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以友人之姿 赴互访之约

2014年08月29日 08:18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程新星 实习生 朱秀华
 

 

 乌、黎互展开幕剪影

 

 
 
 
 

  法国黎塞留一瞥

 

  中国有句古话,一回生,二回熟,不无道理。

 

  2008年,中法论坛上,法国人知道乌镇;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法国人初识乌镇;2012年12月,乌镇和黎塞留缔结友好城市;2013年12月,桐乡和乌镇代表团到访黎塞留;2014年5月,黎塞留“亮相”乌镇。

 

  就是这样一连串唯妙的缘分,乌镇和黎塞留之间日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得互展成为情理中事。最终,2014年7月18日,依然由那块中英法文的指示牌——“友好城市——中国乌镇”引入,乌镇“现身”黎塞留28号古堡。

 

  通过展览,乌镇,被更多外国人所知。据了解,乌镇展馆将会持续开放到今年圣诞节前夕。

 

  一份紧张而又温暖的工作

 

  举办展览是一项浩大而又繁琐的“工程”,仅靠一己之力怕是难以达成,相互配合是唯一的途径。

 

  “准备工作自上次黎塞留在乌镇办展览时就已开始。”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部部长顾守菊回忆,当时,为了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她和法方顾问杜茗霓一直聊到深夜。“而在实际操作中,黎塞留不仅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更带来了不少惊喜。”

 

  在乌镇,百姓人家要办件大事,总要选个良辰吉日。黎塞留尤为重视,考虑再三,把开幕日子定在7月18日。

 

  对此,黎塞留市市长、法国前工商旅游部部长诺维利是如此解释的,7月19日到21日,是黎塞留举行“刀剑艺术节”的大日子,也是一年当中游客最多的时候,把乌镇展览作为“刀剑艺术节”重头戏,他希望所有来黎塞留的2万多人都能目睹乌镇水乡的面貌。

 

  日子定了,就该落到实处了。“关于布景,多亏了他们,我们挑选图片,他们负责印刷。”顾守菊说,由此确保展馆布置的进程。

 

  由于时间紧迫,参与场景布置的工作人员个个全力以赴,不得不加班加点。要知道,法国对工人权益有特别的保护,他们工作时间有明确规定,每天不得超过8小时,晚上不能加班。

 

  期间,有一个工人,记不得他的名字,但却印象深刻。他十分能干,既是展馆的电工,又是安装工,为了使展览能够如期举行,诺维利特批他可以延长工时。所以,即便到开幕前一晚,他仍旧加班加点,工作至凌晨1点。

 

  感念他的倾力相助,顾守菊私下向诺维利提议给该名工人奖励,他点头表示同意。顾守菊笑问:“是物质奖励吗?”他说:“不,我们给的是精神嘉奖。”

 

  除了这位工人,可爱的普通百姓同样为之感动。当初在设计展馆时,有这么一个设想,要摆些江南特有的家具,衬托出乌镇的古镇特质。初衷是好的,然而,要从乌镇托运至黎塞留,显然劳民伤财。

 

  幸而,黎塞留人对中国的热爱与向往,超出了预期。在一户当地人家里,竟觅到了蛮多水乡风摆件、桌凳,着实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意,而且主人愿意无偿“援助”。

 

  另外,会中文的雷沃古堡女主人也热心地为乌镇展览提供了许多帮助。正是不计回报的相助,让乌镇的海外秀变得令人期待。

 

  展览顺利开幕

 

  对法国人来说,晚上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光,18日晚,一个简单又温馨的开幕仪式拉开了展览的序幕。

 

  在黎塞留,剪彩用的是法国国旗图案的丝带,嘉宾剪彩完毕后,再将丝带剪成段,分给在场宾客,算是留作纪念,又不会浪费。

 

  剪彩过后,便是自由参观的时间,百姓、商人、官员、游客……只要身处黎塞留,都可以尽情欣赏这难得的“东方威尼斯”风情。

 

  展览由生态乌镇、生活乌镇和文化乌镇三部分组成。

 

  还未踏进展馆,古堡门两侧各置了一张乌镇水乡图,小桥、流水、人家,大抵的古镇模样浮现眼前,清晰,清新,清澈。

 

  走进,是一块草坪,一侧挂了一幅石桥实景布,那是乌镇的拱桥,卧于水上,倒影留在水中,逼真的视觉效果,使人身临其境,忍不住放慢脚步。

 

