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从“黑旅馆”扎堆,到160多家无证小旅馆纳入“乌镇人家”管理 政府法治、协会德治和业主自治,引发了一场“化学反应”

乌镇巧用“三治”带来家庭式旅馆蜕变

  

    乌镇,一年600万游客量,足以使其成为桐乡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枕水人家,留宿在此,不论是听水,还是感受人文气息,都是游客的初衷,同时,也是乌镇的心愿。

 

  然而,美好的愿景总会有些不协调的音符出现:一段时间,乌镇游客远超当地旅馆能够承受的接待量,供不应求的现实催生了一批“地下”家庭旅馆。

 

  由于这批家庭旅馆多以农民自建房为主,结构不合理,消防、安全、卫生不达标,欺客、宰客现象频发,所以,在乌镇景区旅馆投诉中,“黑旅馆”投诉居高不下。

 

  多年来,乌镇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查处整治,却始终无法标本兼治,甚至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陷入越打越多、越多越大的怪圈。

 

  直到2013年,乌镇成功运用“三治”先进理念,成立“乌镇人家”协会,这才有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游客到乌镇,只要看到挂有“乌镇人家”四个字的家庭旅馆,即可安心入住。

 

  据了解,目前,乌镇镇区共有近400家客栈,其中160多家参加了“乌镇人家”协会。

 

  景区外的另一道风景

 

  端午小长假,天公不作美,可即便如此,前来一睹雨中乌镇的游客依然不在少数。行在乌镇的大街小巷,车来人往,络绎不绝。

 

  在西栅景区的外面,有一条路叫做环河路,路两旁的楼房高低一致。听当地人说,这里的人家都是从西栅景区拆迁而来的,家家户户都做着小买卖,旅馆、超市、餐馆、奶茶店……当然,其中数量最多的,当属家庭旅馆。

 

  为了迎客上门,他们想办法将家里装饰得独一无二,有白色的清新风,有原木的怀旧风,还有混搭的现代风……

 

  蒙上了一层雨雾,它们显得更有韵味了,木头沾了湿气,变得沉重了,颜色沾了雨水,变得亮丽了,彩灯沾了水滴,变得璀璨了。

 

  张晓丽一家三口,来自深圳,在上海玩了一圈后,考虑到距离近,他们便转到乌镇来旅游。没想到,一场阵雨将三人都打湿了。

 

  好在提前预定,旅馆主人将三人接回,递上毛巾,泡上菊花茶,知冷知热地“伺候”起来。

 

  在被问到为什么不选择住在景区或者酒店,张晓丽毫不避讳,价格肯定是主因,另外,就是冲着“乌镇人家”的牌子,每一个房间的照片,均可以在网上快速浏览到,干净,整洁,并且订房流程十分规范,他们住得也很放心。“下次来,可以尝试住不同主题的房间。”张晓丽说。

 

  从“地下”走到“地上”

 

  别看眼下是一团和气,或许很多人还清晰地记得,几年前,这一带林立的家庭旅馆还是混杂一片,让不少来乌镇西栅度假的游客,一度迟疑与徘徊。

 

  对于“乌镇那些年”主题家庭旅馆来说,它既见证了“乌镇人家”的孕育而生,更是其中的受益者。

 

  这一切还得从2012年之前说起,那时,它还不是“乌镇那些年”,叫“杨阿姨民宿”,房间也只有两三个。“每天提心吊胆。”老板娘杨彩凤说,“有的时候在门口一站就是一天,为的就是可以第一时间打听到是否有人来查。不瞒你说,一听到有人来查,吓得跟老鼠一样,立马拉下卷帘门。”一旦被查到可不是罚款那么简单,冰箱、空调之类的设施都会被搬走。“没证,腰杆子就挺不起来。”杨彩凤尴尬地笑了笑。

 

