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艳在查看布料。
与针头线脑打了20多年交道,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工艺管理二级技师,浙江嘉名针织科技有限公司的张东艳可谓是80后的励志典型。
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1996年,初中毕业的张东艳来到嘉名公司的前身——灵安经编厂应聘,做了一名保全工。那时候,他很自卑,感觉自己要学历没学历,要技能没技能,而且还不善言辞,因此,对待工作也不大上心,总想着: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换份工作。
这样的工作状态,张东艳持续了好几年。每天,他重复着一样的工作,从没想过要提升一下自己。直到有一天,母亲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我妈跟我说,不要总想着跳槽换工作,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你到哪都一样,只能给人打打杂。”张东艳说,正是这句话让他下定决心,要学好一门手艺,留在嘉名公司好好干下去。
保全工的工作主要是维修和保养车间里的机器。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张东艳经常趁着周末休息时,坐车去杭州、嘉兴找相关的业务书籍自学,还经常主动加班,留在车间里向老员工讨教。长时间泡在车间里和机器打交道的他,指甲缝里都是黑漆漆的油垢,洗都洗不干净,可是他心里很高兴,自己会得越来越多了。
以勤补拙练就“硬本事”
车间里的经编机器都是德国进口的,之前每次出现问题,公司只能请原厂的师傅上门来修理,耗时不说,还会耽误生产进度。“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修?”为了“偷师”学艺,每次有原厂的师傅上门修理时,张东艳都会守在旁边仔细看,默默记下维修的步骤,然后回去再把维修要点用笔一一写下来。
“那时候,很多人不看好我,觉得我不可能学会。”张东艳说,德国经编机器的调速箱里零件多,之前也有老员工试着打开维修,可别说修好,就连“恢复原样”都很难做到。但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踏实肯干的精神,张东艳成了公司里第一个能独立修理进口机器的保全工。
张东艳的勤奋努力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2009年,他被提拔为经编车间负责人,负责车间的生产统筹管理工作。他告诉记者,生产统筹管理工作主要分两块:一块是设备管理,这是他的老本行;另一块是技术工艺,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新挑战。
“小小的一块布其实有几十种组织工艺,再加上原料的变化,真的可以用千变万化来形容。”张东艳说,为了掌握其中的门道,他唯有多看多学。每次来样分析,他都会将布料放在显微镜下细细查看,记下里面的编织技法。渐渐地,他不仅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样品布料生产出符合对方要求的布料,还能自己研发新型产品,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经编大师”。
2011年,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公司引进了6台新设备取代老旧的经编机器。当时有一笔外单业务已临近交货期限,如果新机器不能正常运作,势必无法完成订单,公司将面临巨额赔偿。面对巨大的压力,张东艳迎难而上,带领车间生产人员一起加班加点。最后,他们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新设备的安装,并正常投入生产。这时候张东艳才发现,连日的安装调试,他的双手布满了水泡。最终这批产品不仅如期交货,而且优良的产品质量让外国客户刮目相看。
把创新当作“看家本领”
都说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随着纺织经编行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张东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新产品的研发上。
有一次,一名外国客户提供了一块超柔斜纹短毛绒的原样,想要定制一批与原样一样的产品。可当时国内这个产品还是空白。在无处可借鉴的情况下,张东艳只能不断研究、分析、实验,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做出了和原样一模一样的产品,当年这一新产品为公司新增产值超4000万元。
现在的张东艳凭着自己的努力和钻研,不仅取得了大专文凭,还保持着每年10多项新产品研发。“只要想学、肯学,什么时候都不晚。”他把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全部用到生产实践中,不仅积极开发新产品,还积极开展Q C小组活动和创新活动,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他为公司研发的新产品每年都占公司总产值的30%以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多年来,张东艳先后获得了助理工程师职称、技师技术职业资格,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公司党总支授予“党员先锋示范岗”等荣誉,2014年还荣获了桐乡市十佳最美青工,今年又荣获了桐乡市职业技术带头人、桐乡市优秀青年工匠等荣誉称号。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