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乌镇香市节的前世今生

2014年04月15日 08:53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香市这一民间风俗在乌镇流传已久,茅盾先生曾将其称之为“农村的狂欢节”。当时乌镇香市在杭嘉湖地区名气极大,其规模仅在杭州的西湖香市之下。

 

  香市从清明节开始,时间持续约半个月。清明节前两天,乌镇西南20公里处的含山有个“轧蚕花”的庙会,赶会者从含山下来即到乌镇,加之乌镇寺庙众多,乌镇的香市就拉开了帷幕。

 

  其时,乌将军庙(即土地庙)、修真观和普静寺一带的旷地上,布满了临时搭建的茶棚、小吃摊、糖摊、杂货摊;各地戏班子也都拉开架子,跑马戏、木偶戏等应有尽有,武技、杂耍也来凑热闹;广场上热闹,寺庙里更热闹,满大殿是钟鼓声、诵经声和缭绕的香烟。

 

  “小时候每年都盼着这几天,街上、河上、庙里都热闹得不得了。记得那时和家人一起逛庙会,父亲会坐在茶摊前喝茶,我和母亲就买各种小吃品尝,还有唱戏的、杂耍的可以看,开心得几天都睡不着觉。”今年90高龄的吴玉贞曾住在修正观后面,那时每年一到香市节,她一有时间就会往庙会赶,虽然不是为了祈蚕,但这番热闹怎么也不能错过。

 

  “那时民间对逛庙会有称:春三头、香市开、乡下人上街来,清早出门乌黑归,头上汗水勿曾干。说的就是家家户户的人都上街赶庙会,人群熙熙攘攘,挤得大汗淋漓。”

 

  其实,赶香市的主体是农民,游春的同时,他们往往不忘捎带着出售自家做的竹器、蚕具和农副产品。而妇女们则有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到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汰蚕手”,以求日后养蚕无病无灾。因为养蚕是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蚕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年的生活,所以很多风俗也是围绕祈蚕而举行的。

 

  保留原汁味 年年有新意

 

  选择清明到谷雨赶香市是有道理的,因为谷雨一到,农家就要投身饲养春蚕的忙碌,清明至谷雨这段时间有段空闲,又值风和日丽,正好行乐。但由于各种原因,乌镇香市渐渐匿迹了,这一曾经轰动全镇的习俗也成为了老人们偶尔谈及的回忆。

 

  然而,乌镇作为一个古镇来说是幸运的,它并没有被工业化的浪潮完全吞没,而是得到了保护和开发,像香市这样沉淀的民风民俗也得到了挖掘和保护。如今,“香市”经过十多年的演绎,已成为乌镇旅游民俗节庆的一大品牌。

 

  蚕花仙子巡游、蚕仙撒花、汰蚕花手、跳蚕花竿、白莲庙会、踏白船、茶亭堂会、水上婚典、风味小吃等延续了多年,源于民间、民众参与兴趣高的几十个民间活动一经亮相,就得到了当地老百姓和游客的喜爱。

 

  “这些民俗活动对我来说很新奇,比如水龙会、踏白船、草台戏等,有种穿越的感觉。这些还分布在景区各个地方,时不时会带来惊喜。”来自陕西的游客柯华丽说。

 

  距离第十四届乌镇香市节结束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了,今年又有数以十万计的各地游客领略了这一富有水乡特色的民间习俗,也勾起了许多曾经历过原始香市的当地老人尘封多年的美好回忆。

 

  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顾问邵云告诉笔者,香市对于乌镇来说是文化的根,融合了水乡、运河、古镇、农耕等特色传统文化,乌镇对香市的恢复和演绎就是对文化之根的尊重与传承。而依托乌镇旅游这样的平台,像香市这样的民俗活动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影响力也得以不断提升。在演绎的过程中,乌镇也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加入了现代影视、戏剧、美食等内容,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欢迎。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孔越 陈懵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