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乌镇戏剧节的5年,成就了桐乡人的狂欢

戏剧乌托邦 皆是戏中人

2017年10月30日 08:54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黄薇 陈亚萍 陈为民/摄

  戏剧节期间的乌镇。

  碧水悠悠,影儿幢幢。这些日子,乌镇满是演戏人和看戏人。石板路上、河岸边、大树下,总是聚着一堆又一堆的人。这其中,有许多人,看一眼着装就知道是表演者;看一眼打扮就知道是文青;还有,听一句话,就知道是桐乡人。

  这些日子,桐乡人的朋友圈很是热闹。听说林青霞来了,听说王学兵来了,听说何炅又来了…… 5年了,桐乡人已经很习惯明星来到身边,所以会少一些见明星的激情。就算碰到了,也最多说一句“何老师,你好!”反倒是,大伙儿多了另一份心思:去赶一趟节日,好像不去一趟,就辜负了什么似的,“总要去感受一下吧。”

  感受一下,这是众多桐乡人的心声。5年前的10月,也许很多桐乡人不会想象到,甚至质疑话剧在一个小地方的市场。然而今天的我们,看戏、参与戏、演戏,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5年前被黄磊一干人称为戏剧乌托邦的乌镇,在5年后的今天,成就了桐乡人的狂欢。

  

  理想的国度里,有一个叫乌镇的地方,聚集起一群看戏人

  在一个暖阳照耀下的午后,两个女孩,蜷缩在木心美术馆门口的湖边,痛苦纠缠。她们一个着白,白得像雪,一个着红,红得如血。

  许多人从这两个女孩身边匆匆走过。但她们继续演绎着前世、今生,以及一个女人的苦痛。她们周围开始围起不少观众,有人看到最后甚至落了泪。

  与往年一样,这样的表演在乌镇的街上随处可见。“看戏,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暂时忘却现实的诸多烦恼。”一个女孩说。

  而戏,让乌镇的游客,不再只是停下来拍拍照,而是停下来看看戏。

  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乌镇戏剧节期间的游客,多是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文艺青年。然而,在这些停下来看戏的人群中,你竟然会发现,许多是操着桐乡口音的人。

  这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桐乡人加入到了“抢票大军”中。去年280元可拿下一般的票,但今年这个价格已涨到350元。然而,这仍然挡不住桐乡人看戏的热情。“你都看了什么剧?路过多少嘉年华?”成了戏剧节期间桐乡人的热门话题。

  “一开始,身边很少有人买票去看戏剧,尤其是国外的大剧,哪里看得懂。”土生土长的桐乡姑娘朱晓薇说。但自从2014年陪着远道而来的大学同学看了《青蛇》后,她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

  从此,每到金秋十月,不管多忙,她都要抽空凑凑热闹。今年,连她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妈妈都想着抢张票去景区探个究竟。“很幸运,今年抢到了两张《风尘三侠》,带妈妈一起去看了。”朱晓薇说。

  相比朱晓薇,另一位桐乡姑娘高洁并没有那么幸运。虽然没有如愿抢到票,但她说:“买不上票看看嘉年华也好,有戏剧的乌镇,连空气都是好的。”

  事实上,在乌镇戏剧节上,像高洁这样的桐乡“文艺青年”一年比一年多。

  除了戏剧爱好者、文艺青年,还有大量的普通观众。许多人也许从没看过话剧,但这并不影响周末扶老携幼、邀亲带友去乌镇的热情。

  桐乡人不仅在这里看戏,还在这里招待亲朋。开戏前,在小镇咖啡馆和好友们聊天散戏后,在水乡人家的庭院里品茶;或是漫步在石板路上,一抬头迎面来了一个踩高跷的老外。

  史航说,这些年,很多人会有一个执念,那就是,到了这10来天,就必须要来。这一句道出了众多戏剧人的心声,其实也道出了桐乡人的心声。看戏也好,逛逛也罢,每个人都是一个鼠标,点开任何一个页面,收获自己的收获。“去乌镇看看”似乎成了桐乡人一种生活方式。

  

  一出出戏,一场场朗诵会,一幕幕街头表演,托起桐乡人的艺术情怀

  “To be or not to be”,这是哈姆雷特提出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Harmlet”是大戏《海选哈姆雷特》提出的问题。10月28日下午,网剧场内,年轻的演员念了一长串独白,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性文章。独白枯燥无味,只有那条绕着演员的大黑狗,彰显了极强的生命力。正当人们觉得有些乏味时,导演邀请所有观众走上舞台,从刚刚3名参与“海选”的“哈姆雷特”中,投票选出其中一位。

  三位“哈姆雷特”,演绎风格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观众的选择决定了该剧的走向。“观众似乎反客为主,真的好有意思。”桐乡人北北也坐在观众席里,起初还有些害羞,但看到许多观众都跑上台去,她也大着胆子跟了上去,站在喜欢的角色背后,“虽然最终我选的那位’哈姆雷特’没有当选,但真是有意思的体验。”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这是许多桐乡人的变化。

