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为爱放弃高薪工作,创业变身“绣球花达人”

2017年11月14日 08:25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杨文婕

  为了工作方便,两个孩子都留在了丈夫项智能的老家金华,由爷爷奶奶带。看着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每次夫妻两人回家都会千般不舍。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老人们也感到力不从心,“孩子还是应该留在父母身边,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长。”朱海凤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此之下,两人就做了辞职的决定。

  至于选择崇福农创园,朱海凤笑着说真是机缘巧合。

  “无锡和金华离得太远了,毕竟是在两个省,我们就在地图上找居中点。”夫妻两人就在地图上摸索着,也实地去跑过几个地方,最终选择落户崇福。

  说起来,这中间还要提及一个人——徐杰。项智能和徐杰是校友,而那时的徐杰在屠甸镇恒丰村的田野上收获满满之后又在崇福镇的新型现代农业园区落地生根。

  有了徐杰的牵线搭桥,夫妻两人来崇福实地考察了3次就签下了协议。朱海凤坦言,这里的租金很诱人,而且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农创园还很贴心地为其准备了住房,免去了租房的烦恼,种种因素考虑之后,他们选择留在了崇福。

  那时候,夫妻两人手里只有10来万的启动资金,因此在项目选择上两人考虑了良久。

  既然是做园艺出身,那么这门手艺就不能丢,权衡再三,夫妻两人选择将目光锁定在了绣球花上。

  “其实像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绣球花运用得很广泛,但目前国内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花海旅游的兴起,绣球花的市场会越来越开阔。”朱海凤对于绣球花的未来很是看好,这也是他们选择该品种的主要原因。

  前半年基本无收入

  坚持不懈终迎来好评

  他们拉上一位同行的好友,共同注册了桐乡祯辰花卉有限公司,2016年3月,夫妻两人正式入驻崇福农创园,面对20亩土地两人憧憬满满。

  “绣球花说好养是好养,但其实培育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就像孩子一样,需要花很大精力。”朱海凤说。

  但令记者没想到的,朱海凤自嘲刚入驻的半年基本上是“只进不出”的状态。“主要是设备投入,加上品种的引进和摸索,所以没有什么收入。”朱海凤说。

  绣球花需要的是扦插技术,而它的最佳环境温度则是15~25℃,光照、水分、空气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像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持续的高温天对绣球花生长是极其不利的。”朱海凤说。

  资金有限的条件下,想要培育出更有优势的花卉就只能在技术上下功夫。朱海凤和丈夫通过外出学习、查找资料,自己试验,在泥土里待了几个月时间,终于将同等出圃周期缩短了1-2个月。

  了解到露天环境更有利于绣球花生长后,今年夫妻俩向政府积极争取,将大棚后面那片小树林承包了下来,种植上了10亩的绣球花,因地制宜拓展了首个林下绣球苗圃。

  “树荫正好可以为绣球花遮挡过强的阳光照射,露天的环境可以为绣球花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朱海凤兴奋地说道。

  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今年上半年已实现近100万元营收。用朱海凤的话来讲,整个中国版图从鸡头到鸡尾都有他们的客户,江浙沪、华中、京津冀等等,而他们的产品也用于庭院、切花生产、花海工程等。

  “男主外女主内”这句话在朱海凤和项智能两人身上是颠倒了过来,“老公负责技术,而我则负责新品引进和销售。”朱海凤告诉记者,目前苗圃里面有100多种品种,很多都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而绣球花的销售也是搭乘互联网快车,“很多客户都是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看到后直接找我下单的。”朱海凤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朋友圈。她还记得一位江西客户工程上急需绣球花,一下子下了15万元的巨额订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绣球花,而专业公司的兴起也让绣球花市场面临全面洗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33岁的朱海凤喃喃道。

  前不久,朱海凤作为新居民创业典型被推举为崇福镇妇联执委委员,她说这是对她莫大的肯定。而当下,白天在农创园工作,晚上陪孩子写功课,在朱海凤看来这样的场景就是幸福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