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桐乡古城墙溯源

2016年10月17日 09:25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图/文 徐顺堂 

  我家一直住在桐乡南门外城门口,围绕城墙的一条弧形老街上,每天上学或进城,进出城门少则四五趟,多则六七趟。尽管桐乡城头对于我来说司空见惯,但对它的历史却知之甚少。最近,偶得一张“桐乡东城门”的老照片,使我颇受启发,便着手搜集、整理有关桐乡城墙的资料和传说,并撰文。

  据光绪桐乡县志记载:明宣德五年(1430年),从崇德县析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新、梧桐等六乡,置县治于梧桐乡凤鸣市,名其县曰桐乡。

  明天顺元年(1435年),桐乡初筑城,未成。至嘉靖三十二年(张森生老校长在《明代桐乡县城建城考》一文中,认为清光绪桐乡县志载桐乡筑城时间嘉靖三十二年有误,应为嘉靖三十三年,即1554年),为御倭寇,桐乡知县金燕奉檄筑城。城围5里,计一千二百丈,东西向最长处1.8里,与南北宽略等。城墙下为石筑,上为砖砌。城高3丈1尺,基阔2丈2尺,上阔1丈8尺。陆门四:东曰青阳门、西曰兑悦门、南曰时薰门、北曰来远门。设城垛1012个,置水门四扇。有城楼四座,月城四座,敌台十三座,敌楼八座。城壕宽六丈,深二丈五尺,设吊桥四座。

  桐乡筑城不久,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徐海、陈东等引倭寇十万之众,入侵乍浦、海盐、嘉兴、崇德、桐乡等地,总督胡宗宪率三千兵屯塘栖,巡抚阮鹗率部奔崇德、援桐乡。适遇宗礼将军率河朔兵九百赴闽,道经浙西。阮鹗素与将军有旧,即挽留商请协同抗倭。一战于崇德,再战于石门,三战于皂林,三战三捷,后宗将军与九百将士终因粮尽力竭无援,皆于皂林秀溪桥畔壮烈殉国。倭寇便长驱直入,围攻桐乡城四十余日,桐乡军民合力英勇奋战,桐乡城池始终固若金汤,化险为夷。倭寇损兵折将,死伤无数,却久攻不下,只得撤走另攻他处。

  桐乡自筑城距今已有数百年之久,筑城之事虽有记载,但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不解之惑,有待挖掘、印证、考析。

  据《桐乡县志》记载:“崇德和桐乡的城墙高度分别为二丈七、三丈一”,折合成公制则分别为8.64米和9.92米。在《中国古代城墙规制溯源》一文中,明代对筑城的高度有统一的规定:包砖(石)大城为12.8米、次城为8米、小城为6.4米。而崇德和桐乡两县均属县治小城,但不知为何城墙高度近似或超过次城8米的规定。

  对此,笔者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均未发现有关城墙超高原因的记载。为了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只能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状况,采取科学的推理方法,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推断。

  明嘉靖年间,在江、浙沿海一带,倭寇猖獗,倭警四起,朝廷顾此失彼,败多胜少。为扭转劣势,朝廷遂命各地大兴土木,筑城御倭。就在此间,“新筑崇德、桐乡、平湖、嘉善四城,一时并举。”(清光绪石门县志《吕希周筑城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桐乡筑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崇德知县蔡本端奉檄筑城御倭。翌年正月初七,万余倭寇乘县城未竣工,破城而入。倭退后,浙江巡抚令崇德迅速筑城防御。据此,笔者认为:崇德既是京杭大运河之咽喉、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嘉靖年间倭寇曾三次侵崇,其中一次城陷。此事极有可能与崇德以次城规制筑城有关。桐乡城只不过是借光而已。

  据《光绪桐乡县志》、《光绪石门县志》记载:“桐乡和崇德的城墙高度分别为三丈一、二丈七”,两县级别相同,为何桐乡比崇德的城墙高出四尺?对此,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桐乡出个汪状元,城头加高三尺三”。笔者查阅了清乾隆年间状元汪如洋的有关资料,汪状元虽是桐乡人,但其寄籍和榜籍均为秀水,所以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很小。二说“桐乡城被倭寇围攻后,城内百姓自发筹资,城头加高三尺三。”这种说法倒是很有可能。因为嘉靖三十五年桐乡城被倭寇围攻四十余日确有史实记载,事后加高城头属亡羊补牢之举,事出有因,顺理成章。1958年因建大会堂及农村水利建设需要,桐乡城墙陆续被拆除,凡拆过城头的老桐乡都能证实:在拆城头时,下面都是城砖,而最上面三四尺只是普通砖。由此可见,“桐乡筑城后又加高”确有其事。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新闻标签:编辑: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