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桐乡大事记
1月29日,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天气警报系统在桐乡县气象站试机成功。
6月10日,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桐乡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的交接大会。
10月6日,县委建立中心学习组,第一次集中学习。此后每月集中学习一次。
10月16日,《梧桐镇城市总体规划》经嘉兴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确定梧桐镇为桐乡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以丝绸、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对外开放的轻工业城镇。
是年,桐乡开始发展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民主党派。次年相继成立各民主党派的支部(支社)。
是年,梧桐镇振兴路动工兴建,长750米,宽40米。至1989年建成。
第四轮桐乡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当时的《梧桐镇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
1986年,《梧桐镇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准实施,为桐乡清晰勾勒出了第一幅发展蓝图。
此后的30多年间,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城市化进程的节拍,“碗大桐乡城”又经历了3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如今已进入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从城镇定位转变到城市定位,从规划的镇区用地规模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4.5万人扩大到45平方公里、40万人口规模,从仅有两条商业主街到初步形成“三纵三横两环”的道路框架……每一个扩张的脚步,都深深印刻出桐乡这座城市一圈又一圈的发展“年轮”。
小县城初次嬗变
多亏了现在的信息技术,我们还能在电脑上永久保存下《梧桐镇城市总体规划》这份珍贵的手绘蓝图。
或许很难想象,没有电脑、打印机和复印机的年代里,规划人员制作这样一份城市总体规划图纸,需要先画原图、再描底图,最后还得趁着阳光正好的时候晒图,才能最终形成这一卷1:5000的蓝图。
或许更难想象,30多年前的桐乡市区也就是当时的梧桐镇,区域面积不过2.3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万人,仅有梧桐大街、鱼行街两条主要商业道路。
“碗大桐乡城(梧桐镇)”这一流传许久、略有自嘲意味的说法,是当时不少桐乡人介绍自己家乡时常用的开头语。在北京、杭州两地工作了20年后,1985年刚回到梧桐镇的俞子良对此感触颇深。改革开放催促着全国各地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脚步,与飞速发展的大城市相比,小小县城也亟待扩张、发展。
大学毕业于测绘专业,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俞子良回桐后便担任了桐乡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规划股股长。“1985年我进单位时,这份从1983年开始进行的《梧桐镇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基本完成修编。我和领导同事们又一起做了一些修改、完善等工作,随后就向嘉兴市政府申请批准。”俞子良回忆。
1986年10月16日,《梧桐镇城市总体规划》经嘉兴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这也是桐乡市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这份规划对梧桐镇的定位还是从城镇发展的角度出发,定位为“具有江南水乡风光的桐乡县政府所在地,以丝绸、轻纺、食品工业为主的对外开放的轻工业城镇。”规划建设用地也不大,远期到2000年镇区用地规模为4平方公里。规划编制时提出了向四面发展的思路,镇西、镇东为工业区,生活区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发展,并积极开展旧城改造。
要描述这份《梧桐镇城市总体规划》还有更直观的讲法,在当时的320国道——杭申公路,外围规划了一条环城公路作为县城发展的外边缘线,镇区发展规划不得越过该公路。这里所提到的这两条路,前者即现在的公园路,后者是景雅路。
勾勒城市新模样
不过几年时间,桐乡“超前”完成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发展速度远远超出规划预期。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初,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就已启动。
1993年,桐乡撤县建市,这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让桐乡的城市空间格局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在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梧桐镇的定位也从城镇定位转变为城市定位:“桐乡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工贸结合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市。”用地规划至远期2010年,规划为14.9平方公里。
相比较第一轮时的“懵懂”,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对市区的整体框架进行了全面考虑,像庆丰路、振兴路、中山路等现在桐乡市区的骨干型道路,都是在这轮规划中确定的。
曾任梧桐镇副镇长、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的戴飞舟,是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亲历者。他告诉记者,在第二轮总规修编时,每条道路的宽度、长度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
“作为城市主轴线打造的庆丰路,原本因拆迁问题要走老320国道(公园路)绕个弯。后来经过市里领导决策,确定要将道路拉直。”戴飞舟说道,道路走向确定后,大家又在路幅上产生了分歧,争议许久,“那时候梧桐镇最宽的道路都不超过18米,不少人说,一个刚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庆丰路没有必要规划那么宽。最后经过外出考察、反复论证,我们才确定了最终40米左右的主干道路幅。”
总规的编制也是多方协调的一个过程,当时振兴路东端的尽头,大约在现在光明大酒店附近,原本计划新建一个小商品市场,这样就意味着振兴路不能再向东延伸。规划部门多次协调,坚持把振兴路作为市区的主干道之一,继续往东延伸。如果没有这条贯穿东西的振兴路,或许也就没有如今繁荣的桐乡东部城区了。
迎来跨越式发展
如果说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为桐乡“画”好了城市的初模样,那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完成的第三轮总规,则为桐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添上腾飞的羽翼。
沪杭高速公路建设、320国道桐乡城区段外环线建设方案的提出和确定及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实施,为第三轮总规的修编增加了“新任务”。
“以前的城市发展是沿河、沿路发展。在规划上有种说法,城市不能跨公路发展。根据省建设厅的指示,对于桐乡来说,320国道就是那条不能跨越的界线。”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下属的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王菁解释道。
但实际上在第二轮总规修编时,桐乡就有了城市跨320国道发展的设想。这一设想在第三轮总规修编时得到了解决。桐乡建设性提出了320国道复线的概念,规划了环城南路和环城东路,与环城北路、环城西路(现文华路),一并形成了城市“一环”,并且拍板了经济开发区的位置,把开发区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一部分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
至此,桐乡形态逐步由“△”形向“□”形转变,南北走向的复兴路、庆丰路、世纪大道,东西走向的中山路、振兴路、校场路组成的“三横三纵”的路网骨架得以构建。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谁能想到,龙翔街道在不到20年间,进行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第三轮总规完成两年后的2002年,原炉头镇(即龙翔街道,现已并入乌镇镇)、灵安镇(即凤鸣街道)作为城区的两个街道并入市区、原梧桐镇也更名为梧桐街道。基于此,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得以成型,以“三纵三横二环”的格局再次刷新了城市道路框架。在规划落实10年后,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了37.6平方公里,发展速度超过了总规预期。
随着城市化发展步入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按照“八八战略”的要求,桐乡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第一轮市域总体规划编制,把城和乡纳入一个盘子里考虑。2012年,桐乡正式启动了第二轮市域总规(第五轮城市总规)的修编工作,而这一次却显得格外漫长。的确,沪杭高铁的接入,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落户、龙翔街道等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乌镇大道的顺利通车……接连不断的大手笔、大动作、大项目,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和拓展空间,激发桐乡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本版图片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提供)
桐乡市档案局
桐乡市史志办
联合举办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