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又到一年留人时,对于企业来说,“缺人”到底有多“慌”?

缺人,已成了企业绕不开的难题

2014年01月17日 10:21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今年1月11日,细雨绵绵不绝地下了一上午,夹杂着“冰雨”的北风吹凉了气温,也吹冷了每周六例行的人才招聘会。

 

  桐乡市人才市场三楼的招聘会上,应聘者屈指可数。现场多数企业招聘负责人只是干坐着聊天,有的见形势不好,坐一会儿就走了。

 

  站在企业的视角,缺人,或寻到合适的人但留不住,无论对于企业正常生产还是转型升级,亦或保持创新创造能力等,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当缺人成为常态,企业到底有多难?

 

  无人可用引发连锁反应

 

  桐乡市鸿利机械人事部的吴经理表示,不管招不招得到人,他们每周六都会来人才市场看一下,待上一天半天。“现在企业缺口一直在20人左右,大部分空缺岗位是车间一线的操作工。”吴经理介绍说,为了能尽快招到人,他们还在公司门口和网络上发布了招聘公告,但是用工紧张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对许多企业来说,缺工已是一种常态。

 

  濮院一家纺织企业贝经理表示,五六年前,让工人们干到年三十他们也没话说。现在元旦一过,返乡的返乡,辞职的辞职,根本招不到人做接下单子,只能拖到年后。说到这里,贝经理开始感慨,现在跟以前真是没法比,以前是愁这么多工人怎么发工钱,现在愁的却是使尽浑身解数还是难以招到合适的人。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员工既是生产力,更是推动一个企业发展的主心骨。如果员工频频跳槽,带来的将是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下降、订单减少、阻碍上升空间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周湘杰说,如今一个大学毕业生月薪不过2500元左右,而一个纺织车工的月薪则达到4500元到5000元。

 

  但即便如此,记者从人社部门了解到,桐乡用工紧缺,还是集中于以毛纺、服装为主的手工行业。

 

  用工问题是企业最“头痛”的。千方百计留人,“打感情牌”、“提高福利待遇”,这一系列措施的确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最终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工人却始终处于“缺口”状态。

 

  用工环境转变也让企业发愁

 

  人才市场招聘部部长庄国东能够明显感觉到,2013年相较于2012年,到桐乡打工的人数正在减少。

 

  春节还没到,湖南的农民工施玉荣就向服装厂的老板提出了辞职。记者问起她辞职的原因,她给记者算了笔账。

 

  施玉荣在桐乡工作已有4年,现在工资是3000多元,和同事合租房子每月花去350元,再是每月的水电费、伙食费、上网费,满打满算一个月能剩下1000元算是不错了,而每天却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如果遇到订单多的时候,还要加班到凌晨。

 

  今年,父母一再要求施玉荣回家,说现在家乡建设得很好,有不少的就业机会。工资虽然少一点,但至少能在父母身边了,施玉荣列出了不少离开桐乡回家就业的理由。

 

  “现在农民工的诉求和愿望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那样了。”周湘杰说,用工紧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廉价劳动力的模式在现阶段已经不适用了。

 

  1995年,桐乡开始劳务引进,到如今,已经迎来了民二代,甚至民三代。

 

  刚来到桐乡打工的农民工只是为解决温饱,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干。当时的诉求是拿在家种地每年挣几千元和在沿海城市打工每年挣几万元做对比的。

 

  现如今,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的低廉工资,对农民工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他们意识到,较低的福利和劳动强度不匹配。这是导致用工紧缺最直接的原因。

 

  另外,如今的用工信息越来越畅通,哪里工资高,老乡间会互相沟通;市场里、网络上,有铺天盖地的用工信息。新一代的民工早已没有了老一辈“以厂为家”的概念,哪里工资高、待遇好,就往哪里去。

 

  用工缺口更来源于整体用工环境的改变。河南、安徽、四川等内陆城市的经济快速增长,也给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平台。相对于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更多的农民工愿意呆在自己的家乡发展。

 

  人员流动频繁成了恶性循环

 

  “敲锣打鼓送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就业。”这是业内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其背后,凸显了技术工人、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隐痛。

 

  据了解,浙江省与周边的江苏省相比,外来务工人员人数更多,但层次相对较低。

 

  而在桐乡,2013年末,统计显示缺工近万人,其中四成为技术人员。这其中,包括机械制造、模具制造、纺织业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设计人员等。

 

  5000元月薪招不到熟练车工,这是我市众多传统机械行业的现状。采访中,由于近年来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大量引进和发展,技术工人“后继无人”。

 

  技术工人的缺乏,短期来讲意味着先进设备和生产线无法正常运转,长期来讲则意味着企业竞争力不足,转型升级受到严重制约。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边是企业饥不择食到处招人,另一边却是工人满世界找工作。归根结底,不是没人可招,关键在于“不匹配”。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技工人才招得进,却留不住。我市一家机械行业企业,满打满算共需要职工200人,但去年一年下来招工人数却达到了500人,可见流动性之大。庄国东告诉记者,企业一方面想招收技术工人却招不足,另一方面,招收新工后因为担心其跳槽没有系统培养,造成了恶性循环。

 

  缺人倒逼企业加快转型

 

  由于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等原因,石门一服装企业的工人已经从过去的500多人,减少至如今的200多人,订单无法接、收入减少、行政裁员,企业发展岌岌可危。

 

  用工荒表象是劳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其本质却是利益博弈,背后直指转型升级。

 

  像石门这家服装企业,单纯依靠劳动力,在外界的原材料、汇率、用电等综合因素的叠加挤压下,很容易会被市场淘汰。

 

  企业已经不能靠压缩农民工的工资成本来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了。只有给职工提供稳定且不断提高的收入,给予职工充分的尊重和关心,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真正让职工的付出与得到成正比,工人才有可能长久地呆在一个企业里,才能缓解企业用工紧张难题。为此,许多企业都在想办法。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颜琴 编辑: 匡万忠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