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桐乡本土首部原创喜剧《当》首演

小剧场话剧离我们有多远

2017年04月11日 08:59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记者 陈亚萍/文 陈为民/摄

  图为《当》演出剧照。

  4月7日晚,桐乡本土首部原创喜剧《当》的首轮演出在市区振兴中路上的声缘小剧场落下帷幕。乌青剧社的一众主创说,戏剧是造梦的,而他们的梦想是——“在桐乡做一个小剧场,让桐乡人到了晚上,除了看电视、看电影、唱K外,还能进小剧场看戏。”

  何为小剧场话剧?它离桐乡人到底有多远?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乌青剧社,和一众主创聊起了有关《当》、有关戏剧、有关梦想的那些事儿。

  原创戏剧《当》首演

  将“生活”这出戏演得入木三分

  晚上6点,距离演出还有一小时,有过多年演艺经历的主演吕安迪和王天歌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会有人来吗?”她搓着手朝门口张望,又不免嘲笑自己的忐忑,“还早吧。”

  “演了这么多年戏,头一回这么紧张,担心没有观众。毕竟,这是桐乡。”王天歌说。

  昏暗的灯光下,没有精美的舞台布置,观众区紧凑地摆放着40把椅子,这就是虚席以待的声缘小剧场。

  吕安迪,不折不扣的桐乡小伙。2015年,23岁的他心中有一个梦想——“桐乡人凭啥只能‘看’乌镇戏剧节,不能‘参加’呢?”于是,2016年,他带着跟小伙伴创作的话剧《当》,来到乌镇西栅枕水西码头,穿上长袍马褂,在古镇嘉年华上诠释了乌镇千百年的当铺文化。

  如今,经过半年的反复修改、排练,乌青剧社终于迎来了《当》2.0剧场版的首演。

  7点,观众席上座无虚席,松了一口气的演员们准时上台。

  整部剧时长90分钟。期间,笑声、掌声无数,似乎证明这部剧的水准。演员一会儿向观众要水,一会儿又与观众做起了“买卖”,幽默的近距离互动,更是将观剧气氛推向了高潮。

  有笑也有泪。舞台上,在都市的压力和任性的欲望面前,三个桐乡年轻人,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走上了一条当售时间、爱情、前程的不归路。

  “‘当’是救吗?‘当’是赎吗?都不是。”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纷纷表示,原创喜剧《当》通过诙谐风趣的表演,将“生活”这出戏演得入木三分。

  话剧融入桐乡元素

  这是一种文化传承

  为了让戏剧跟观众贴得更近,在《当》的表演中,融入了桐乡方言,不少桐乡地名、俗语穿插出现,让观众们倍感亲切。

  大运河孕育了水一样的桐乡,孕育了水一样的江南文化。这些文化,既有阳春白雪,更有乡野文化。主演称,乌镇的当铺文化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当铺的兴与衰,也映衬着时代的兴与衰。

  为了让创作的戏剧更具桐乡特色,去年6月,吕安迪毕业回桐乡后,拜了三跳艺人邱立红为师。“ 桐乡‘三跳’是浙北传统的民间曲艺,是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安迪说,“我在创作或改编话剧时,会将桐乡‘三跳’这一民间曲艺融入其中,目的是希望年轻人通过话剧了解这一传统文化。”

  那天,邱立红也静静地坐在台下,那是他第一次看话剧。当全场的灯光亮起,老艺人说,没太看懂,“但这应该是年轻人喜欢的形式。”传统艺术如果和现代艺术用一种形式结合而得以传承下去,这不失为一种可能。

  这些天的乌镇西栅书场,乌青剧社推出的新编喜剧三跳书《金莲传》、爆笑相声《张双喜捉妖》正在上演。“在这两部剧中,我们能看到三跳与话剧、相声的结合。”徐飏说。

  小剧场话剧在桐乡

  困境与生机并存

  演出结束了,4名主创齐齐来到台前。“介绍一下这个团队!导演——”4人互相一通乱指,逗笑了观众。“编剧——”大伙儿又是一通互指。原来,《当》这部剧就是几个戏剧爱好者共同创作的成果。

  也就是这一通乱指,显露出了这个团队力量的捉襟见肘。“在桐乡,爱表演的人太少啦!很多家长也反对孩子学表演。”乌青剧社的负责人徐飏说。

  吕安迪说,他们正在准备一部新戏——《桃花源》,改编自话剧《暗恋桃花源》。“我们选剧比较困难,因为有许多条件限制:演员数不能太多,道具不能太复杂……”王天歌说。

  小剧场话剧,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很是流行。徐飏告诉记者,相比大剧场,小剧场话剧表演空间小,能跟观众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亲近性,打破话剧的“第四堵墙”。然而在桐乡,这毕竟还是小众的。

  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当》和即将问世的《桃花源》都采用喜剧的形式。“采用喜剧和融入方言的形式,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明白剧情,能够更好地欣赏演出。”吕安迪说,话剧观众的培养比培养演员更重要,但这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他们的票价也力求“亲民”。“第一排99,后排88,比之大城市动辄几百的价格是低太多了。”吕安迪说。

  诚如开场前的忐忑,主创们对于原创小剧场话剧能在桐乡能走多远,并不敢寄予太多。但他们深深记得,第一场话剧票在推出后一天,就售罄了。

  “这是个好的开始,不是吗?”何况,桐乡是有话剧土壤的。已经办了4年的乌镇戏剧节,在桐乡培养了越来越多愿意买票走进剧场看戏的桐乡观众。“我们坚信,如今看话剧不再是一线城市‘专利’,越来越多的人跑来乌镇看戏,甚至不少桐乡人也开始慢慢走进剧院。”徐飏说。

  据了解,喜剧《当》已接到了苏州、台州等地的邀约。届时,乌青剧社还将在表演中融入当地的元素。

  梦想太重又太轻

  你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有梦想的人很多,能跟梦想死磕的人则少之又少,而乌青剧社的这群年轻人便是其中少之又少的一份子。

  《当》首演结束后,一众主创坐在舞台上的地板上,与记者聊起了他们因戏剧而起的相遇,因梦想生发的事业。并不断地问着我们的观后感受以及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仿若怀揣梦想的少年,小心翼翼。

  其实,他们都有着自己正儿八经的职业,并不靠戏剧生活,演出的收入也不能维持他们的生计。他们中,有地地道道的桐乡人,有桐乡媳妇,还有在桐乡读书的浙传学子。因为一个共同的梦想——“在桐乡做一个小剧场,让桐乡人到了晚上,除了看电视、看电影、唱K外,还能进小剧场看戏。”

  如今,乌青剧社有了200多人的粉丝群;4月8日《当》的第二场演出40个座位座无虚席……在别人看来并不喜人的数字,在他们看来却是肯定。徐飏说:“我们希望在桐乡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我们对戏剧的理解。”

  梦想太重,重到你必须不断地为之付出,甚至长时间看不到回报。梦想太轻,轻到一根羽毛就可能把人压垮。如今,乌青剧社已经建立了小剧场,但他们不知道未来让更多桐乡人进入他们小剧场的梦想有多远。“但,踏踏实实做吧。”吕安迪说,除了《桃花源》,他们还计划着参加第五届乌镇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单元。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吴俊华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