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崇福镇志》记载:迎恩桥建在崇福镇北门外运河上,朔义门外,明政统间焦令宽建。后易以木,隆庆初仍以石,后圮,崇祯间复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因交通运输需要,迎恩桥于1970年拆除后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人民大桥,桥长67米,桥宽4.5米。2017年4月,崇福镇政府在迎恩桥旧址附近的北沙渚塘口重建仿古三孔石拱桥。
自2016年以来,崇福镇政府启动古运河改造提升工程。在崇福古运河市河两岸修建观光步道、仿古凉亭建筑、重建三孔迎恩石桥以及周边绿化工程,目前这里已经形成具有江南运河文化特色的古城休闲旅游景观。
原来的迎恩桥是一座架于运河之上的大型石拱桥,其桥型与现存的司马高桥相似。迎恩桥下的水流湍急,桥北约五十米处有一条由西向东的跃进桥港,此水来源于天目山,非常清澈。桥东是北沙渚塘河,桥南之运河流入崇福市河后,往南一路朝杭州方向流去。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其中有五次经过崇福。他乘坐的龙船自北向南,由石门经北三里桥南下,然后经迎恩桥路过崇福朝杭州方向驶去。为表皇恩浩荡,迎恩桥由此得名。迎恩桥与北三里桥相互遥望。当年乾隆皇帝的龙船一过北三里桥,崇德知县便率领衙门官员及全县乡绅登上迎恩桥恭敬迎候。
迎恩桥是茅桥埭及以东广大农村地区连接镇区的一座重要桥梁。茅桥埭是镇上一条有名的历史街道。旧时曾经是城北的米市之一,因此临街全部建有凉棚,沿河还有一长埭,牢固的木制靠背长椅。清代中期,茅桥埭路北开设宝大油坊,因此留有油车埭、油车弄之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建有镇办企业——崇福标准件厂和医药用品厂。迎恩桥东堍沿运河岸开有毛竹行、木材行和几家商店。茅桥埭东端古时建有歌舞庙。清末茅桥埭以东的地方被称为歌舞庙,一直沿用至今。
歌舞庙在崇福镇北门外迎恩桥东百余步的茅桥埭东端,是古人纪念西施的一座庙宇,大殿前原有戏台,后有观音殿。传说是西施去吴国前,在语儿练习歌舞的地方,因此而得名。
唐朝诗人徐凝在《语儿见新月》一诗中写道:“几处天边见新月,经过草市忆西施。娟娟水宿初三夜,曾伴愁娥到语儿。”草市、语儿均为古时崇德的地名。
我小时候曾经多次去过茅桥埭市梢郊外,曾经在那里看到歌舞庙。当时庙里的屋架上,还架空放着一条长长的用黄布做成的龙灯。后来歌舞庙几经修缮改建,新中国成立后,歌舞庙一度改为崇福供销社办的工厂。直到如今居住在崇福镇附近的农民,依旧把这个地方叫做歌舞庙。时过境迁,每当我路过歌舞庙时脑海里浮想联翩,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西施美丽的身影,耳边似乎还响起婉转悠扬的歌声。
清咸丰以前,坐落在迎恩桥东堍北沙渚塘出口处曾建有茅桥。茅桥为南北向,过桥可通茅墩(即今之浮地)。该墩四周长满芦苇,茅草一片,故有茅桥之名,清初吕留良的诗中就有“一惬望茅墩”之句。
迎恩桥西是镇上的北塘直街,南起跃进桥北堍,北至市稍原芝村乡界。《石门县志》载:明万历三十八年,陆典巽甘露庵记载:据考,甘露庵俗名北寺,在今路之北端。又据明吕希周《建城记》载:“拱城门俗称北门,外二百步即北塘。”北门在今街之南端,出北门至北寺,沿塘河(大运河)筑的街,因此名为北塘直街。
镇上居民说,1937年日寇占领崇德后,在迎恩桥西放火烧毁了数十家商铺。还在北门城门口设岗哨,所有进出城门的居民都要向日本鬼子鞠躬行礼。有人鞠躬时稍不认真,就会被鬼子拳打脚踢,甚至用枪托猛打。城门口哨所的日本鬼子遇到长得齐整的女人,常常会拉到兵营污辱奸淫。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迎恩桥早已成为历史,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大桥。现在崇福镇上了年纪的人仍把这座新桥叫做迎恩桥,迎恩桥在人们心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地名。
迎恩桥旧影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