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饮食习惯的养成,是几辈人味蕾的记忆传承。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葱盐酱醋的调和,让这座城市的美食味道千变万化。
记者推荐过很多店铺,品尝过地道美食,发现美食也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它来源于人生的体味,也调味着人生。
一位63岁的老人,缘何为一碗面执着了36年?这背后有哪些故事?一起来听听姜凤珍和她的面店人生。
借50元开面店
每天卖40斤面
那一碗让人心心念的面。
1981年,在云龙阁工作的姜凤珍毅然决定凭着自己的手艺闯一闯。可是没钱没工具怎么办?她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借!
向亲戚借了50元钱,向面粉店老板借了面粉,姜凤珍拿着两个小煤炉,就这样开起了面店。
当问及烧面手艺是跟谁学时,姜凤珍不好意思地说了两个字——自学。“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顾客来吃面,觉得淡了哦下次多加点盐,觉得咸了哦下次少放点盐,可以说很多顾客都当了我的‘试验品’。”
“当时买一碗面还是要凭粮票的,一碗面需要二两半粮票,折合1角5分钱。”对于价钱,姜凤珍记得清清楚楚。
每天2点多起床开始揉面团做面条,买肉买大排,切块沸大排……准备工作做完了,已是4点,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第一批赶早班的人已经准时来店里报到了。
渐渐地,姜凤珍的店开始小有名气,每天来她这里吃饭的人络绎不绝,她说每天可以卖40斤的面,而最受欢迎的就是一碗简单的咸菜肉丝面。
有时候看姜凤珍一个人忙不过来,许多好心的顾客吃完面之后会主动帮忙收拾碗筷。1994年,妹妹姜兰珍赶来帮姐姐的忙。从此,姐妹俩搭档经营面店,姐姐主厨,妹妹打下手,一直到如今……
从1角5分到6元
不变的是味道
凤珍姐妹俩在做准备工作。
一位87岁的退休老干部每天会准时到面店报到,然后点上一碗黑鱼面。爱好诗词的他还用三句话高度概括了姜凤珍一天的生活:紧张的早晨,战斗的中午,疲劳的晚上。这三句话可谓是贴切之极。
4:30起床,5:15出门买食材,6:20回来准备食材,7:30-8:00,小店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晨练的老人、上班的年轻人、上学的小孩儿……都会来这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
中午时分,结束了上午的学习,孩子们出来吃中饭,面店无疑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于是,不大的面店又开始喧嚣起来,“高峰时期,半分钟一碗面都不为过,我曾经有过15分钟做了60碗面的记录。”此刻,姜凤珍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顾客渐渐地散去,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姜凤珍和妹妹两人简单地下了碗咸菜肉丝面,匆匆解决了午饭,而后抓紧时间回屋休息一会儿,因为再过两个小时,晚高峰又要来了……
从最初的1角5分到如今的6元、10元,从最初的咸菜肉丝到如今的黑鱼、鳝丝、河虾……面的种类多了,价格提高了,但是面的味道依然如初。
“吃了桐乡大大小小的面馆,还是老凤珍家的让我最为怀念。”一位食客如此说道。而周游君采访了数位顾客,得到的都是一致的好评。
姜凤珍是如何抓住了食客的胃呢?“新鲜的食材、搭配油盐酱醋基本佐料,再加点猪油,最后加上浇头就够了。”在姜凤珍看来,面不需要加太多的佐料,保持最原始的味道才是真,而正是这一点让许多食客回味无穷。
把这里当做怀旧地
吃面是一种情怀
装修过后的凤珍老面店。
“今天吃什么?”“照旧。”……这样简单的对话姜凤珍每天都要重复很多遍,倒不是因为省事儿,而是来这里的老顾客很多,对于每一位的口味偏好,她都已了然于心。
是啊,面店经营36年了,有些人在凤珍老面店里吃了几十年。“刚刚坐斜对面的是专门从乌镇赶过来吃面的。”“邻边这位老大爷每回来都点猪肝面……”姜凤珍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道。更有六中第一批毕业的学生结伴前来吃面,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学毕业后常为了童年的味道特地前来点上一碗黑鱼面……
一碗面,一壶茶,有人说,姜凤珍开的不止是面店,也是茶馆。吃碗面,聊聊老底子桐乡人的生活,丝厂、化工厂、招待所……面不够了喊一声“加点面”,在这里喝茶聊天茶水全免。
过年过节,一般店铺总会关门休息几天,而老凤珍面馆365天无休,“老顾客好的就是我这一口面,关门了,他们就吃不到了。”姜凤珍说。
有人曾劝她抬高面价,增加利润,她回绝了。除了10年前给儿子买了套安置房作婚房外,如今,她和老公、妹妹三个人仍旧居住在楼上十几平米的小屋内。“为什么不另外找个大点的房子住呢?”“这里近,而且楼上楼下方便。”
对于未来,姜凤珍表示只要姐妹两人还做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少一人都不行。
“生意这么好,有想过开分店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她回答道:“老了,做不动了,如今坚持做面更多为的是一种情怀……”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