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互联网+”时代,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方式呈现新景象

“指尖”上的家校沟通,你怎么看

2017年04月11日 08:59来源: 作者:记者 朱方红

  “明晚老时间,书里约你走进《阁楼里的秘密》。”上周六,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的费忠孝老师与学生在微信群里在线音频,分享文学的奥秘。

  这样借助“互联网+”的交流模式,其实已不限于学生群体,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方式也不断呈现新景象。随着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建立,家校交流方式更趋互联网化。信息化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快捷,让传统教育望尘莫及。

  这种交流新模式,是否有效拉近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本报记者对此作了实地调查。

  现象

  “互联网+”时代

  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更趋多元化

  上周,桐乡市小学英语教研员凌应强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解答学生家长的疑惑:“三年级孩子参加网络‘一对一’教学,效果貌似不好啊。咋回事?”

  记者看到,凌应强在微信上从现象到对孩子学英语的建议等进行了详细解答。

  “这样的沟通方式,不再仅限于‘一对一’的回答,可以让更多有共同疑惑的家长在阅读中受益。”凌应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微信群、视频通话、在线辅导、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给了老师与家长多重沟通方式,家长可以按其所需进行了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相同的沟通方式,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的孙巧玲老师也在运用。从上学期开始,孙巧玲带一年级新生。因为孩子刚上小学,许多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比较关注。

  “各种教育话题层出不穷。”孙巧玲说,起初,基于智慧教育与智慧养育的思考,她会先根据家长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定期定点每周二晚上以语音直播的方式在微信群中进行分享交流。

  后来,有家长建议,微信群里的每周微课交流重新翻看学习,找寻起来比较麻烦,如果错时也能收听就方便了。为此,孙巧玲又找寻了新的方法。她借助互联网平台荔枝FM直播App,开设了桐乡智慧养育空中课堂。“孩子的专注力养成,你帮倒忙了吗?”“关于书香家庭的培育”“孩子写作业磨叽怎么办……”每个微课主题都切合家长当下的需求,12个微课音频时间长短不一,音频的点击量大部分在两三百。

  做了20多年教育工作的孙巧玲,深感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也让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方式随之改变。她告诉记者,“互联网+”时代,微信群、App等网络平台,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的沟通不足,对家校合力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可以解决当下班级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帮助有需要的家长快速了解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策略地进行应对引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运转,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频繁,桐乡教育App、微信群、QQ群等,都为家长在指尖上打开了全新的交流方式。

  家长观点

  “互联网+”作为交流工具很好

  结合传统沟通方式就更完美

  市民沈林菊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沈林菊看来,孩子上一年级,家长也随着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宽松的状态进入了学习状态,“心情也会有所起伏,特别是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孩子适不适应?学习累不累?做作业动作慢……家长也进入了小学生适应期。”

  那时,沈林菊会频繁地与女儿的班主任交流。除了电话、传统面谈的方式外,她们更多时候就是借助微信、QQ等网络通讯工具。

  “主要是比较方便,电话、面谈占据的时间比较多,老占用老师的时间,自己心里也觉得过意不去。”沈林菊坦言,辅导孩子作业后往往时间不早了,若打电话给老师怕打扰了老师休息。“在微信里留个言,挺好的。”沈林菊说,老师利用碎片化时间看一下就可以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回一下就可以了。”

  “打电话有时候恰好遇到老师有事,只能匆匆结束,还是微信上留个言比较方便。”家长黄卓燕上周刚刚参加完儿子小学六年级的家长会,说起新模式下的交流方式,她很认同。

  “我儿子的班主任教了他6年,彼此比较熟悉。”黄卓燕说,不过微信群、微信“一对一”也不是万能的,看孩子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事情,有些三言两语解决不了的事,就需要面谈或者打电话,但总的来说,多了网络上的交流方式,与班主任的互动更强了。

  也有家长表示,互联网下的沟通交流方式快速、便捷,但传统的沟通方式也不能落下,比如家访、家长会、面谈等。

  “我们还是很欢迎老师来家访的,可以和老师更加深入地进行交流。”一位姓姚的家长表示。

  教育人士观点

  家长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

  有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这样的交流方式,应该是传统家校交流的一种补充吧,让家长与老师实现了线上线下全方面的交流。”桐乡市天女小学校长钱芝静告诉记者,现在天女小学几乎每个班都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其他学科的老师也会参与其中。

  “家长一般不会频繁地给老师打电话,除非自己的孩子哪方面出现了问题,家长会比较着急。更多时候,老师会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配合老师开展工作。”钱芝静坦言,这几年,学校借助“互联网+”,运用了桐乡教育App、微信群等平台,有效搭建起相互之间交流的桥梁。

  钱芝静同时表示,有些交流不是互联网平台能取代的,像家访、面谈等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生活的环境、家庭、学生等情况,不是网络上只言片语能讲清楚的。

  “但总的来说,因为互联网,家长与老师的交流更频繁更便捷了,彼此的距离也进一步拉近了。”钱芝静表示,其实,在家校互动中,最重要的是家长对老师对学校的信任。“只有家长相信老师,才能和老师一起努力,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桐乡市启新学校副校长沈红娟是个喜欢了解学生“背景”的老师。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她,家访次数不计其数,其中还化解了一些因为家庭矛盾而影响孩子成绩、情绪方面的事儿。

  说起“互联网+”下的家校交流新模式,沈红娟坦言,这种方式挺不错,家访花的时间往往比较多,一个晚上可能只能走访一两个学生家庭,而且传统的家访往往不够及时。“效率比较低,有时候我有空,家长不一定有时间。”沈红娟说,家访中,有的学生、家长会比较拘谨,也会影响沟通效果。

  “在家访、面谈的基础上,再结合微信群、微信号等,这样交流方式就更加全面了。”沈红娟认为,共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解决,特殊问题则需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两种方式应是兼容、互补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新闻标签:编辑:吴俊华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