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水清于长水清,小船一棹浪花轻。浮来石佛何人见,还是生成是凿成?”屠甸的美景,在这短短四句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屠甸,又名石泾,一个由千金乡、募化乡合并而来的小镇。日月星辰承转,社会年代更迭,小镇早已变了模样,今非昔比。
正是如此,我们内心希望能留下些什么,不作他用,仅是怀念,倾听其背后的故事。
好在屠甸没有让我们失望,小镇人懂得珍惜和保护,一些承载历史文化意义的“珍宝”被留存了下来,散落在这片土地的角角落落。
去屠甸之前,或许感触并不深,一探究竟,方觉小镇“处处是史话,遍地是古迹”。
古刹院前忆原貌
和一般寺院不同,千年古刹――屠甸镇的寂照寺,与繁华同处。该寺位于镇区山门街大桥北堍,那明黄的颜色,轻易就可识别。
由于不是初一十五,寂照寺寺如其名,少了些香客和焚香味,只有修缮施工的敲打声,显得有些寂寞。不敢大声,轻声步入,围墙内,几座大殿静静地伫立,似乎默默地护着一方安宁。
在清脆的鸟鸣声中,揣着一份虔诚,沉淀心思,毫无杂念地绕着寺院走一圈,说来也奇怪,内心顿时豁然开朗。
或许这样,寂照寺成了当地人精神慰藉的好去处,在他们心里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据了解,该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初名“报恩院”,宋治平间(1064-1067年)改称“寂照院”,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名“寂照教寺”,俗称“寂照寺”。
事实上,眼前的寂照寺是在数番兴废后,才保存下来的。据镇上的老人回忆,当年寂照寺的规模可和杭州灵隐寺媲美。解放前,寂照寺如是这般模样,在山门街中段,原本有一小河隔断,中间有一座石拱小桥,名曰“香花桥”,山门就建在桥上。山门门楣上有白底黑字匾,书写“屠甸”二字。
进山门通过约百米的石板通道,便是天王殿,殿前悬挂“寂照名山”金字大匾,殿东西两侧,各置一块石碑,从碑文中,依稀可见,该碑立于康熙年间,记载一位何姓知县集资种树的事迹……
想象以前的样子,看看现今的面貌,寂照寺非复旧观矣。
故居旁边看古今
屠甸镇邮电弄15号,寂照寺西南约50米处是著名收藏家、书画家、金石家钱君匋的故居。
从远处看,故居有些许“花哨”,洁白的外墙上,黑色的笔墨绘画着竹子,象征着钱君匋的性格秉性,另一侧端正地叙写着他的生平。
行至故居门口,只见院中层层叠叠的绿意从墙头探出。怀着对先人的敬仰,推门而入。故居系三进平房,两边为厢房,前有墙门,中有天井,为典型的清代建筑。
就是在这里,钱君匋先生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钱君?离乡早,但是,他对故土家园有着极深的感情。
1953年,他在一方“钟声送尽流光”的印章上镌刻了一篇自撰的短文,开头即说:“余幼居屠甸寂照寺西,昕夕必闻寺钟。”
1987年,钱君匋对旧居稍作维修,在东南面筑台门,上镌“钱君匋旧居”,系书法家、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李一氓题词。
如今的钱君匋故居,是2007年桐乡市人民政府财政拨款,对故居进行较大规模返修后的模样。院中两边的花坛种满竹子,第二进左右厢房内陈列着钱君匋先生的图片资料。故居中心思源堂内铺设方砖,上悬著名书法家、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书写的“思源堂”匾额,中间矗立着钱君匋塑像,神情依然是那么的睿智淡定从容。
吕大坟上思先贤
山门桥大街一直往南,看到荣星大道,即往西拐,沿路前行,在荣星村荣湖公园停罢。“这是一个农民公园啊,吕大坟在哪里?”走进牌楼,记者一头雾水。
金大伯用手指着和公园广场中央的大树呈一条直线方向:“那座有个白色亭子的土坡就是了。”
寻到眉目,立即出发。穿过公园广场,越过九曲桥,踩过鹅卵石的小道,眼前出现了两部阶梯,拾阶而上,就到了坡顶。
顶上只有一个亭子,种了些树,看着挺单调的。但不要觉得扫兴,只要朝四处转一圈,自有惊喜,从上而下,四处景色尽收眼底,远处人家、乡间小道、田地庄稼……满满的乡土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村里,就是这么简单。
这时,不免要疑惑了,墓在何处?就在土坡下面。不禁使人好奇,墓主到底是何方人士?
土坡脚下的碑文解释了疑云。吕大坟是俗称,长埋于此的是明代崇德人吕希周。据记载,吕希周是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至通政使,后告假乡里,适逢倭寇犯境,受令筑城防倭寇。嘉靖三十五年(1556),吕希周会同崇德知县蔡本瑞奉檄构筑建成,改运河为曲行环绕县城,以水为屏,并建吊桥防御,捍卫乡里。
他的事迹广为人知,后桐乡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崇德吕希周,直塘改作九湾兜。”或许连屠甸人自己都想不到,这位人人心目中的大人物会葬在此地。
相传,吕大坟的建造工程浩大,营造时间长达12年之久,封土高12米多,东西长64米,南北宽34米,看起来仿佛一座小山。
传说毕竟是前尘往事了,半个世纪以来,吕大坟经过几多平整,土层不断削减,只剩四五米高了,但这不妨碍人们对古人的瞻仰之情。
范蠡湖边话传说
屠甸是桐乡有关西施故事流传最为集中的地方,李园、汏脚湾、范蠡湖等处都与西施有关,其中最为著名的地方当属范蠡湖。
然而,2000多年过去,昔日的沧海已成桑田,如今的范蠡湖,只是一个约20亩广的小漾潭。
范蠡湖“镶嵌”在红星村,由于四周是人家、田地,一开始,有些找不着北,在该村长田坝组村民陈月仙(系化名)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湖边。
和印象中一样,范蠡湖尽显原生态,水很洁净,在风的吹拂下,阳光的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除了绿树、草丛,湖边没有现代的点缀。
湖中是两个“小洲”,倒影在水中,隔得有些远却相互遥望,陈月仙说,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很会讲故事,原来两个“小洲”之间是一座吊桥,后来,不知怎么的,桥就不见了。
有关范蠡湖的典故,有传,范蠡与西施经过此地,看到3条河流交汇,水面开阔,水流缓慢,鱼虾成群……心动不已,当即就决定住下来。
他们在湖边建了一间茅屋,男耕女织,生儿育女,过着隐姓埋名、逍遥自在的日子。每天早上,西施在河边梳洗打扮,略抹脂粉,这水域就是“胭脂汇”,傍晚,西施在河边洗脚,此处就成了“汏脚湾”。“这些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陈月仙美美地笑了,笑里有她对这对佳侣的钦羡,又有她为未来村里旅游开发的期盼,她觉得,范蠡湖值得更多人一睹其美景。
(本文史料参考《屠甸史话》、《屠甸掌故》及《屠甸史话绘画集》)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