  往里,进到室内,篱笆、绿植、清河……白墙黛瓦下,是乌镇不言而喻的生态美。

 

  在生活乌镇区,点缀着大竹匾、镂空八角窗、红木太师椅、木窗、纸糊灯笼、蓝印花布等,这些原汁原味的“乌镇制造”,给展馆增添了更多枕水人家的氛围。

 

  而该区最显眼的位置,是那一套借来的八仙桌桌凳,复古的深棕色,桌子被擦拭得油光锃亮,四只凳脚与凳面的连接处均有一块祥云状的木雕,精美别致。桌面上放上一套青花瓷茶具,一盘姑嫂饼,一摞蓝印花布折扇,老茶馆的感觉油然而生。

 

  “茶馆”是临“水”而建的,推开木窗,夜景布景图栩栩如生,由远及近,将乌镇夜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既是“茶馆”,开门迎客,方显地道,在八仙桌旁,乌镇方代表优雅地扇着蓝印花布折扇,和诺维利一边喝菊花茶,吃姑嫂饼,一边侃侃而谈。四周围满了老百姓,他们认真听着诺维利与顾守菊的谈话,犹如关心自己的家事一般。

 

  “坐在那里,我真的以为回到了乌镇。”顾守菊惊喜地说,其实,乌镇到黎塞留,黎塞留是主,乌镇是客,但是他们却让乌镇有了主人的感觉。“乌镇好像在黎塞留‘安家’了。”

 

  众所周知,乌镇是一个有着6000余年历史的小镇,文化、民俗底蕴深厚,代有才俊。于是,在文化乌镇一角,不仅有关于茅盾、木心等名人介绍,更有《乌镇历史文化丛书》,用另一种方式,向外国友人展示乌镇历史渊源、名人文化、建筑风貌、风土人情和旅游发展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展出的全部,也许新鲜而神秘的缘故,外国友人或驻足,或拍照,兴致盎然,久久不肯离去。

 

  参展也是一种学习“取经”

 

  尽管乌镇不是第一次到黎塞留,然而,前后两次,黎塞留给人的印象都是一样的。

 

  黎塞留是一个由黎塞留主教在其家族城堡附近建立的城市,被誉为17世纪城市规划典范。

 

  可以说,几百年,一成不变,一砖一瓦仍是昔日模样。据悉,在黎塞留,一个城市规划可以指导城市发展许久。

 

  与此同时,黎塞留人非常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几乎没有因为发展旅游而进行过度的商业开发,做得最多的便是年复一年的修修补补。这和中国拆了建、建了拆的发展模式,大相径庭。

 

  难怪乌镇镇党委书记、乌镇国际旅游区管委会主任陶咏椿常常念叨,他对黎塞留念念不忘,随处可见的巴洛克建筑,保存完好,韵味十足。“虽然,黎塞留的游客量只有乌镇的三百分之一,不可否认,在古镇保护方面,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做法,从保护现有基础做起。”陶咏椿表示,“根”护好了,才能壮大。

 

  除此之外,由于恰逢刀剑艺术节,乌镇有幸见证了节日的全过程,上至官员商人,下至平民群众,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穿上造型各异的服装,装扮成各种角色,在城市大街上,手舞足蹈。所以,与其说刀剑艺术节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不如说是一个黎塞留大家庭的派对。

 

  和刀剑艺术节类似,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疯狂的造梦人用“文艺复兴”,把乌镇打造成了中国的“阿维尼翁”,那一段时间,在西栅景区,天天都是狂欢节。

 

  见有欢乐,乌镇百姓心痒难耐,想参与其中,却又犹豫徘徊。顾守菊坦言,刀剑艺术节的模式,值得乌镇学习,戏剧节应该由小众转向大众,变成全民共享的节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黎塞留在乌镇参展期间,双方对合作进行过座谈,有过初步意向。黎塞留倒是很上心,诺维利也凭个人魅力打开了窗口,时隔两个月,率先拿出了大学生互访的方案。诺维利曾说过,虽然黎塞留没有大学,但周边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大学,他可以用他的关系,打通学生交流的渠道。

 

  而关于中、小学生夏令营、经济、文化等合作事宜,双方政府将在年底做进一步确认。

 

  对于桐乡而言,乌镇走出国门,通过品牌宣传、平台交流等方式,更好地助力于“中国旅游第一大县”的打造。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新闻标签: 友人 乌镇 展览 维利 艺术节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