  最多的时候,乌镇像“杨阿姨民宿”这样的黑旅馆,有近300家。“一切改变来源于这个小牌子。”杨彩凤指着立在收银台背后的展示架上的牌子,上面写着“乌镇人家205号”几个字。

 

  如今的“乌镇那些年”,已经交由儿子、儿媳打理。儿媳小米做了10多年的导游工作,对于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有着独道的见解。白色的墙面、红色的条纹、别致的顶灯……小米将旅馆装扮成主题家庭旅馆,从似水流年圆床房到普罗旺斯,从摩洛哥榻榻米到一颗心的距离,每一间都看出了小米在其中花了不少心思。“‘乌镇人家’带来更多的是一份安心。”杨彩凤说。

 

  采访中,不时有游客提着旅行箱,进来住店。“只有最后一间了,209号房。”小米翻着今日“‘乌镇人家’入住登记单”。小米说,这两天几乎每天都是客满。

 

  身份证放在一部类似电话机的显示屏上,放置两三秒,只见小米随后按下“209”,就完成了入驻登记的工作。小米介绍,这部机器叫平安“民宿通”,所有的来客登记,都会通过该机器完成身份证“扫描”,机器直接联接公安系统。

 

  “‘乌镇人家’规范了我们的经营。”“回忆屋”负责人曹凤凤说,卫生、消防基本每个月都会由“乌镇人家”协会组织人员过来检查一次,并通过协会专门举办一些培训,让我们对旅馆的管理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治合一”下的优美蜕变

 

  “入会之后,有了一种从‘地下’走到‘地上’的感觉。”许多经营业主都有着这样的感受,然而,他们并不清楚,转变的过程如此顺利,得益于“三治”理念的完美诠释。

 

  当时,在面临“堵”也行不通,“疏”也行不通的两难境地时,乌镇国际旅游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大胆探索出一条“政府法治、协会德治、业主自治”的家庭旅馆管理新模式。

 

  乌镇镇党委书记、乌镇国际旅游区管委会主任陶咏椿具体解释道,政府法治,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联合相关部门,宣传发动,帮助他们成立协会,待到会员加入,则转而提供一些外围的、法律的援助。

 

  关于协会德治,体现在由协会自行制定入会标准及规章制度,推动业主加入协会,成为会员,用规范保障业主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当然,协会对会员旅馆收取保证金和一定的管理费,以保障协会的日常管理,且每一笔费用开支都会公开。

 

  加入“乌镇人家”的标准有很多。譬如,民宿砖混结构房间不多于10间,房屋不超过3层,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间不多于5间,房屋不超过两层等。只有经协会验收达标才能营业,乌管委进行不定期抽查,一旦不合格,取消会员资格……

 

  陶咏椿表示,协会还有价格规定,“乌镇人家”的会员旅馆平时一间房收多少钱,节假日收多少钱,均有设限,价格公开透明,便可杜绝恶意竞争、欺客、宰客现象。

 

  而业主自治,更是表现了一种自律精神。会长由会员单位选举产生,会员旅馆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举报,由此督促其自我提高,自我监督,确保各项条件符合协会标准。

 

  一条条、一款款,恰能促进共赢发展。据统计,自“乌镇人家”协会成立以来,会员旅馆的入住率提高到50%,收益提高了20%左右。

 

  由此看来,“三治”工作开展以来,乌镇实现了由基层社会管理到治理的创新实践。治理主体更多元,从政府单向管理到与行业协会、业主的三方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优化治理成效。

 

  除此之外,治理方式更易接受,建立三方协商对话机制,协会通过章程规范业主的日常经营行为。同时,与政府在品牌塑造、业主诉求等方面进行磋商,达成合作治理实现共赢局面。

 

  无疑,“乌镇人家”旅游协会为乌镇“三治”理念的全覆盖,树立了一个典型,陶咏椿表示,下一步还将在总量控制、申请时间、定期淘汰等方面做细做透,将规范管理进行到底。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孙怡 程新星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