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60年前,一批青年文学爱好者聚集一起成立了桐乡县文艺联谊会60年后,这其中的6位耄耋老人重聚一堂,回首文学路

六十年,文学梦不灭

2017年04月18日 08:54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沈怡华

  60年前,1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学爱好者成立了桐乡县文艺联谊会,并选出了19名委员,并出版了一本名为《桐乡文艺》的小刊物。这本小刊物引来时任文化部长茅盾的亲笔题字。

  60年过去,当时的19名文艺联谊会委员会委员只剩下7名耄耋老人。4月14日,他们中的6名重聚一堂,回首文学路,初心未改,更对如今桐乡花繁叶茂的文化事业倍感欣慰。

  两本泛黄的32开油印小刊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每本也就20多页,封面写着《桐乡文艺》,一本是创刊号,印刷于1957年6月,另一本印刷于7月。创刊号上有着文学巨匠茅盾所题的创刊词“努力学习,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还有一封茅盾写的祝贺词,里面满是他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关注,其中写道:“我相信通过你会的活动和《桐乡文艺》的出版,能逐步提高业余文学爱好者的兴趣和写作水平。”

  为什么只有两册《桐乡文艺》就戛然而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个组织,聚集起一批文学青年

  1957年4月14日,桐乡县文艺联谊会正式成立。60年后这天重新翻看这两本小刊物,戴大铣、张森生、晋新翔、程柱石、汤闻飞、朱汝瞳6名老同志感慨万千,往事一幕幕重回眼前。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88岁,而当时他们是20多岁的毛头小伙。他们中有文化馆馆长、老师、农经人员,还有学生,大家凭着对文学的一腔热爱,做了一件让人回味一辈子影响了很多人的事。

  戴大铣当时是县文化馆馆长, 1956年到杭州参加学习培训。“当时毛主席已经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也意味着文艺的春天来了。省里鼓励我们下面建立自己文艺组织,出版一些文艺刊物,营造良好的环境。”戴大铣回到桐乡后,四处动员身边的文艺积极分子。让他印象特别深的是,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但桐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在政治压抑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洋溢着浓厚的书香气质,爱读书爱创作的人有很多。

  汤闻飞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还在县农委工作,这天正好在码头等轮船,碰到了晋新翔,说起桐乡想成立一个文艺组织,问他愿不愿意参加。“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汤闻飞说,自己很喜欢看文艺小说,也喜欢写写小诗。

  就这样,19名青年文艺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讨论组织名称、成立筹委会、确定联谊会章程、拟写公开信……在当时嘉兴还没有一个民间文艺组织的情况下,桐乡率先建立了县文艺联谊会。

  一个刊物,点燃一个文学梦想

  为了使青年文艺爱好者有个发表作品的园地,大家商量要出刊《桐乡文艺》。“我们试着给茅盾写信,告诉他桐乡成立了文艺联谊会的事,希望他能为我们题写刊名,没想到很快收到来信,有贺信、题字还有300元钱,这在当时不是笔小数目。”谈到这些往事,几位老同志至今仍很感动,这也成为他们努力办好刊物的动力。

  仔细翻看这两本刊物,虽然页数不多,但“五脏俱全”,各个文学形式都有所涉猎,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曲谱。“第一本创刊号出来,那叫一个轰动呀,当时只印了200本,当时要讨这样一本,都要托关系的。”张森生激动地说,等第二本要出时,根本不愁内容了,来自学校、社会的投稿不计其数,这也反映出当时桐乡浓厚的文学氛围和百姓对于文艺发展的渴望。

  不过随之而来的反右派斗争,让第三期准备要刊印的《桐乡文艺》胎死腹中,成立只有3个多月的桐乡县文艺联谊会也被迫瓦解。

  但已燃起的文学梦怎会轻易浇灭?“这段读书期间的特别经历,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80岁的朱汝瞳一直笔耕不辍,主要创作文学评论,已出版书籍10多册,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声誉。程柱石当时就是小有名气的小说创作者,1956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小河结了冰》,短篇小说《摆渡老刘》还见诸《东海》《北京文艺》等杂志,之后一直创作小说和剧本,为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学后备力量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