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这里,每条河都能游泳

来自桐乡石门镇殷家漾村的水环境调查报告

2014年04月10日 08:04 来源: 4月2日 嘉兴日报
稿源:  4月2日 嘉兴日报   
原文链接:   http://www.cnjxol.com/xwzx/jxxw/szxw/content/2014-04/02/content_3032423.htm

  当水成为很多地方的发展之痛,当一湾清水成为人们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当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的兴水战略在各地蓬勃实施时,桐乡市石门镇殷家漾村党支部书记施玉祥自豪地说:“我们村没有臭河、黑河、垃圾河!”“我们村的13条河流条条能游泳!”

 

  这是真的吗?如何做到的?他们的做法对我们当下治水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近日,记者带着上述疑惑走进殷家漾村。

 

  长效保洁机制显护水威力

 

  “治水不应只关注投入大小,更应关注机制是否出成效。”施玉祥说,如果给殷家漾村制作一张护水时间表,那么2008年注定是一个节点。这一年,他们给村里的每条河道都配备了保洁员。6年来,经过不断补充完善,这套有奖有罚的考核机制正日益显现护水威力。

 

  施松年是殷家漾村保洁站站长。他说,每天保洁得是否干净,必须接受两个群体的严格检验,一个是村里特聘的保洁监督员,一个是村民。两类群体给保洁成效打分,保洁员工资与之直接挂钩。“一共分为5个阶梯,每降一个档次,日工资就会减少5元,第一档和最后一档每天相差20元,一个月就是600元,也不少咯。”施松年说,每个月争取最高档的工资,必须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拿最高档,既有钞票的考量,也有面子的因素。每一条河就是每名保洁员的责任田,如果管不好,脸往哪里搁?”

 

  余有泉是村里特聘的保洁监督员。一大早,施松年和他的队员们都得到余有泉处“报到”并领取“工分票”,“每天上午、下午,保洁员上班和下班都要发票子,由我签字,写上日期,月底凭票子领工资。”保洁员们一出门,余有泉也跨上摩托出发去巡查,他每天都要绕着村子来回走上好几遍,既要指导保洁的重点,也要监督保洁的效果,还要征集村民对保洁工作的意见、建议。

 

  考核,有时会因条块分割过于精细、壁垒过于分明而呈现真空地带。像很多地方一样,殷家漾村虽然早早建立了河道保洁机制,但因河岸与河道各司其职,造成岸上的垃圾往河里扫,河里捞出来的往岸上放,各管一块、各自为政、互相拆台的状况。“2011年,村里将‘多把扫帚’合成‘一把扫帚’,由保洁员一管到底。结果人员还是那几个,但效果明显了。”施松年说,这样的机制体现了护水合力。在基层做事,很多事情不能条条框框分得太细,如果太细,会印证那句老古话“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在建章立制的同时,要在“合力”上做文章。

 

  村民生活习惯转变是治水关键

 

  农村治水,除了政府重视,村民生活习惯改变是关键。如果村民生活习惯不变,政府投入再大都是枉然。这是记者在殷家漾村采访时很强烈的感受。

 

  殷家漾村村干部说,治水,得先治村民的习惯。

 

  “以前,河边的人家习惯把垃圾倒在河滩上,其他家庭则是在房前屋后就近倾倒,我们保洁员总是疲于奔命。如今,这样的现象看不到了,真有人乱丢,不用我们开口,其他村民就已经在劝导了。”施松年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母亲河,这是全村居民的一种共识、一种自觉行动。

 

  老冯是村里的养猪大户,今年3月底,他主动找到村委会副主任倪华荣要求拆除猪舍。问他为何?他说:“虽然污染物没有直排,但建在河边对环境多少有影响的,邻居早就来劝过我多次了,如果再养下去,感觉乡亲们之间的关系都要紧张了。我想,如果左邻右舍关系搞僵了,即便钞票赚得再多又有何用,还是早点拆了吧!”

 

  以群众影响群众,让村民带领村民,这当中产生的约束力有时比自上而下的指令管用。在殷家漾村,村民自发成立了治水“志愿军”。姚平强是其中一员,邱家塘从他家门前缓缓流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鲢鱼、草鱼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就和其他2位村民一起自掏腰包花了1000多元买来鱼苗,放养在邱家塘中,以此实现护河的目的。“鱼把水里的杂质都吃了,想不到还真有净化水质和控制水藻的作用。”如今,姚平强让鱼儿充当“清道夫”的尝试在殷家漾的多条河道“复制”,炎炎夏日,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人鱼同游”的场景。

 

  生态收益是全民护水的强大动力

 

  村民自发护河的动力,缘自哪里?村干部的答案是:我们看到了日益丰盛的生态收益。

 

  几年来,为了保护生态,殷家漾村放弃了不少眼前利益、短期效益,承受了不少的发展压力,如今,终于开始收获生态带来的“果实”,先是千亩梨园携手周边村庄的蔬菜基地、猕猴桃基地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眼下,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建设又将为全村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我们村的蜜梨牌子打得响,生态建设功不可没,记得有个客户来视察,看到洁净的河面、整洁的村庄,就夸我们是真正的生态梨园,接连下了好几个大订单。”一说起这,梨农杨富松就笑得合不拢嘴,他说,十多年前,殷家漾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000多元,是桐乡市级重点扶持贫困村之一,种植千亩梨园后,依靠生态招牌和美味多汁的口感,殷家漾“翠冠梨”迅速打开了市场,贫困村的帽子摘掉了,村民的腰包也日渐鼓起来。

 

  目前,围绕石门镇“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战略,殷家漾正在规划建设梨园景区。阳春三月,满树绽放的梨花与干净的河水让人找到了久违的田园亲切感。风景正成为这个村日益升值的无价品牌。

 

  “殷家漾的美是坚持善待生态,把握好取与舍关系的结果。”施玉祥表示,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且可以产出丰厚的生态综合效益。如今,优美的生态环境正逐渐变为殷家漾发展的“绿色竞争力”。

所属专题:
来源: 4月2日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应丽斋 沈明敏 编辑: 王志杰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