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范建良:种菜讲底线,治水论初心

2014年09月16日 07:24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许惠良/文 通讯员 田建忠/摄
 
 
范建良观察芦笋长势
 

  

范建良参与治理河道

 

  

 

 范建良与周边农户拉家常

 

  他,是果蔬种植大户,先富裕后没忘本,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带动周边共同富裕;他推崇“种菜就是种良心”,专门制订种植标准,每批蔬果上市前都要经过层层检验;他还是“治水先锋”,热心承包了900多米长的河道进行治理,使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他叫范建良,崇福镇新桥村人,也是崇德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社长。这些年凭借着一股执着劲,先后获得了“嘉兴市十佳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浙江好人”、“中国好人”等称号。过些天他还将赴省城接受“浙江省道德模范”颁奖。

 

  一位大半辈子与田地打交道的种植户,为何能和那么多令人温暖的词语结缘?今日,记者对话范建良,听他细数这一路……

 

  从猪倌到种植大户10年努力,终有所成

 

  上世纪90年代初,新桥村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们习惯守着一亩三分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收成却捉襟见肘。

 

  看惯了祖辈的因循守旧,中专毕业的范建良心有不甘,在家附近搞起了生猪养殖。

 

  由于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养猪倒也对口,没多久猪场的年出栏数就达到了800头,成了当时桐乡地区较大的养猪户。

 

  然而规模有了,效益却一直上不去,猪肉的价格跌宕起伏,范建良越看越着急,思量着该如何转型。“反季节蔬菜全靠进口,市场供应不足,价格也高。”经过调查,范建良将视线转向了反季节蔬菜种植,并于1995年承包了22亩土地,建起了果蔬种植基地。

 

  带着创业初期的兴奋,范建良白天去培训班听专家授课,晚上便回到大棚搞试验,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妻子看了很心疼,常叮嘱他要注意身体,千万别累垮了。

 

  面对妻子的千叮咛万嘱咐,“倔强”的范建良只是“噢”了一句,又钻进了大棚。

 

  一年下来,皮肤黑了,人也瘦了,但5万多元的纯收入却让他开心不已。

 

  有了一定的成绩后,范建良没有自满,而是不断地考察市场行情,引进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2007年,他种植的70亩蜜天下甜瓜,在嘉兴市场一炮打响,亩产值在1.1万元左右,仅甜瓜一项总收益就达40多万元。

 

  2009年,范建良和其他两名种植户组成了一个考察队,到平湖、富阳等地的芦笋基地参观学习,了解种植技术,调查市场行情,带头发展了300亩芦笋,打造出了崇福的芦笋产业。

 

  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着扎实的基础,随后几年,范建良逐步将自己的种植版图扩张,到2012年底,基地规模已达375亩,种植品种20多个,基地每年供应市场的瓜果、蔬菜达1000多吨。

 

  一年3000多次蔬果检验坚守底线,种菜种良心

 

  范建良富了,但却没有忘本,一路走来他始终坚持“种菜就是种良心”、“先富带动后富”两大人生信条。从1995年初次搞种植开始,范建良基地里所有品种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实施,所有产品在上市前经基地农残检测室检测,基地供应市场的瓜果、蔬菜从来没有发生过因质量问题而被客户要求退货或投诉的事情。

 

  2005年,101户种植户抱团成立崇德果蔬专业合作社,范建良任理事长后,他又将这一标准进行了延续。“种菜就是种良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担任合作社“掌门人”后,范建良一面兼顾自己的基地,一面和其他有经验的社员为每个蔬菜品种制订一套种植流程,统一生产质量标准,做到不合格产品坚决不上市。

 

  据统计,仅果蔬农药残留检测一项,整个合作社一年要进行3000多次,做到每批必检、每批精检。

 

  此外,从2007年开始,在范建良的牵头下,合作社又实施了产品质量追踪制度,在产品上贴上小标签,各个基地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哪个产品发生问题,就可以通过“身份证”追查到生产基地,大大增强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有了良好的基础,合作社先后获得浙江省示范性合作社、嘉兴市规范化合作社、嘉兴市示范性合作社等称号。2010年旗下的“崇德”牌商标获得嘉兴市著名商标,2011年“崇德”牌芦笋获得绿色食品称号,2012年“崇德”牌商标申报了浙江省著名商标。

 

  2012年8月,台风“海葵”来袭,由于担心其他种植户大棚安全,从中午11点开始,没顾得上加固自家大棚,范建良就驱车前往各社员处进行查看。到下午5点多折回基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吓了一跳:自家的100多个大棚都被吹坏,损失超过100万元。

 

    在合作社,范建良是领路人;在其他村民面前,他还是个热心人。前些年,邻村一位蔬菜种植户种了2亩多大棚蔬菜,效益一直不见好。范建良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交流,帮助他分析原因、指导技术,最终扭转了局面。有了这样一次经历,他对附近一些缺技术、缺信息的村民,索性创办了“农民家庭技校”,让种植户到他的基地参观,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给大家。因为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请必到,附近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为“田保姆”。

 

  除此之外,范建良的基地每年都需要聘请一些帮工,看到村上一些年纪大、但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无处赚钱,他就请他们到基地打工,增加一点收入。据了解,目前基地常年聘请的帮工有三十四人,平均年龄接近70岁,人均工资接近两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认捐河道购进橡皮艇几月努力,成治水先锋

 

  在范建良种植基地的西侧,有一条宽约10米,长约900多米的河道,当地人称之为“新开河”。

 

  据当地村民介绍,前些年,随着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的影响,河道污染有些严重,总是呈现出黑色状,让人不敢靠近。

 

  而范建良虽然每天从河道内取水,也不敢直接用,每次都放在池塘里进行沉淀和处理后,再进行灌溉。

 

  今年年初,“五水共治”拉开帷幕,“新开河”进入整治之列,范建良觉得自己也要尽一份力,于是主动提出要认捐,对河道进行亲自治理和长效管理。

 

  有些村民听说后,认为治水是政府的事情,觉得老范这样做就是直接把钱仍进了水里,有些不值得。

 

  可范建良却不这么认为,他一面拿出资金,一面购进橡皮艇,立下了治水的决心。

 

  此后,看着河水颜色从深到浅、从黑到淡,每次变化都让他欣喜不已。“基地内的帮工每天都会去清理河道,将水中的杂草进行处理。”范建良说,到目前为止,他也记不清已经累计投入了多少资金,只知道在众人的努力下,河水水质已经恢复正常。

 

  好事传千里。其后,范建良的“治水经”被各级媒体广泛传播。前些日子,桐乡电视台为他专门拍摄了我市首部反映农民参与“五水共治”的微电影。他还被获评为“治水先锋”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

 

  这些年,范建良所取得荣誉已数不胜数,但他却没有自满,依旧躬身在田地间谦虚而行。

 

  他说,脚踏实地才是人生真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依旧会用平身所学带领周边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凝聚力、需要榜样的力量,如果今后多一些像范建良这样的模范好人,社会文明进度将会向前推进一大步。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种菜 治水 种植 合作社 河道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