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羽杯·风雅桐乡诵”诗文大赛一经推出,大赛主委会收到了越来越多的诵读作品,在琅琅诗歌和明媚的美文里,我们听到了很多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情感以及对家乡炽烈的爱。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四位特邀“朗读者”——当代著名书画家吴蓬。他为我们朗读的是原创散文——《如何对待吴蓬艺术院》。
走近吴蓬
吴蓬近照。
这两年,在桐乡撞见吴蓬的机会很多,各种文化活动和沙龙中,他带着标志性的笑容站一旁;亲自绘制插图、自费出版了一套《中国蒙学丛书吴蓬国画系列》,拿出一部分捐给了桐乡的青少年;在他的努力下,同为“慎行堂”后人的吴清源子女在石门找到了根;不过更多时间,他还是待在吴蓬艺术院里,摆弄里面的每一盆花草,和往来参观的客人聊天。艺术院就像他的孩子,更是他心之所往。
在一次文化活动中,记者又遇见了吴蓬。当试探地问是否可以参加“修羽杯·风雅桐乡诵”诗文大赛时,他一口答应了,掏出一张写满字的纸,“读这个行吗?”他笑着揶揄道,“就是我这普通话不行,只能半土半洋来。”
约好在吴蓬桐乡的住所录音。幽深的巷子里,促狭的房间有些凌乱,一个大书桌占去了大半空间,案头堆满了画稿、摘录的笔记、各种书、厚厚的速写册等。除了这些,物质对于吴蓬从来不是太重要的事。他埋头改着稿子,打着招呼:“你随便坐,我这个再完善下。”
吴蓬诵读的是他自己写的散文《如何对待吴蓬艺术院》。这两年,他完成了自己想了大半辈子的事。
2015年,吴蓬向家乡捐赠作品2000多件,是其近40年创作生涯的精华。同时,还成立了吴蓬艺术基金。他说:“一个人还是要回归故里,我深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给我血肉的故土,留下我这一生的精品在这里,也是给爱好书画的年轻人一个很好的启迪、参考和学习。”
2016年冬,在老城区历史古建筑群夏氏府第,吴蓬艺术院(桐乡书画院)建成开馆,这里将被打造成桐乡书画展览、教学传承、学术交流、艺术研究的公共文化场所。
这一切似乎昭示着吴蓬可以功成身退了。“很多友人劝我,噢农啊,你怎么还不走呢,最好能消失一段时间,让人找不到你,才显得你名贵。”吴蓬说道理都明白,正如明代《增广贤文》这本书中所说,“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我并没有这么做,如果我为了让自己显得高贵有名望,就在艺术院开张后一走了之,那简直是不负责任的自私。”吴蓬说,吴蓬艺术院不是吴蓬的,是桐乡人民的,是留给后人的一笔文化遗产,更是桐乡文化的一个窗口,“我要把它打点好,我才安心。”
从艺术院创建到现在对外开放,吴蓬几乎都事必躬亲,亲自参与到展厅的布展陈设工作,还自费从外面买来花草盆景,像喜鹊筑巢般完善着这个家,接下来他还打算去景德镇画一批青花瓷瓶,布置艺术院的空白。
“我希望艺术院能办成传承国学、弘扬传统的一个文化坐标,打造成具有中国传统气派的艺术形象,所以我还不能离开。”吴蓬笃信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捍卫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我辈之职责。
在他的案头摆放了一套《圣学根之根》,里面收录的都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文集,接下来他将为这套图书绘制500多幅插图。“能够引导传统文化回归,让更多人沐浴经典,我很乐意做这样的事。”吴蓬也引导艺术院的工作人员读这些经典图书,并要求他们做笔记,开启他们的人生价值观。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一家充满人文气息的书店悄然开放,这家“蠹鱼书坊”正是吴蓬出资设立的。四个门面的书店里摆放着吴蓬出版的各类书籍,还有桐乡各界人士出版的书籍。
“不少书是通过置换版税,半价进来的,然后半价卖出,不指望盈利,只希望引导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吴蓬仔细交待书坊的工作人员,要尽量营造好的阅读环境,不能催促客人,更不能因为客人不买书而有异样态度。
“我想我再活20年没有问题,还可以做很多事。”吴蓬说,现在正是他创作成熟期,画风还在变,必定还会出精品。他已经在构思半自传体小说《芥子园画魂》续篇的内容,“到时你们看了一定会觉得好玩……”
此时面前的吴蓬,哪像77岁的老人,老年斑在太阳光下,都闪闪发光。
![]() |
![]() |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