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少儿国学,贵在学以致用

2014年09月22日 08:26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实习生 范晓毓 记者 陈亚萍

 

 少儿国学馆学习现场。本报记者鲍嘉/摄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左手背朝外,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桐乡市茅盾中学语文教师余荣军耐心地教授,20名学生一丝不苟地模仿,然后一齐向挂在墙上的孔子像90°鞠躬,行交手礼,《弟子规》中的“孝”正式开讲。

 

  9月20日,由桐乡市图书馆、《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和桐乡市起点科学教育学校联合主办的“少儿国学馆”正式开馆。通过阅读、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孩子感受古代文人的学习生活,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品质。

 

  活动现场,在看似枯燥的仪式和背诵里,融入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很有感召力,孩子们陶醉其中。

 

  活动现场

 

  学以致用,领悟传统精髓

 

  古朴的案几、凳子,透出浓浓的书香气息;庄严的孔子像、生动的六艺图,烘托出浓厚的国学氛围……来到这里的家长和孩子,无不被那古雅的装饰所感染。

 

  “圆圆上幼儿园中班,记忆力不错,已经能够背诵《三字经》。虽然学校老师在上课时偶尔会穿插一些国学内容,但像今天这样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氛围,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圆圆的妈妈陈女士这样对记者说。

 

  陈女士平时比较注重让孩子学习国学经典,有时会自己读给圆圆听,并给孩子解释,有时让孩子跟着早教机上的音频、视频学习。

 

  上周一,从桐乡市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看到活动预告后,李先生立马给儿子报了名。他说,孩子平时爱看有插图的小故事,尽管里面也有一些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但这些小故事都是白话文,与古代的不一样,来这里上课能让孩子体会古人学习时的场景,加上有老师系统讲课,更容易接受。”

 

  “同学们,墙上这位古代先贤是谁呀?”余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开始了“少儿国学馆”的第一课,学生们纷纷举手。“老师,这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回答老师提问的孩子叫罗翀,平时父母买很多书让他看,所以对此很熟悉,去北港小学上一年级的第一天,老师就夸他知识面广。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每位学生面前放着一张纸,上面印有《弟子规》中有关“孝”的章节。余老师带着学生齐读3遍后,让男孩读每句话的前半句、女孩读后半句。读毕,再交换朗读。20名学生中,有12名女孩、8名男孩。轮到自己朗读的内容,学生们都读得很大声,生怕给自己的小集体“拖后腿”。

 

  在这个过程中,余老师先让学生解释。“父母教,必须听,爸爸妈妈的教导,必须要敬重并听进去;父母责,须顺承,是说爸爸妈妈的责任,在他们没有能力完成时,我们应该继承……”一个女孩自告奋勇解释这句话。

 

  “解释得很不错,但是有一点小问题,父母责,须顺承,讲的是父母的责备,不能顶嘴,应该顺承。同学们,当我们犯了错误,爸爸妈妈责备时,我们能不能顶嘴呀?”余老师语重心长的解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应顺承”。

 

  《免费的账单》讲述的是一个孩子在纸上写下账单:扫地,1元;拖地,2元;洗碗,1元……母亲在其背面写下:怀胎十月,免费;晚上盖被子,免费;上学接送,免费……“当我们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时,总是要求回报,但他们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却是不求回报的。同学们,如果爸爸妈妈在场,现在请对他们说一声‘我永远爱您’。”余老师话音刚落,部分孩子马上对在场的爸爸妈妈说了出来。有一名男孩直接跑过去,亲了亲妈妈后,连说了好几声:“妈妈,我爱你!”

 

  之后的亲子现场演练,孩子们从对话当中,学会了如何说话才是对长辈的尊敬。“循循善诱”,坐在教室后面的家长汪女士这样评价余老师的教学方式。

 

  一堂生动的国学课,孩子们在暖暖的爱意、浓浓的“孝道”中获益良多。家长宋女士在课后跟余老师要了联系方式,希望能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小琪主动要求帮妈妈拿包,“妈妈,以后逛街买东西我帮你提……”他边说边挽起了妈妈的手臂。

 

