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块石画宇读万物,方寸之间展大千

张亚平的赏石人生

2017年05月18日 08:53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文 陈为民/摄

  张亚平在博古架上把玩收藏的奇石。

  除了把玩奇石,张亚平还喜欢画画和书法。

  赏石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历来是文人雅士的“案头好”。石头不能说话,却通过亿万年岁月的积淀,以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型、纹理、色泽和质地呈现独特的神韵,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赏石文化,更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追逐,他们将收藏、赏石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大麻的企业家张亚平,就是其中一位。下面,让我们走进他的赏石人生。

  大璞不雕,自然见情趣

  走进张亚平的“榆斋”,古意铺面而来,不大的房子里布满了各种造型各异的观赏石,它们静静地待在底座或托盘中,肖人似物的天然造型石、如诗如画的天然画面石、笔力劲遒的天然文字石、绿意葱葱的绿松,以及色彩明艳的黄龙石等,散发着古朴优雅的气息和灵性。

  30多年来,张亚平收藏观赏石几乎是只进不出。究竟有多少石头,他自己也说不清,总有千余件了。不过,他的藏品有两大特点:第一,品种多,且多为精品;第二,一块一个故事,块块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他的藏品中,除奇形怪状的山采石、水冲石外,还有许多宝石级观赏石,天工之作,无以伦比。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国观赏石协会会员、浙江省观赏石协会理事。

  张亚平年轻时就喜欢艺术,而这也是基于桐乡深厚的历史文脉积淀。那时,他还在大麻供销系统工作。时任大麻卫生院院长褚瑾翔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画。张亚平就常往那儿跑,两人交流沟通,结成了往年交。“我想画梅花,老褚随手就抽出一张吴茀芝的梅花图让我临摹,一借就是两三个月,这在现在几乎很难想象。”张亚平说,那段时光提升了自己对艺术和美独特的鉴赏能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亚平下海经商,虽然没有精力继续写写画画了,但他迷上了大自然的产物——各种各样的石头。每次外出采购,他总要钻山沟、跑砂石滩,捡回一堆石头。“那时还没有收藏的概念,纯粹就是玩,觉得这样一块经过流水冲刷、地表演变而产生的石头,会让人浮想联翩,特别有意思。”在张亚平的案头,还摆放着他几十年前捡来的小石头。在别人眼里寻常的山石,经张亚平一摆弄,却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后来有了奇石市场和各种奇石展以后,张亚平的观赏石收藏越发不可收拾。在他的“榆斋”,几乎可以领略到各个石种观赏石的独特魅力。

  一块蛋白石,从一面远远看去,仿佛一个精巧的金华佛手,架上红木底座,就是一件小文玩;内蒙的沙漠漆,润泽的包浆,呈现着一马平川的沙漠风光,取名为“鸣沙山”;一块名为“峨眉叠嶂”的天然绿松石,意境悠远;在一块长江石上看到了犹如毕加索笔下的人物画,纹路流畅自然,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一块黄龙玉经过大自然的雕琢,分明就是一块皮肉筋分明的五花肉,惟妙惟肖;一件彩陶石经过数以万年流水的冲刷,形成了光滑细腻的表面,仿佛人工打磨过一般;一件名为墨荷的广西来宾石,荷叶的形状、脉络清晰可见,而换一个角度又像极了一个灵芝……在笔墨书画的映照下,这里呈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雅之气。

  齐白石说过:“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而大璞不雕正是张亚平收藏观赏石的写照。他说,观赏石的审美标准,从古到今随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意识形态发生演变,但其宗旨有一条:奇石的神韵之美。“形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石头本身的韵味。”观赏石的韵味,得益于天地造化之趣,得益于沧海桑田的变迁。正若梅花,经得一番寒彻骨,才有扑鼻梅花香。

[1]  [2]  下一页  尾页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潘霞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