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洲泉镇政府提供
洲泉,总感觉她是年轻的,许是曾经更过名的缘故。
洲泉,原名洲钱。因四面环水,从上至下看,像一个铜钱,因此得名。
富裕的洲泉,从旧时便商贾云集,贸易繁荣,人和酱油店是见证者之一;勤劳的洲泉,从旧时便辛勤耕耘,蚕桑发达,中国·江南蚕俗文化博物馆是一个缩影;丰盈的洲泉,从旧时便湿地遍布,渔业兴盛,野菱滩是一块活招牌。
虽说,洲泉去了不知几回,为着洲泉一直传承的“家底”,近日,我们又去了趟洲泉,重新认识这个亦旧亦新的古镇。
人和酱油店值得回忆的地方
人和酱油店,算不得一份旅游资源,可是,店所在的河东路一带,原来太繁华了,繁华到不忍将其忽略。
如今,河东路成了老街区,依然保持原貌,只是那些象征商贸繁华的店铺,早已改头换面,成了茶馆、面店……人和酱油店,虽开着,不再如往昔般热闹,但总能找到一些慰藉。
经历百年,老店仍是当年的店面和格局,“人和酱油店”的金字招牌高高悬挂在店门之上,苍劲有力,但颜色黯淡。
店门还是上个世纪的店门,我们无法纠结在此之前的模样,纵然曾经金碧辉煌,眼前所见仅是几块简单、掉了漆的红色木板,带几分落寞的美感。
店门后,老式的玻璃柜台磨掉了光泽,却也还在用着,里头、上面,整齐地摆放着瓶瓶罐罐。环顾四周,供销社时期的典型标语——“文明经商”、“礼貌服务”赫然醒目,电风扇、白炽灯依旧保留着年代印记。
附近老人说,酱油店原来是前店后坊的,现在,后面的作坊早已消失不见,一部分房屋成了居民用房。剩余的也早已破败不堪,充作堆放酱油罐子的仓库。
由于终日不见阳光,四周墙壁角落布满青苔,屋内显得昏暗潮湿,凉意不自觉前来“报到”。
探着头,闭上眼,用鼻子嗅嗅,空气中飘荡着醇厚的气味,遗憾的是,缺少了一股乡土气息,酱油陶罐的标签上写着的已然不是本地牌子。
想知道“人和”时代吗?据《洲泉镇志》记载,洲泉的酱油业较为兴盛。1947年时,镇区内有“人和茂”、“鼎昌”、“久昌”等14家酱油店,最著名的要属这家“人和酱园”了,它是由洲泉四大家族之一的金氏开办。
明末清初,金氏家族从湖州市千金镇迁入洲泉,初时以开豆腐作坊而致富,后经营酱园、食品、绸布等行业,产业兴旺之势无人可挡,金氏一族也成为了以经商闻名的豪族,人称“金人和”酱园。后该酱园由余杭人接手,人称“人和茂”。
人和酱园鼎盛时,不但有门市销售,还有生产酱油和酒的作坊,作坊占地近3亩。初时,酱油作坊位于衹园寺北面,直至“人和茂”时,作坊才搬至夹河里,与店面合并,直至今日未曾搬迁。
新中国成立后,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人和酱油店也纳入其中。改头换面后,人和酱油店仍正常经营。由于地处居民集聚区内,人和酱油店的生意十分繁忙。
进入市场经营后,人和酱油店又转为私人经营。洲泉镇石山头村村民陈梨清成了它的新主人,而他一直没有改变过店内任何格局。
蚕俗文化博物馆蚕桑文明全纪录
洲泉的蚕丝被是出了名的,爱屋及乌,蚕桑文化由此被人广为传播、流传。
其实,我们有时候也好奇,蚕是怎么养的?是如何变成蚕丝的?轻薄柔软的蚕丝被又是怎样制成的?怀着这种种疑问,不妨到位于坝桥村的中国·江南蚕俗文化博物馆一探究竟。
博物馆尽管在村里,但只要寻到坝桥村富有历史标记的文化大礼堂,就八九不离十了。
它在大礼堂西侧。显眼的正红色作底,洁白的大字间隔有序地排列,底下是一块木质匾额,上上下下同时写着中国·江南蚕俗文化博物馆,看似挺普通的一个设计,却映衬出蚕桑文化的古朴。
相比传统意义的博物馆,这个坐落在村里的博物馆并不大,占地350平方米。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馆内以原生态、旧工艺、传统式陈列,展示了蚕的起源、蚕的饲养过程、蚕丝的加工、当地蚕俗文化等几个部分。
饲养过程区域,我们可以看到当地人养蚕的场景,清明前夕,将蚕种纸在盐水中稍稍浸润,揩干,包于棉纸中,然后将蚕种焐于胸口或被窝中三四日,蚕种纸放入蚕匾中,加温,一宵后卵即孵化……
从蚕种到成茧,一目了然。就连“收蚁”、“头眠”、“起娘”、“二眠”……这些毫无概念的俗语,也一下掌握了个大概。
有了茧子,就得把它变为丝。在博物馆里,我们能亲眼看到熟谙蚕桑丝织技艺的妇女在现场进行缫土丝、络丝、经纱、织布等演绎。
缫制土丝由两人共同操作,一人脚踏传动板,手持竹丝掌捞起茧子上的丝头绕在轴头上;另一人则专门准备蚕茧、添茧入锅、烧炉加水……
丝制成了,勤劳智慧的村民用双手,将其拉扯、撑大,一层一层,层层叠加。再经过其他后期加工工序,一床温暖的蚕丝被就诞生啦!当然,蚕丝还可以织成布,甚至摇身一变,化为凉爽贴身的丝绸。
多嘴一句,与蚕桑有关的蚕民俗也相当有趣,若是遇上清明前后,还能去清河村双庙渚赶一场“蚕花盛会”,看一次惊险的高杆船技表演。
野菱滩帅气的“小千岛湖”
“走吧!去野菱滩钓鱼!”不知从何时开始,这句话成了许多洲泉人的口头禅。
野菱滩有些偏远,在众安村和德清县禹越镇交界处,去之前,其实我们很不解,大老远赶来钓鱼,值得吗?
疑惑间,野菱滩的面纱缓缓揭开,一眼,解决了所有疑虑,原来,被它吸引是那么得合情合理。
一望无际的水面,晶莹剔透,在微风吹拂下,阳光照射下,微微起伏,波光粼粼。以前,我们总是抱怨水太脏,到了这里,水太净了,我们居然有了“责怪”,“责怪”洒落在水面的阳光反射回来让人“刺眼”。
水面上,芦苇丛丛,水岸边,几处农家宅子,数量不多,亦没有过分修饰,倒是点缀了这一处美景。
野菱滩是鸟类的栖息地。“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杜甫信手拈来之句,此时此刻,像魔法般成为现实。“这里有一个白鹭岛,另有为数不少的野鸡、灰鹭等。”村民告诉我们,所以,野菱滩有一个帅气的称号——桐乡的“亚马逊河”。
据了解,当前的野菱滩水陆总面积500余亩,其中岛屿面积120亩,岛岛相连,从空中俯视构成一头象的形状,有“小千岛湖”的雅号。
正是野菱滩独一无二的景致,在用水泥船“铺设”的水上路面旁,钓鱼人前后相背,左右紧挨,他们互不影响,心无旁骛,享受一份难得的恬静,钓得一份独享或共享的美味。
野菱滩的水是活水,鱼儿多,肉质比一般家养鱼要鲜嫩,有没有垂涎欲滴的感觉?有的话就赶紧来吧。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