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昨晚,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行欢迎晚宴

2016年11月17日 08:54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入馔白鱼初上网,供庖紫筍乍穿篱”。昨晚,作为大会的常设节目,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行了欢迎晚宴。

  3年了,嘉宾们对乌镇的桥、乌镇的船、乌镇的菜逐渐熟稔。于是,这样一场被定义为“家宴”的晚宴,以“自家人”的姿态迎接300多位嘉宾。这也正应了乌镇民间的一句俗语:一回生、二回熟,三回颠颠往家走。

  桥下共品家宴

  水是乌镇的魂,桥是乌镇的骨。景区72座小桥,像时间的使者,连接着过往,传递着未来。

  宴会开始前,记者进入了晚宴所在地乌镇枕水度假酒店龙凤厅。四座竹编的桥横亘在铺设着镜面的主桌上,宛若飞架水上。桥边,几只小木船点缀其间,好一派江南水乡风貌。

  而后面的圆桌也布置得十分精巧。除了桥以外,每桌设有手扎灯笼,灯笼掩映下,一个放置着圆子等4色小菜的小食盒,预示着一场家宴的开始。

  马头墙、观音兜,翻开设计成水乡建筑形状的菜单,映入眼帘的菜名竟似桐乡人家常宴客的菜品——江南笋鸡汤、鱼虾双鲜、板栗牛肉、蟹粉福袋、清炒甜豆、荠菜汤圆……

  “回家,当然是吃家乡菜啦!”宴会主厨吴新华说,“譬如这道板栗牛肉,是不是有点像我们江南的红烧肉?”

  晚上7点30分,宴会正式开始。嘉宾们享受着美食,心情十分愉悦。主桌服务员董佳红说,从一个个空盘中可以看出,嘉宾们对一道道家乡菜颇为满意,“尤其是蟹粉福袋,主桌嘉宾们基本都是光盘哦。”

  家常菜也不普通

  尽管取材于本土,用家常的方式烧制,但背后所费的工夫却不简单。

  5道前菜中,有一道名为南瓜。名字朴实无华,细看食物就不简单了。原来,南瓜被雕成了一座精致小桥!

  为了研究这道菜,吴新华可没少费工夫。首先是选食材,几经筛选,最终花落南瓜。接下来是雕刻,做镂空。随后在选择立体还是半立体问题上,他又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最终确定立体的最好看。宴会前,还出过一个小插曲,因为第一批送来的南瓜品质不到位,厨师们雕刻完300多座南瓜桥后依旧选择弃用,重新购买一批南瓜。9名厨师连夜赶工,不眠不休,直到晚宴当天下午近3点才完成雕刻。

  再说一道鱼虾双鲜,实则为核桃桂鱼卷配虾仁。而核桃桂鱼卷的原型就是咱们江南人常吃的松子桂鱼。但到晚宴上就“高大上”了。吴新华介绍,先把鱼肉剔出来,冲去血水,蒸好放入冰箱冻,再打成泥。还有核桃,去衣、烘烤、磨碎,这一道道工序还没说完,记者已经听晕了。总之,光核桃桂鱼卷,4名厨师就从晚上7点忙活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

  在江南人的餐桌上,吃往往被赋予十分美好的寓意。譬如,汤圆寓意圆满,枣子寓意早生贵子……在当晚的宴会上,5道前菜被寓意为五福纳祥,蟹粉福袋寓意福报安康,鱼虾双鲜被寓意为兄友谦恭……

  据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顾问邵云介绍,乌镇家宴还有一层美好寓意——“齐家治国”,互联网把地球村的纽带联系得更为密切,创新驱动,造福人类,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家宴反映数百年乌镇饮食文化

  据介绍,乌镇家宴起源于数百年前,乌镇民间街坊宴请宾客和欢度节庆喜事的筵席菜系,注重菜肴雍容华贵,中正大气,“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尤其突出菜名寓意与治家理念的统一。一席家宴,折射出的是一个古老小镇的饮食文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乌镇已被称为“吃码头”,比现在流行的“吃货”一词,资格不知老了多少。吃食的好坏,与当地的物产丰富程度和经济发达程度有莫大关系。最鼎盛时,乌镇百步之内便有三四家酒家簇拥,加上各式小吃店铺,饮食之风兴盛。

  乌镇菜讲究精细,精细之处不在于花里胡哨,而是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料的新鲜本色。嘴刁的乌镇人,往往有膻味的不吃,水里无鳞的不吃。马云常常光顾的书生羊肉面店里,那一碗碗鲜香可口的羊肉面,你何曾尝出一丝膻味?

  乌镇,又因地处两省三府七县冲要熙攘之地,水陆交通发达,菜系颇杂,口味介于苏杭之间,也结合了沪、甬菜系的特点。所以,你会看到“辣乌镇”这样多元化的吃食,那是乌镇菜系里独特的多元化的产物。

  家宴在乌镇可随处寻觅

  事实上,所谓家宴,就是乌镇家家户户平日所食之物。

  晚宴举行的前一天晚上,马云刚刚光顾了锦岸私房菜。据了解,这家菜馆的菜谱,就是2007年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走访和收集的乌镇21户豪门富商的家宴菜谱,结合江南杭帮、苏帮、沪帮和甬帮之菜系特点,恢复和研制出来的。

  领略家宴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民宿。民宿的管理员是房东,民宿的主厨往往也是房东。走进一家民宿,如果离饭点还早,热情的房东还会跟你聊聊天。民宿多为夫妻档。摆几张方桌,就跟家里一样。走进78号民宿,老板娘便迎你落座,然后细细介绍着家常菜:芹菜香干、凉拌芦笋、油爆河虾……

  你在这头吃,他们就围着围裙在厨房忙来忙去。等菜上齐,老板和老板娘擦擦手,上前添茶倒水,细细询问“这菜怎么样?还合口味吗?”

  乌镇这个“家”,欢迎所有朋友常回家看看,常回家吃饭。

  (本版照片来源于“乌镇旅游”微信公众号)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