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一个海归的“瓦尔登湖”梦

2017年07月13日 08:37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通讯员 周慧

  原生态并不等于原始

  他想要打造全市最大的有机农场

  进入盛夏,基地里一茬茬的蔬果迎来采收。乍看这些蔬果颜值并不高。但一尝,却让人惊叹:西红柿绵软起沙、甜瓜清甜脆爽、就连黄瓜也带着丝丝甜味……这味道不正是幼时偷偷闯入外婆菜园的味觉记忆吗?

  在关炜炜的基地里没有稀奇古怪的品种,只是应季蔬果,一年轮换下来倒也有四五十个品种。因为要种出真正的“有机”蔬菜,遵从植物自然的生产规律,所以基地里见不到化肥、农药等人工制剂。

  但原生态并不等于原始。记者看到,基地里的10多个大棚是最普通的连栋薄膜大棚,里面配备了喷灌设施。除草除了人工,关炜炜更多选择生物源农药,像通过大蒜提取物杀虫,价格自然比传统农药贵上几倍。

  如今,满园农庄慢慢步入正轨,基地面积扩展到了近200亩,蔬菜产出稳定丰富。“马上,‘有机食品’的认证就将通过。关炜炜告诉记者,这或许是桐乡首家贴上“有机食品”的蔬菜基地。而接下来,该基地生产的蔬果也不单单满足家庭的自给自足,开始全面供应市场。

  眼下,基地累计已投入200多万元,关炜炜计划将这里打造成全市最大的有机农场。

  不过,在打造有机农场之路上,关炜炜笑说,自己是交足了学费。去年,关炜炜在100多亩的空地上种了水稻,但这一茬接一茬冒起来的杂草让人发愁,为了降低土壤农残,只能雇工人拔草,一季下来单单是拔草费就花了7万元。

  而在关炜炜的“有机之路”上,石门镇设立的上海交大教授工作站也给了他很多帮助。因为要种出有机蔬菜,他曾在一家种子店内买了该店内最贵的种子。当他拿着一袋袋五颜六色像塑料粒的种子给上海交大的教授打电话咨询时,却被告知“赶紧退掉”。原来,这些五彩种子,外面的包衣都是人工合成的,种下后蔬菜成活率很高、抗病性强,但彻底违背了有机的本质。

  力求构建自然的有机系统

  让人们收获最本真的回归

  如今,有机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国外有机食品的发展更是走在前沿。今年年初,关炜炜将德国有机联盟的一位创始人请到了基地。

  “国外更遵从人和自然构建起的协调平衡的有机系统,有点像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关炜炜表示,“像我们基地的羊粪是从外面买来的,这位教授就不认同,他觉得既然是有机,就不能打破循环平衡,可以在自己的可控领域里养殖动物,粪便用作基地蔬菜的肥料,形成循环系统。”

  关炜炜说,听从了教授的建议,接下来他将开始在基地内养牛。

  关炜炜给自己生产的有机蔬菜注册了“康吃”的品牌,这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而在“康吃有机生活”的微信公众号上,直接可以订购基地里的蔬菜。会员制是“康吃”主要的销售模式,每周两次送菜上门,每次四五斤,共7个品种蔬菜。“这种销售模式对于一些忙碌的三口之家而言很是贴心。折算下来,每天的菜钱不到20元。”关炜炜表示。

  在基地的包装车间里,几个工人正在打包蔬菜。每份蔬菜上面都有一个编码。在公众号里输入相应的编码,能对每个批次的蔬菜溯源,何时下种、施了几次菜饼、几时拔草,还有大棚的负责人信息,一清二楚。

  关炜炜也坦言,现在很多人对于有机蔬菜有种疏远感,认为菜都是地里长的大同小异,所以菜的销路并不是太好。“如果没有自有产业的支持,或许我也坚持不下去。”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地奔波于基地,在公众号上更新着农场日记,“一生能在一件确信不已的事上,努力向前,还是很有意义的。”

  “我真正希望构建的是一个有机大环境,引导更多农民按照有机标准来种菜,逐步转变消费者的观念,进一步拓宽销路,让人们在每一口有机蔬菜里吃到本味的回归。”望向远方那片地,关炜炜追寻的“田园梦”越来越清晰。

  关炜炜近照。(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吴俊华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