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警官一起学防范,传递通讯网络诈骗防范知识,人人都是‘许警官’。”日前,在梧桐派出所辖区某市民广场,该所民警许宏正在现场开展通讯网络诈骗宣传防范活动。自制的漫画形象,被制作成宣传单页、小扇子,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引来了不少群众围观。
“原来网络刷单,淘宝兼职之类的消息,多数都是诈骗啊?我还收到过类似的消息,还好没有理睬他。”
“许警官讲得防范小知识挺有用,我以后可得长个心眼儿,还要多跟身边的朋友、亲戚好好说道说道。”
活动现场,围观的群众不光学到了通讯网络诈骗的防范知识,也一同参与到了宣传防范的队伍中来,把防骗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记者了解到,自“许警官来了!”——梧桐派出所与您携手共防范栏目推出以来,除了在线上推广以外,许警官以及梧桐派出所全所民警也在辖区奔走开展线下活动,走村入户进企业,把通讯网络诈骗的防范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只要您跟着许警官一起学防范,筑牢防骗意识,就能把骗子拒之于千里之外。”许宏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档栏目,能让每一个辖区居民,桐乡市民跟我们一起传播防骗知识,人人都做“许警官”。
又到一年大学新生报到季。来到大学校园,不少大一新生都是头一回离开自己的父母身边独立生活。近年来,针对高校园区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性高发。在独立生活的同时,如何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怎样才能不轻易的上骗子的当?本期“许警官来了!”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期最实用的校园防骗“小贴士”。
许警官:高校学生在远离自己家乡的地方生活学习,很多条件让他们成为犯罪分子下手的对象。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今通过手机端、平板端、PC端,通过任何电子设备都能与网络相连。每天在大量接受这些信息的同时,首先要长个“心眼儿”,看看这些信息是不是骗子的“幌子”。
今年初以来,梧桐派出所辖区共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20起,受害人被骗金额280多万元。而从2017年以来,涉及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学生被骗的案件,仅报案就达到了39起。高校学生由于经常上网,成为了此类案件的易发人群。就在本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就有一名学生上当受骗。
许警官:涉及高校学生最主要的诈骗类型有网上兼职刷单、网络贷款、盗窃冒充亲友账号骗钱、冒充淘宝客服以及虚构色情服务等诈骗类型。这些案件中,骗子往往利用当事人轻信、马虎或者是急于用钱的心态,一步步“下套”,把当事人引入了提前设置好的“圈套”。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近期发生的几起类似案例的发案情况。
案件类型一:
网络兼职刷单诈骗
【案情回顾】近日,桐乡市民小赵某通过网上发布的刷单兼职信息加上嫌疑人微信号。对方发给小赵一个商品链接,要求小赵按照正常的购买方式购买商品,付款后通过支付宝的方式返款商品金额480元及刷单费10元。小赵信以为真通过支付宝付款的方式支付购物款480元,并且如愿以偿的收到对方返款490元,随后对方又发来一个商品链接,称这次需要刷3笔交易,小赵毫不怀疑的通过支付宝一次性付款1500元,可是这次没有收到返款,小赵联系对方时,对方称没有完成任务不能返款,要求小赵继续刷单。小赵又通过支付宝支付3000元、4500元、2280元……急于收回返款的小赵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骗子设计好的骗局中越陷越深,最终被骗11280元。
【许警官说防范】诈骗犯罪分子首先会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一旦有人上当,犯罪嫌疑人会要求购买指定商品,前期会向受害人返还小利,一旦取得受害人信任,会要求受害人继续刷大单,从而实施诈骗。譬如,这起诈骗中,骗子的手法就是先让当事人刷一单便宜的赚个5元、10元的差价。引诱受害人继续出钱后,就要求连续刷5单10单,不刷满你的本钱就没了。其实就算刷满100单骗子也是照单全收,让你血本无归。另外,在网上寻找兼职一定要慎之又慎,此类“刷单、刷信誉”等行为本身就已被明令禁止,并非正当兼职。对于此类所谓兼职,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受骗上当。
案件类型二:
网络贷款诈骗
【案情回顾】桐乡市民小王曾通过某APP填写申请贷款需求。此后,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该APP客服,“客服”让小王通过该APP注册申请贷款。小王通过APP查询显示贷款审核已通过,“客服”便让小王缴交600元的包装费,小王通过微信扫码方式支付600元后发现贷款迟迟未放款,便主动联系“客服”,“客服”就称银行卡号多输了一个零,需再交3000元保证金,于是小王再次通过微信扫码支出3000元。紧接着“客服”又称小王的银行流水不够,又要求小王支付4000元,最后“客服”给小王发了个放款排名的图片,称小王排在600多位,如果要加急放款还要再交钱,一心想要尽快放款的小王通过微信扫码再次支出2500元,最终合计被骗10100元。
【许警官说防范】网络贷款类诈骗案件在高校诈骗类案件中也属较为常见的一种。首先骗子利用了高校学生生活费相对有限,又需要购物的需求,切中了学生的需求点。他们往往会通过正规的网络平台、APP寻找发布了贷款申请、需求的受害人。随后冒充该平台的“客服”,以微信、电话等其他方式私下联系受害人。在骗取受害人的信任后,以各种借口,一步步将受害人的钱骗到手。许警官在此提醒,高校学生首先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尽量不要去接触网络贷款,以免上当受骗。
案件类型三:
冒充亲友行骗
【案情回顾】近日,桐乡市民刘先生遭遇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诈骗骗局。刘先生到山东出差,接到“哥哥”的短信,要求刘先生给他转账3万。与一般诈骗不同的是,对方表示自己会先打钱给刘先生,再由刘先生转账到另一个账户上,并提供了转账截图。
然而,刘先生查询了自己账户,发现钱并没有到账,“哥哥”解释说是因为跨行转账,有48小时延迟。因此刘先生便不再怀疑,直接给对方的银行卡转账3万。转账成功后,对方又要求要刘先生转账10万。这时,刘先生发现有些不对,并且打电话询问自己的表哥周先生,但表哥表示没有这回事,刘先生感觉自己被骗了,但大意的刘先生没有选择报警,他认为对方提供了转账截图,钱应该会到账,他选择先等48小时。
然而,48小时过去,刘先生发现还是未收到对方的款,这才选择报警。然而由于转账时间已经过去太久,刘先生的钱追回的可能性极其渺茫。
【许警官说防范】冒充亲友诈骗是诈骗手段中较为老套的套路了。然而,刘先生还是中了亲友诈骗的老套路。疏忽大意,轻易相信,抱有希望,是刘先生这一类受害者的通病。这一类诈骗案件在高校园区内也较为常发。骗子利用的是高校学生不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差”、“空间差”,钻了这个空子行骗,偶尔就有麻痹大意的受害人上当受骗。许警官提醒,在注意保护自己各类网络账号密码的基础上,为了防止骗子冒充亲友,我们可以和亲友约定一个小“暗号”。一旦账号密码发生泄漏之后,家人也可以通过“暗号”来识别骗子的骗局。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