  10月22日,一群青年用“Rap”念起古诗,古诗透过简陋得吱吱作响的话筒传递出来,倒多了一份沧桑感。演出过半,演员们开始邀请观看者上“台”念古诗。此言一出,吓得底下一干观众后退三步。此时,反而一个小男孩自告奋勇举手说:“我要表演’呦呦切克闹’。”惹得众人一阵笑。

  在这个小男孩的带动下,来自北港小学一年级的王奕俊和朱正两个小朋友也主动要求表演,和着音乐念《弟子规》和《绝句》。观众们都为孩子们青涩的演出报以鼓励的掌声。

  王奕俊的妈妈冯智慧说,这两年戏剧节,我都会给自己买一张戏票,再带孩子逛一逛嘉年华。主要想让孩子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培养孩子对艺术的些许感觉,他们可以不懂,但玩得挺高兴,这就够了,“生活还是应该有艺术的,否则该多么枯燥乏味。”

  谁会知道,也许就是这一次无意的邂逅,就埋下了艺术小种子呢。

  在一次访谈中,黄磊谈起戏剧节便说,“我真的是为了我的小孩,让他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戏剧是很美好的,艺术是很美好的,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撒一把种子,等待他们发芽。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的陈向宏曾表达过自己的希望:让乌镇的孩子、桐乡的孩子像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从小就有戏看,从小在这里就能接触到国际级的戏剧、美术,将来也会有自己的戏剧社团。

  乌镇的文化使命,在于让老艺人有更大的平台,也让年轻人有传承创新的机会。文化的种子,就此埋下;未来发芽的,或许就将是文化自信!

  

  那些演戏的桐乡人说,未来,这里一定是艺术之邦

  过去11天的下午1点至3点,西栅灯笼铺一带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期间,笑声、掌声无数。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吕安迪又幸运通过了筛选,在这演出“三跳相声”,每天都有演出,每场主题不重复,但依旧是本土传统曲艺与现代话剧的融合。这一年来,他所在的乌青剧社曾受邀到乌镇西栅书场表演新编喜剧三跳书《金莲传》、爆笑相声《张双喜捉妖》,这两部剧中,都能看到三跳与话剧、相声的结合。

  来自北京的游客吴辰,在乌镇待了6天,来灯笼铺看了6天。听到熟悉的老段子,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表演形式太‘接地气’、太有意思了,笑得我嘴巴都合不上。”他说,“已跟演员互留了联系方式,明年我还来。”

  吕安迪是不折不扣的桐乡小伙。2015年,23岁的他心中有一个梦想——“桐乡人凭啥只能‘看’乌镇戏剧节,不能‘参加’呢?”于是,2016年,他第一次带着跟小伙伴创作的话剧《当》,来到乌镇西栅枕水西码头,穿上长袍马褂,在古镇嘉年华上诠释了乌镇千百年的当铺文化。

  今年4月,经过半年反复修改、排练,乌青剧社在桐乡市区振兴中路上的一个办公楼迎来了《当》2.0剧场版的首演。摆了40把椅子,演了3场,剧社通过自己上百人的粉丝群售票,卖出了大半座位,观众大多是桐乡的年轻人。一场戏90分钟,细细记录,共有笑声60次。

  为了让创作的戏剧更具桐乡特色,去年6月,吕安迪毕业回桐乡后,拜了三跳艺人邱立红为师。“桐乡‘三跳’是浙北传统的民间曲艺,是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安迪说,“我在创作或改编话剧时,会将桐乡‘三跳’这一民间曲艺融入其中,目的是希望年轻人通过话剧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在吕安迪的影响下,唱了一辈子“三跳”的邱立红也看起了话剧。老艺人说,没太看懂,“但这应该是年轻人喜欢的形式。”传统艺术如果和现代艺术用一种形式结合而得以传承下去,这不失为一种可能。

  本届乌镇戏剧节,乌青剧社“三跳相声”的第一场为《拜师学艺》,讲述的便是吕安迪拜邱立红为师的故事。

  其实,乌青剧社的成员们都有着自己正儿八经的职业,并不靠戏剧生活,演出的收入也不能维持他们的生计。他们中,有培训机构的表演课老师,还有在桐乡读书的浙传学子。戏剧节期间的第一个周日,平日里跟着吕安迪上表演课的孩子们也来到了乌镇,在现场唱起了评书。

  戏剧是造梦的,就在这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中,乌镇戏剧节以戏剧为窗口,托起了桐乡这座江南小城的文艺复兴梦。在这里,文化是可传承、可持续的。

  记者后记

  在一场小镇对话中,孟京辉忽然说起一个故事。这几日,他常常盘亘在似水年华附近的老街上。一日,一个咖啡店的店员忍不住问他“你是谁?”孟京辉笑着答了。店员是个本地女孩,忽而激动地说:“我来了一年了,最喜欢的时刻就是戏剧节。来来往往的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目光跟别人不一样。这种目光跟我的世界不一样,我好想进入他们的世界。”孟京辉给同样年轻的店员和她的朋友们推荐了几部戏,她们说:“一定去!”

  未来,这个令人憧憬的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桐乡人去靠近、去聆听、去接触、去感受,甚至,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那一定是,最美最美的世界。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