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秋日里,忆一位文化老人

2017年10月11日 09:15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年轻时,张森生将微薄工资的三分之一都花在买书上,“和老朋友徐树民经常跑上海、杭州买,要买到只剩回程车票钱才肯罢休,然后到了桐乡我就得去帮他拎,有好几捆书。”想到往事,张惟楣有了些笑意,“他买书从不吝啬,但对吃穿就是舍不得,一条裤子能穿10多年,腰身小了,让我放放大,直到放到不能再放。”

  对自己“抠门”,他对周围人却总是很大度。“老是让我买好点穿,有次还要出钱让我去买件皮草穿穿。他这人就这样,话不多,但对别人的好放在心里。”张惟楣说即便对陌生人,张森生也是如此,有次两个大学生因为要写论文慕名而来,他就在小书房里帮他们查资料,聊了半天。

  这两年,老人身体每况愈下,也不太出门了。每天早上看好新闻后,就躲进了小书房看书写字,直到中饭才肯出来,下午休息后就钻进了书房。

  在住院的3个多月里,张惟楣每天会将家中订的几份报纸拿到医院,张森生只能看个标题,然后选择一些内容让张惟楣念给他听。慢慢地,他连看标题的力气都没了。8月,张森生获评桐乡市文化发展突出贡献个人,老人知道后很激动,在医院的病床上,他用尽全力在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了一页自己个人介绍,这也是老人留下的最后文字。

  张惟楣拿出了日记本,只见这一页上的字迹歪歪扭扭,除了前面名字、年月,后面的内容几乎都看不清。张森生用这一页纸为自己执着而认真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追忆与老人的点点滴滴

  张森生老师生前戴着放大镜看报。

  讲诉人:唐容

  市图书馆馆长

  市图书馆二楼有个聚文楼,里面除了收藏着一些桐乡名人著述,西片的几十个书柜里摆放着张森生生前捐赠的1.4万多册图书。细看这些书目,内容包罗万象,有十几册的《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大部头,也有薄薄一小册的《高中语文范文创作》,时间早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唐容说,之前这些书放满了一个房间,张森生的一位学生,2008年专门在他家楼上买了一套房子,无偿借给他放书。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来说,这些藏书花尽了张森生毕生的心血。

  之前身体好时,张森生经常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很熟稔。“接触多了很自然说起这个话题,老先生特别开通,他也希望这些书不单成为个人的私有财产,也能成为大家的共享资源。”唐容说。

  唐容记得很清楚,那次运书专门派了一辆越野车,上万册书整理、包扎、装运,整整搬了几天。

  讲诉人:张天杰

  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张天杰第一次见到张森生,是在10多年前凤鸣诗社的年会上,两人一见如故,后来因为做吕留良、张履祥等乡邦人物的研究,与张森生交往的机会就更多了。

  “张老师做学问特别认真仔细,对于后辈的请教都是倾囊相授、毫不保留。”张天杰有次到张森生家中向他请教张履祥研究,他马上就翻出了民国时期编纂的《乌青镇志》,告诉他其中有张履祥墓园的照片,以及相关传记资料。那次交谈,他还提到了张履祥其他遗迹的情况,以及《光绪桐乡县志》中的《务本堂故址立石记》缺少了19个字,这一问题是他细读《县志》时刚发现的。

  去年,《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三辑发行。其中的《达叟严辰》正是由张森生所著。严辰是光绪《桐乡县志》的编纂者,留下的资料很少。为了写好这本书,张森生花费了大量心血,亲自坐了公交车去嘉兴图书馆查阅严辰的诗集等资料,对文献全面搜集与细致解读。严辰的生平与时代以及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贡献都在这10多万字之中呈现出来了,为桐乡历史名人的研究攻克了一个难关。

  2012年,梧桐阅社成立了,张老是参加活动最积极的“社员”之一,社刊《梧桐影》的出刊,校对工作量很大,他就主动提出做“义务校对”,认真校对每篇文章的精神让大家特别感动。

  “他对我们后辈的影响不只是他的嗜书如命,更是他谦虚随和、无私奉献、达观洒脱的心性。”张天杰说,张老学问很大,但出的书并不多,他总觉得还欠点火候。他觉得人走到哪算哪,不会刻意强求,“他是真的享受遨游书海,与古人神交的乐趣。”

  讲述人:闻海鹰

  桐乡市青少年宫主任

  闻海鹰3年师范生涯是在桐乡教师进修学校度过的,那时张森生正好在那上课。“那时候懵懂年少,完全不能懂得张老师的学识渊深,只觉得他人特别高大,脑袋特别圆,脸上整日里都挂着笑容,象极了无锡泥人阿福的样子,大家给张老师取了个外号大头娃。”闻海鹰说虽然外号有些欠庄重,却凝聚着学生对张老师的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毕业后闻海鹰与张老师的交集并没有减少,每当遇到一些地方文史上的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老师。“老师热心乡梓文史事业,有求必有应有问必答,是我们乡邦文化的宝贝和活字典。”闻海鹰印象中的张森生极可爱极认真,有一次张森生让她帮忙网上买一套《民国学案》,“把书送去,拗不过收了他的钱,因为身上没零钱多找了他几毛,过后他竟然专门写了一封信来,信中还夹了3毛硬币,他说做事做人一定要清清爽爽。”

  闻海鹰说,张老师多次说过‘无欲乃积寿,有福方读书’,如果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老师在那里应该很幸福。

  讲述人:汤士根

  邵逸夫中学老师

  张森生和差了30多岁的汤士根亦师亦友,两人因书结缘,因书成为知己。

  “张老师不仅学富五车,更是重情重义,有着仁者风范。”4年前汤士根应于氏家族委托,协助编撰《邹蔚文纪念文集》。而张老师之前写过相关的纪念文章,于是汤士根向他求稿,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在一个冰天雪地的下午冒着严寒,亲自把怀念文章送到学校的传达室。字迹工整,还附了一封信,谦虚地表示有不妥之处尽管修改。

  平时,汤士根喜欢以文抒情,在写作过程中,他多次携稿登门请张老师指点,他不但字斟句酌地润色,并毫无保留地提出建议,一再鼓励他写下去。

首页  上一页  [1]  [2]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吴俊华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