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庙门开,乡下蚕娘烧香来,东逛逛、西转转,轧朵蚕花回家园……”古老的民谣穿越千年古镇。在茅盾笔下,乌镇香市被喻为江南水乡的狂欢节。
乌镇周边农村历来就有清明祈蚕的习俗。每年清明第一、二两天,俗称头芒日、二芒日,村上的年轻人摇着两橹两桨的“两橹”船,或摇着两船并联,面上铺着平板的“拳船”去含山“轧蚕花”、赶庙会,赶好庙会就回到乌镇烧香。于是乌镇香市就拉开了帷幕,谷雨过后渐入尾声,前后大约半个月时间。
旧时的香市主要集中在市河西霅溪和十景塘之间,东起兴德桥北老城隍庙白场,过上智潭、白莲塔、乌将军庙,西至普静寺前的西市白场。乌镇周边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他们先到普静寺、乌将军庙烧香,祈求“蚕花廿四分”,妇女还须在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汏“蚕花手”,相传汏手后可保养蚕无病无灾获得好收成。
乌镇香市何时形成?未见明确记载。清乾隆《乌青镇志》中载有清明祈蚕的风俗:“清明前二日为寒食,檐前插杨柳,男女亦各戴之……是夜育蚕家设祭禳白虎……翌日为二明日,村男女争赴普静寺祈蚕,及谷雨收蚕子,乃罢”。这是最早记载乌镇香市的史料。据此,民国《乌青镇志》载:“清明后,男女赴普静寺烧香,今名香市……”认为“香市”之名当产生于“清朝中、后期”。而《乌镇烧香词》最早收录在盛爌的《愚谷诗抄》中,后编入康熙五十六年(1717)编纂的村志《前朱里纪略》。比乾隆二十五年(1760)面世的《乌青镇志》(董世宁纂修)要早上五六十年。香市的形成时间肯定要远在“清朝中、后期”之前。
古时人称“佛地”的乌镇,“东南西北栅,九寺十三庵”,寺庙、庵堂、宫观众多。始建于梁代的普静、密印、福田三大寺距今有1500年多历史,香火盛极一时。“香市”,俗称“烧香场”。清明节后,人们到乌镇“烧香场”上烧香,显然从那时起就已成雏形,后来渐成习俗。由于香市是民间自发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年景收成和人民生活状况息息相关。恰逢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香市就要来得热闹,每遭战乱或灾难之后,就显得十分冷清,甚至中断,所以地方文献就很难确切地记载其形成的时间。
其实,香市因蚕而起,是人们对蚕神的敬重,祈求蚕神保佑获得好收成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桐乡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养蚕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先民们已开始栽桑养蚕。千百年来,它是人们赖以生存最为重要的农事之一。敬重蚕神、崇拜神灵——马鸣王,这一习俗自然长期伴随在整个蚕桑生产过程中,是蚕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镇香市演绎了水乡古镇以农耕、养蚕为特色的传统文化。自2001年恢复香市后,以乌镇景区为依托,并有机地融入了不少旅游文化元素,使这一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如今,香市已移至乌镇西栅景区和乌村举行。蚕花仙子巡游、蚕仙撒花、汏蚕花手、跳蚕花舞、白莲庙会、摇踏白船、茶亭堂会、水上婚典等延续了多年的活动项目将呈现在广大游客面前。与此同时,还将上演一场乡村美食盛宴,人们便能品尝到种类繁多的江南小吃。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