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唯一 新闻门户

悠悠乌镇水,浸润小镇发展之梦

2015年12月16日 09:28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石砌帮岸,每置桥埠,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可见河是在流的,波光微微闪动。”木心先生曾给故乡乌镇写过一篇散文,彼时的他久未归乡,悄悄回到乌镇发现遗失了故乡的记忆,唯有乌镇的水亘古不变,抚慰他的心。

  如今,乌镇走向了世界,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提到,如今乌镇景区的水,能见度从30厘米提高到了70厘米。乌镇美不美,主要看水质。

  数字转变的背后,乌镇经历了忍痛转型的治水历程,也体会了水清岸绿的由衷喜悦。乌镇的水,不只承载着小镇人民的生活,它还浸润着小镇发展的梦想。

  水乡美梦曾历经波折

  “卖菜嘞!早上刚割的青菜,新鲜着呐!”清晨,幽幽的摇橹声伴着长长的吆喝,唤醒了沉睡中的乌镇。渐渐地,便在乌镇形成了一个水上集市,乌镇人喜欢称之为“水市口”。

  吃过早饭,妇女们开始收拾家务,端着盆子到河边洗衣洗菜,孩子们则开始玩耍嬉戏。“每到夏季,我就特高兴,把一块门板丢到西市河里,然后‘扑通’跳下去,借着木板的浮力,从河中央往岸边游,我们叫‘爬岸滩’,我就是这样学会了游泳。”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顾问邵云回忆起孩提时代,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在家门口的河里游泳。

  改革开放后,毛纺厂、轴承厂、电镀厂、印染厂……仿佛一夜之间,各类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打破了水乡的美梦。传统制造业,粗暴地跻身而入,各种污水长期排放后,河水从浑浊变得淡黑,由淡黑变成全黑。古老的水乡小镇,失去了原有的本色。

  上世纪90年代末,乌镇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古镇开发,重新定位,发展旅游业。

  开发,从恢复水乡的外貌开始。

  工厂是最大的污染源,不能再生存下去了,全部关停。2000年9月1日,时任乌管委主任和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向宏,以445万元买下了电镀厂等7家破产、停工企业。和工厂一起关停的,还有沿岸的一些小作坊,如豆制品加工作坊等。

  清完淤泥后,水质有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使景区水位常年保持,东栅和西栅两头各设了一个闸门,必要时关闭,还可以拦住外来的水葫芦和浮萍。只是有一点遗憾,大运河上的机动船越来越多,发动机搅起河底的泥沙,河水因此变得异常浑浊。流入乌镇的水,不像老人们记忆中那般清澈了。

  2012年,乌镇投资3500多万元,在京杭大运河边建了一座水处理厂,2014年投产。大运河的原水进入景区之前,经过蓄凝、沉淀、漂清三道工序后再流入西市河。处理完后的水,外观上与自来水一样干净。

  乌镇的水缘何那么清了

  一位游客在博客中这么写道:“我看到乌镇的船荡啊荡,不像是在水上游,倒像在空中飘。”

  如今,走在乌镇的老街上,抬眼就能看到乌镇的水,澄碧澄碧的,倒映着白墙黑瓦,和颤悠悠过桥的老人,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那么,乌镇的水缘何那么清了?就让样板河东邱港来告诉你答案。

  每天上午8点,陈庄村党总支书记、东邱港“河长”蒋小民准时从家里出发,从东邱港边上绕一圈,雷打不动。“我就看看河面上有没有白色污染物,水质有没有发黄,长效管理不是说说的,贵在坚持。”到了办公室,他第一件事就是写“河长”日记,从今年2月1日开始记,本子已经快写完了。

  如今的东邱港,河面波光粼粼,护岸整齐,绿树成行,还有生态浮岛点缀其中。与一年前相比,完全是两副面孔。陈庄村,曾是乌镇有名的养鸭专业村。村内的东邱港,便成了乌镇养殖最密集、污染最严重的臭水浜。2014年,乌镇吹响“五水共治”的号角,率先向问题集中的东邱港“开刀”。

  蒋小民挑起了“河长”大梁,治污先治源,“养鸭村”要变成“无鸭村”。要知道,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们就养鸭了,鼎盛时期,东邱港两岸养殖规模达到8.5万多羽,占全村养鸭业的25%以上。要让养鸭专业户拆了鸭棚,岂不是砸了人家的饭碗?

