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如今的桐乡,志愿文化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成为文明风尚新“地标”

这道流动的风景线,让桐乡更幸福

2017年08月18日 08:25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朱方红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的“小梧桐”志愿服务者。

  (本版照片由团市委提供)

  志愿服务也会“传染”,志愿服务孕育出的暖意,不仅体现在人与人的相互帮助上,从一些小事、细节上,也能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温情。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穿梭于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手戴红臂章或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开展的志愿服务,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熏陶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渐渐地你会发现这座城市更文明了,文化底蕴更突显了。

  上个月,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发布不断,最高气温超过了40℃,空巢、独居老人们如何在这个酷热的夏季安然生活?梧桐街道启动“红色同心圆·关爱空巢居”志愿服务活动,一群党员志愿者,在服务空巢老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空巢老人。

  在志愿者的爱心队伍中,还有不少新居民。新桐乡人孙红兵,上世纪70年代出身的他,有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但做起志愿服务来不遗余力,从扎根桐乡开始,志愿的文化种子在孙红兵的心里生根、发芽,开出了一朵朵纯洁的花。

  慰问孤寡老人、给社区居民修自行车、义务巡逻、捐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几年下来,孙红兵已经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间1000多小时,在桐乡,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很多,洲泉的朱群芬、大麻的蒋建洪、梧桐街道的汤锡强……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犹如一只只星光闪闪的萤火虫,分布在桐乡的角角落落,因爱汇聚成光明,照亮着人间。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被亲切称为“小梧桐”的志愿者,用他们的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给国内外嘉宾留下了美好记忆,也把桐乡的志愿文化播撒在了国内外嘉宾的心田。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近年来,全市各志愿服务组织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了助残助学、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治安维护、抢险救灾等活动,并打造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平安桐乡建设、“健康生活每一天”慈善义诊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品牌,让志愿文化在桐乡肥沃的土地上遍地开花。

  今年,我市还在高铁桐乡站、新居民集聚区、乌镇镇区等地设立了10个“幸福桐乡”志愿驿站,每周末开展便民服务和重点宣传,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70多场,服务群众4万多人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桐乡召开2016年度志愿服务表彰大会,表彰桐乡市2016年度星级志愿者、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桐乡市优秀志愿者以及“十佳志愿者”、“十佳志愿服务工作者”、“十佳志愿者服务项目”和“十佳志愿服务爱心企业”,并为“幸福桐乡”志愿驿站结对单位进行了授牌,这些,都是对那些默默付出的志愿者、爱心企业等群体的最好点赞。

  如今的桐乡,志愿文化已经渗透到每个角落,浇灌着生于斯、长于斯、奋于斯的人,滋养着这座城市,成为文明风尚的“地标”。

  因为志愿服务,桐乡有了更深层次的美,更内在的文化。志愿文化,也如家风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传承……

  记者手记:

  中国有句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志愿文化也如济世救人、无私关爱等理念和准则一样,在桐乡文化中逐渐传播开来……

  纵观近年来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它不需要宣传也不需要鼓动,一个小小的微信朋友圈,就能带动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为了某件事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为某个人发起爱心捐助,渐渐地,成为桐乡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这几年,志愿者的队伍愈发庞大,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孩子的身影,父亲、母亲带着孩子投入志愿活动,这种文化的渗透直抵心灵,志愿文化也从小在孩子的心里扎根。

  未来,我们如何将这一志愿文化更深入根植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中,让志愿文化成为风雅桐乡建设过程中的一张名片,让辐射的范围更深层次更久远,直抵心灵,这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

首页  上一页  [1]  [2]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张莉莉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