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人文 教育 视听 公告 旅游 健康 概况 文明 挂号 摄影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桐乡新闻 > 桐乡·综合
不再是漫漫回乡路!回家更短、更便捷、更互联网

一场关于桐乡的“春运变化”让归家旅途更温馨

2018年02月14日 08:47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杨文婕 通讯员 谢锋

  提起春节,就绕不开“春运”这一话题。这个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的词汇,寓意着40天左右的时间里人口流动多达30多亿人次,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大迁徙。

  春运一年一度,看似循环往复,实则变化不少。在不少人印象中,春运是人山人海,旅客是大包小裹,火车站售票大厅排队的买票大军排成长龙……如今这一幕已经难见,曾经为买一张车票通宵排队,今天动动手指就能轻松搞定;曾经只能依靠客车出行,如今家门口的高铁就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岁月变迁,桐乡人眼中的“春运”,正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从众人挤车到自驾回家

  回家的路途在“缩短”

  对于从小就在车队摸爬滚打的汽运公司城乡公交一大队负责人朱浩而言,“春运”是再熟悉不过的字眼。“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春运和现在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那时候春运的主力军是桐乡人,大家趁着假期走亲访友,但又受限于交通工具,所以还是以短途为主,像去杭州、上海、苏州的人特别多。”

  在那个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桐乡到上海的票价是3.45元,每天只有4个班次,早班车6点半出发,到上海往往都已经过了11点。

  对于许多老桐乡人而言,“东门车站”一定是个带有年代感的名字。“那时桐乡汽车站还在如今电信局的位置,为了缓解客运压力,东门车站就由此而起,说车站其实也只有乌镇和海宁两列班次。”朱浩回忆道,那时候还没有中巴车呢,都是三轮客车,一到春运啊整条路上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后来桐乡就有了通道车,可以容纳许多乘客。朱浩说,为了让乘客挤上汽车,工作人员要用肩膀顶,用手推。“当时不像现在,行李还装在车顶上,开车前驾驶员会爬到车顶上去系行李。”他还向记者回忆起了春运趣事,那个年代很流行用一盒大蛋糕作为伴手礼,但这么一挤蛋糕瞬间就没了型,掉在地上。“蛋糕掉地上不舍得,但工作人员催着发车,没办法就只能匆匆忙忙地将完好的部分打包带上了车。”虽已过去20多年,但一幕幕的场景仍在朱浩脑海中不断闪现。

  浙江桐乡与安徽安庆,相距600公里,但一到春运,这个距离就显得那么地遥不可及。2002年来桐乡工作的王伟回忆道,刚来桐乡的那几年回家得提前规划,“那个时候桐乡还没有通高铁,得去嘉兴坐火车,还不是直达老家的,只能在安徽站下车转车去县城再转车回乡下,这么一折腾啊,一天半时间就过去了。”

  今年已是王伟来桐乡的第16个年头,这一次他选择一家人开车回老家,“开高速公路也就八九个小时,几个人轮着开,很快就到家啦!”

  2010年,沪杭高铁正式通车结束了桐乡没有铁路的历史,桐乡人出行更便捷了,目的地也就更近了。

  就在春节前,记者来到高铁桐乡站,候车室里随处可见拎着各种年货的返乡人群。正准备回家过年的高秀芳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车票,她说,今年她买到了直达南昌的车次,不用转车,一路上只需要3个多小时的时间,这让她和家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不少。

  如今,春运出行除了探亲回家之外,出游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老桐乡人王晖不禁感慨,过去春运出行真是一票难求,而现在任何一个节假日哪怕周末,桐乡人都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人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从组团排队到在线购票

  不断“省时”的购票

  “一票难求”,曾是亿万中国人一提起春运就能想到的4个字,朱浩直呼“一点都不夸张”。“妈妈是售票员,上世纪90年代初车票是提前3天开售,只记得妈妈跟我说售票口那个小窗户一打开,瞬间几十双手就伸了进来。大家都想拿到一张印有座位号的汽车票啊!”

  从2005年就从温州苍南来到桐乡工作的刘强,经历了十几个春运,他坦言刚来桐乡的时候每每看着日子快到过年回家了,就要开始忧愁了,“那时候桐乡还没有高铁,也没有直达苍南的汽车,只能乘坐一班平湖到苍南途经桐乡的客车。”

  令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当年排队买车票的场景。刘强告诉记者,关键是车票还不好买,往往需要提前一两个礼拜,就要开始找各种途径买车票。

  好不容易买到了车票,但是随即而来的七八个小时车程也是一种“煎熬”,“汽车里面都是人,空气很差,还好我年轻力壮,不然早就晕车了。”回家的“艰难”刘强记忆尤深。

  与刘强有相同感触的还有来自河南的张来。他告诉记者,2010年前为了抢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他只能先坐车去嘉兴买票。“那时候一定要大家分工轮流排队,你累了去旁边坐一下,过一会儿再来轮换,还要有人负责去买饭。”

  张来说,那时候买票的,有小板凳都是高级装备,他们有时候就直接坐在废旧纸板上休息,基本是一大早去排队,到晚上才能买到。往往有时候去的晚了窗口没票了,只能咬咬牙从黄牛手里“高价”购买,“后来桐乡有了代售点,买票就方便多啦!”

  在90后魏平的春运记忆中,几乎没有那个彻夜排队买票时代的影子了。“放票那天,我用手机客户端刷票,5分钟过后订单提交成功,买到回家过年的票。”她说。

  无论是高铁站还是客运中心,“人山人海”的排队购票已然不再多见,来自12306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3日发售春运车票以来,截至2月1日共发售车票3.5亿张,其中互联网售票为2.8亿张,占比达到八成。从以往的窗口、代售点售票到电话、互联网、手机APP、自动售取票机,多元化购票方式层出不穷,这正是春运归途品质提升的凸显。

  从大包小包到从容落座

  春运也在经历“互联网+”改变

  乘客拎着大包小包穿梭于车站内,是过去春运期间最常见的景象。但如今,他们的行囊正在变轻,赶车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匆忙疲惫。

  “过去,回家带着两个大蛇皮袋,里面装着被子和舍不得扔掉的东西,坐在车子里颠簸一路。现在,高铁4个多小时就能到。”苏华说,这次回家,他只带了一只皮箱,现在运输很发达,之前给家人带的年货都已经提前快递回家了,这次就带些换洗衣服回家就好了。

  在汽运中心,记者看到候车旅客的行李也有了很大变化,编织袋的行李少了,轻装上阵的多了,他们不再是行色匆匆,而是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等候。

  春运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地变化着。在陈涛的春运记忆中,方便面始终是那样闪闪发光,“在没有便当套餐的岁月里,泡面是长途出行的首选食物。”他至今还记得绿皮火车上的水永远都没有沸腾,只能将就着泡一碗不开的方便面,但那股香气却始终萦绕在陈涛心间。而如今,只要手机轻轻一点,外卖就能直达高铁。

  此外,进站实现人脸识别了,车上无线上网看视频……“互联网+智能”的技术延伸进了旅客的出行末梢,让春运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些年,春运在变,乘客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中国人关于“过年”、关于“团圆”、关于“家”的深深情结。


编辑:张莉莉
桐乡发布官方微信
桐乡时间官方微信
【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