讲了一些唐诗宋词,也讲到了梁启超给孩子的这封信。

  唐宋诗词美好的背后是很丰富的人生,而梁启超本人是从古而今的人物,他是近代人,但是接受的教育是古代的教育,我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或者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都很希望自己的人生和工作是有趣味的,很丰富的,很有意义的,我想唐宋诗词只是这有趣和丰富的一个来源,更多的来源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地发现拓展。这可能也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些体会的一个目的。


编辑:潘竞毅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