  市图书馆副馆长魏衍方告诉记者,这个活动预告最早是在9月14日发出的,报名人数限前20名。“结果9月15日中午报名人数就满了,可见家长对孩子学习经典的重视。以后每周六,这个活动将定期开展,免费向全市青少年开放。家长朋友可以关注图书馆的微信公号:桐乡市图书馆,了解动态信息。”

 

  固有的国学沉寂了太久

 

 

 余荣军(桐乡市茅盾中学语文教师)

 

  国学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学术与文化,然而它沉寂、断裂了太久。时下的“国学热”,说明人们的本性没变。国学有利于人性的塑造。越小的孩子,记忆力越好但分辨力越弱,精神世界单纯得像一张白纸,如果在这个时候用国学来启蒙他,必然会在他的生命印记里留下浓浓的“墨迹”。种下国学的种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中的礼仪、智慧会被自然而然地运用到生活中,对孩子独立思想的养成帮助很大。

 

  为人处世的原则,在国学经典当中浩若星辰。在略显浮躁的当下,捧一本经史子集,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琐事,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顿感豁然开朗,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尽管观念随时代在变,但精粹性的东西是永恒的,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从国学经典里找到印记。

 

  社会重视国学传播,其中一部分有些过火,有炒作的嫌疑,但这种推广国学的精神值得褒扬。比如,向孔子像90°鞠躬,这一仪式性的动作并不具备很大的现实意义,但其中蕴含的礼仪是有讲究的,它教给孩子们要尊敬师长。在向孩子讲授国学时,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常识,教会他们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国学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

 

 

张天杰(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5000年的历史积淀,方才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国学经典。我们不是古代人,但国学作为一门学问还当一直传承下去,泽披华夏。

 

  国学不会太冷。当下的文化与学术相对比较“活”,也就兼具精华与糟粕,缺乏时间的淘汰与选择。而国学经典则都是精华,当下时代的许多社会文化现象,都可以从国学中找到解释,找到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比如《论语》中的“仁”和“礼”,可以为处理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桐乡在传承与弘扬国学方面做得较好,特别是本土的国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研究吕留良与张履祥,了解当时他们的人生以及他们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再来看他们的国学成果,选择有益当代的部分加以传播,非常有意义。其实,很多新现象、新问题,可以从古人那里找到解决的方法。

 

  国学不会太热。毕竟我们不是古人,完全照搬他们的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国学作为一门学问,总会有一些爱好者在研究与传播。时下的“国学热”,只是相对之前几十年而言,人们对它重视起来了。真正的国学,是传统的文化学术,经史子集、儒释道等,不会真很热,现在谈“国学热”,为时尚早。

 

  传统“蒙学”是国学中最初浅的部分,古人给孩子的启蒙教育。各种“国学班”兴起,孩子们纷纷报名参加,这是好事,但叫它们“国学”还不如叫“蒙学”更合适。《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对当代孩子也有裨益。用恰当的方法教授孩子,可以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养成他们知书达理的品性。现在的幼儿、小学教育的教材如大白话,缺乏琅琅上口的韵律,缺乏古典美,所以传统“蒙学”可以作为现代启蒙教育的补充。

 

  国学启蒙,应从娃娃抓起

 

 
徐树民 (嘉兴市十大藏书家)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

 

   如今,我们所讲的“少儿国学”,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国学,侧重点在于传统文化的启蒙。

 

   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始于传统经典的滋养。阅读之于生命,人们习惯将国学经典比喻为母乳,母乳的价值在于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试想,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书》、《论语》、《孟子》、《大学》等传统经典了然于心,熟能成诵,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就与你终生相伴了。

 

   然而,孩子的国学启蒙或多或少受学生课业任务繁重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少儿国学馆”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孩子们在接受现代文明之外,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

  

    生活里融入国学
 

 

  张森生(嘉兴市十大藏书家)

 

   国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财富,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中国可以成为经济大国、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忠孝礼仪,这些可以说是国学中的经典,也是国学表达基本含义的一部分。“少儿国学馆”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的国学经典,并对其加以通俗化,将传统经典联系生活传授给学生,让孩子们知道其实国学离我们并不远,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孩子记住圣贤经典的同时,读懂国学里的生活智慧。
 


   对于时下的“国学热”,我认为是对国学的正当重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诵读,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上文化的种子,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少儿 国学 学以致用 老师 学习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