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待了10天
在乌镇生活,在乌镇看戏
“这地儿太好了!”见到施莉萌,是在临水而筑的水阁餐厅。望着窗外流淌不息的乌镇市河,她呷了一口茶。稍作休息后,她赶着去沈家戏院看青年导演丁一滕的《窦娥》。
这是她第四次来乌镇、第三次来乌镇戏剧节看戏。“多年前来过乌镇,当时纯粹将其当作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游玩,如果没有乌镇戏剧节,我想我不会再来乌镇。”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施莉萌,从事群文戏剧、编剧工作近30年,自诩是乌镇戏剧节的“老年粉丝”。
每年阵势堪比“双11”的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开票,可把施莉萌紧张坏了。“今年的票比往年更难抢了,我哪里抢得过年轻人。”两个月前,她特意提前交代了身边的“小年轻”,最终“秒”到了开幕大戏《叶普盖尼·奥涅金》,《窦娥》的票还是朋友赠送的。
前年,第三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物理学家》看得施莉萌意犹未尽。去年,她索性花了6000多元,买了第四届乌镇戏剧节的套票,从开幕到闭幕,在乌镇整整待了10天。
“当时,不少朋友问我‘你怎么在乌镇傻傻待了10天’?”施莉萌说,“傻傻”这词问得太贴切了,剧场里,她领略到了世界顶尖的好戏,还将每部戏的宣传页装订成册,收藏至今;走在西栅的石板路上,闻着桂花或粽叶香,三五十步,就能看到一出剧在路边酣演。“我在乌镇就是:起床、吃好吃的、看戏、看戏、愣神儿;吃好吃的、排队领青赛的票、看戏、看戏、睡觉、做梦。这10天,我都走瘦了,还真有点‘傻傻的’。”
作为一个戏剧从业者,施莉萌尤其关注最具乌镇戏剧节特色的“青年竞演”单元。“去年,我是‘青年竞演’领票排队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和年轻人在一起待久了,总能让人收获惊喜。”她说,从某种角度上说,那些国外名团是代表着乌镇戏剧节的高度;而“青年竞演”单元则代表着中国戏剧的未来。
“今年要不是时间上不允许,我还会再待几天。”在施莉萌看来,乌镇戏剧节远远不止剧场看戏的那一部分,而是所有细节堆砌起来的美好感受,这也是她今后每年都打算来乌镇看戏的原因。如果硬要提什么建议的话,“能否多一些渠道或推出一些周末套票供我们这些每年都来打卡的铁杆‘老戏迷’购买,抢票真的太疯狂了。”她说,“今后若是因为抢不到票无缘乌镇戏剧节,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
即便是静静地坐着,也是一种对美的欣赏
入夜,跟随着人潮漫步西栅,隔岸的灯火阑珊处,戏剧节的大戏正在乌镇大剧院上演。来自北京的漫画博主漆七说:“你在看戏,戏中人在看你。每次看完一场大戏,都仿佛又过了一生。”
对于戏剧,漆七自称一点也不专业,只是一名感兴趣的普通观众,这是她第二次来乌镇戏剧节。“去年,从黄磊的微博上得知了第四届乌镇戏剧节的消息,正好有朋友想来,就一起来乌镇待了8天。”转角遇到戏、转角遇到男神、转角遇到大师……她说,“如果没有去年的乌镇之行,我或许不会知道乌镇可以这么美丽。”她至今怀念,去年的《水中之书》,她哭到停不下来;打动她的,还有青年竞演单元的《上阳祭》和《等待戈多大人》,“乌镇,有水有桥,有戏有剧,随时可遇戏剧界的名人名家和国际大导演,托起了无数青年人的戏剧梦。”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定居上海的徐雯静没有抢到戏票,但她还是来了。“第二届乌镇戏剧节,我和老公两个人看了《青蛇》;去年,由于生孩子,无缘乌镇戏剧节;今年,带上了公公婆婆,还有朋友一大家人,来感受下戏剧节的氛围。”自诩是轻度文艺青年的徐雯静,看完《青蛇》后,就将乌镇戏剧节安利给了身边的亲朋好友。
“很遗憾,今年没有抢到任何戏票,但在街头小巷路遇古镇嘉年华表演也是一大乐事。偶然遇上的,结果却挪不开步了,这种感觉真好。”徐雯静说,观观景、拍拍照、吃吃羊肉面,甚至会不经意间在台下压低的帽檐下发现一张大明星的脸。到了晚上,乌镇的夜景、聚会的人群,参杂酒精、笑声、音乐还有微风,不管为了观景还是看戏,乌镇都能让人笑意盈盈、满载而归。
铁杆戏迷呼朋唤友
这里就像一场梦
乌镇戏剧节,一期一会,梦境再来。
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自10月19日开幕以来,已经热演一周。来自无锡江阴的陈李衡,正准备驱车赶往乌镇。这是她自今年戏剧节开幕以来,第二次赶往乌镇。
“年休假已休完,像我这样的上班族只能利用周末过过戏剧瘾,好在江阴到乌镇的车程不长。”陈李衡可以说是乌镇的“老朋友”了,曾连续4年来到乌镇戏剧节,去年第四届乌镇戏剧节期间,在小镇流连了5天。在这之前,她曾休闲游乌镇多次,还曾带着家人一同来乌镇跨年。
10月21日晚9点,《海鸥》在诗田广场上演,木质的围栏刷成了黑色,跟夜色融为一体,因为灯光,黑色的天空犹如天顶,长条台阶上放了绿色的棉垫。陈李衡说:“演出中有灯光全部熄灭的场景,抬头,星星闪烁,恍惚间觉得好幸福,天地有情,人间有戏。
10月22日下午1点,距离《窦娥》开演还有一个半小时,没有抢到票的陈李衡加入了排队大军。“听说现场多了10张票,加上临时不去的,剩余15张票,我排在了队伍的29位,后面居然还排了20多人,但没有一个人离开。”她说:“排到两点半,只得悻悻离去,转去排‘青年竟演’的票,又没轮到,于是坐到长凳上聊天,不过一切都无妨,到处是戏剧,空气都是好的。”
在陈李衡的家乡江阴,戏剧迷们成立了一个群,名为“看好戏吧”,她便是其中的一员。每年的乌镇戏剧节,是群里最为热闹的时候。这4年一共在乌镇看了多少戏?她已记不清。“往年的海报和票根已是厚厚的一叠,我都保存好,放在信封里。加上今年抢到的12部,一共看了多少部,我还真得回去好好算算。”她告诉记者:“今天,群里一共有15位剧迷一起过来,我还带上了丈夫和儿子,住宿在乌村,他们游玩,我看戏。”
对于乌镇戏剧节,陈李衡和她家乡的戏剧迷们早已再熟悉不过。开戏前,在小镇咖啡馆和戏迷同好们聊天;散戏后,在水乡人家的庭院里品茶;或是漫步在石板路上,一抬头迎面来了一个踩高跷的老外。相对于普通游客的陌生,今年江阴的剧迷们逐步显现“戏剧节达人”的腔调,早早抢好票订好酒店、民宿,呼朋唤友来一场乌镇之旅。
此刻,乌镇就是一个大剧场,看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