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哀警卫:匠人之魂开出浙里繁花

2017年05月04日 09:02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通讯员 周慧

  “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留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这是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描述的祖父家的染坊。

  不过丰公笔下的染坊在抗战时期被日军的炮火所毁,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年轮后,才重新得到恢复。这个人就是哀警卫,他在2003年筹资兴建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以匠人之心,让丰同裕染坊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得以恢复,并将这抹蓝不断发扬光大。

  日前,首批100名浙江工匠诞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制造业和企业一线职工,也有工艺美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哀警卫成为桐乡唯一获此殊荣的。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走进厂区,院子的灌木丛和草地上四处晒着印染后的布料,远远望去如一片片蓝色的湖水。白色的土布晾在高高的支架上,阳光下随风飘扬,美得像是午后的一个梦。

  蓝印花布出自民间,所用原料都是百姓日常所得,土棉布、田埂边的蓝草,工艺更是民间的口耳相传。印染时一般要经过十几道染缸反复重染,染好后经清洗,把上面的浮色洗去,白色亮丽的图案便显露出来。

  哀警卫说,蓝印花布的蓝代表着中国,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蓝”。它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国民色,是文人心头柔美知性的水韵江南,也是印记于人们心灵深处的一抹东方情结。

  1995年,24岁的哀警卫在绍兴的一家商场里和蓝印花布“相逢”。哀警卫出生在石门,自幼跟着国画名家吴蓬学画,有着扎实的美术基础,此前他从事着手绘真丝围巾的工作。但那天走出商场后,却有了新的打算。“我想那件蓝印花布的衣服由我来做的话,一定会做得更好!”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去各种印染企业取经,经过不懈努力,掌握了整套蓝印花布的印染工艺。

  据历史记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1846年丰子恺的祖父丰小康在石门创办了丰同裕染坊,百余年历经风雨,最后毁于战火中。2003年,哀警卫建起了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他还请来原来在丰同裕做学徒的老染匠,按部就班跟他学习古老的印染技艺,这家百年老店又复活了。

  企业仿佛沉睡在时间长河里,这里嗅不到工业化的痕迹,设计、绘制、镂刻、刮灰、染色、晾晒、刮浆,每一步都是匠人的倾心制作。哀警卫说:“之所以没有采用机械化生产,是因为传统的生产工艺一旦改作工业化生产,那么百年老店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失去艺术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统的东西并不是代表着落后。”

  2010年,在他的带领下,丰同裕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也成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014年12月,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丰同裕则是该项目的一大生产性保护基地。

  传统碰撞时尚,诚意带来变革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是专家!简单的事情复杂做,你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是赢家!”哀警卫笃信这句话,他要做的自然是第三种赢家。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桐乡蓝印花布带着泥土的芬芳,似乎并不能登大雅之堂。“可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元素,但传统不能固化、一成不变,用诚意与变革,它完全可以符合更多年轻人的口味。”哀警卫专门到清华美院进修纤维艺术,用传统碰撞时尚,开始一条革新之路。

  “慢时尚理念符合当代都市生活需求,我们要让蓝印花布产品更好地适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消费,而不是一件只穿一次的旅游产品。”哀警卫拿出一件女款丝质长衫,大片的白,只在裙边渐变出美丽的蓝,这是采用了吊染技术,这种隐约的美更让人沉醉。

  在传承传统蓝印花布染印工艺的同时,哀警卫吸收国画、版画、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开发了新图案,布料材质从棉布到丝绸、麻料,甚至羊毛,呈现出万般风情。他还四处搜集其他地方的蓝印花布,将那些独特的花纹融入产品中,还独具匠心将瓷器、木雕中的精美纹饰借用到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丰同裕作为乌镇旅游公司的配套公司,将桐乡蓝印花布的创新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展开。

  哀警卫对蓝印花布的感情,在不断探索中更加深厚。几年前,他专门去敦煌石窟观摩壁画,受益匪浅。“原本以为线条艺术源于外国,看了敦煌壁画才知道中国早有这种艺术了。”这次旅行所获得的灵感,帮他克服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难题:受纸制花纹图版的限制,长一点的线条在蓝印花布里一直很难表现,看完敦煌壁画,他顺利地设计出以中国经典细纹格子等元素来构图,简洁中有繁复,流畅中有曲折。

  早些年,日本做出了蓝色的20个色阶。哀警卫花了整整6年,打造出蓝色的80个色阶,从墨蓝到淡淡一抹蓝,将蓝做到透彻,这也是国际首创。

  “水天一色”略嫌单调,于是哀警卫又尝试拓展草木染色的谱系,枇杷叶、桑树皮、红茶、栀子、紫草这些野花、中草药都是绝佳的染料,让其渗透到纺织品上,让我们看到更多大自然的缤纷。

  人类与草木之间有着互相认同的亲缘关系,这些草木染色的东西,总给人恍惚如昨的遐想和贴体入微的亲近。哀警卫说,接受大自然的馈赠,并虔诚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最环保、最坦荡、最文明的享受。

[1]  [2]  下一页  尾页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