  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面前。蒋小民的压力特别大,左思右想,想了个法子:“我就从傅生荣入手,他是全村第一个搭起鸭棚带领大家养鸭致富的,威望挺高。他若是带头拆鸭棚,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

  这几年,养鸭业时好时坏,养鸭户时赚时亏,但是东邱港这笔“环境账”是铁定赔上了。生活在鸭粪堆里,日子怎么过得舒坦?于是,“鸭司令”傅生荣第一个拆掉了自己的鸭棚,还加入了思想动员小组,跟蒋小民一起上门挨家挨户做养鸭大户的思想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陈庄村成功拆除河道两岸鸭棚舍37个,面积20000余平方米。

  鸭棚拆除后,东邱港进行了大整治,清理淤泥,清理鸭网、渔网等河道障碍物,打捞漂浮物,补种绿化。

  新的问题来了,不养鸭,养鸭人又该往何处去?蒋小民告诉记者,他们有的去企业单位上班,有的承包田地种树,还有的销售旅游产品去了。傅生荣和同村刘天林灵机一动,在原来的养鸭基地和孵坊上办起了休闲农庄,一期承包土地70多亩,包括垂钓、餐饮、休闲等,二期50亩土地,将增加蔬果采摘等项目。借着乌镇旅游的东风,农庄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引来了许多游客,也引来了看好农庄发展前景的养鸭人前来工作。

  没有经历过这一转型的阵痛,陈庄村的养鸭人也许怎么都想不明白,青山绿水原来也可以化成金山银山。

  他们让乌镇之水发生了巨变

  “去年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环境保卫战,乌镇的水环境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乌镇镇党委书记、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陶咏椿说,水环境的改善,不仅要靠政府,也要靠企业和老百姓共同努力。

  姚云峰,一名85后奶爸,乌镇农经中心主任助理,也是“五水共治”联络员。让乌镇的水以清丽秀美的面貌示人,是他每天都念叨的事情。

  为了方便工作,姚云峰身上总带着2部手机,多的时候一天90多个电话。有段时间,他的手机隔三差五收到余额不足的短信提醒,去营业厅拉清单,原来600分钟的包月套餐竟打了2400分钟,这份清单有3米多长。

  去年2月,姚云峰正在双塔村巡河时,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肚子痛,今天可能要生了。”他心里牵挂着妻子,脚步却依旧不停。当晚,他在医院陪了妻子一夜,孩子顺利出生,第二天他又来上班了。

  巡河人杜长发,每天巡2次,上午下午各一次,一天行程14公里。“最近天气不好,总是下雨,前段时间还下雪,枯枝落叶就容易掉到河里。”杜长发说,离岸近一点的,就穿个皮裤下水撩回来,远一点的,只能撑着小船去捞了。

  最近,杜长发下河的次数更频繁了。“现在要召开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嘉宾来了一看,河里还有漂浮物,那不是丢我们乌镇的脸吗?”杜长发心里铆着一股劲在巡河。他笑言,自己找漂浮物都快练成“火眼金睛”了。

  姚云峰和杜长发,只是乌镇“五水共治”队伍中的两个缩影。为了重现江南水乡的灵动姿态,整个乌镇还有许多忙碌在一线默默为此付出的人们。

  水体能见度从30厘米提高到70厘米,这是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看到的亮点。

  部分地区的水质从劣五类变成了三类,这是乌镇镇党委书记、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陶咏椿见到的变化。

  鱼虾回来了,河里又可以游泳了,这是乌镇老百姓发现的惊喜。

  枕水乌镇,流淌而过的,仅仅是水吗?是千年传承的古镇文明,是柴米油盐的水乡生活,是旅游小镇的风情魅影,是与互联网交织后的智慧远征。在乌镇的未来版图上,水依然是重要的篇章。正如陶咏椿所言,“水干净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把好水乡命脉,做足‘水’的文章,激发出古镇更多活力、更大魅力。”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编辑: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 市府网: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