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风雨彩虹 砥砺前行

——浙江各地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

2013年10月17日 10:27 来源: 10月11日浙江日报00004版
稿源:  10月11日浙江日报00004版  
原文链接: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3-10/11/content_2360521.htm?div=-1

  丰收在望的水稻被洪水淹没,包装一新的产品被污水毁损,养殖场鱼虾逃窜,热闹市场一片寂静……风雨早已过去,“菲特”留下的伤痕却仍刺痛人心。

 

  作为沿海省份,台风影响浙江是常有的事。而此次,未在浙江登陆的“菲特”,给我省带来的严峻汛情却大大超出预料。面对被洪水肆虐的家园,浙江人不屈不挠,友爱互助,干群一心,奏响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的自信乐章。

 

  干群齐心,

 

  有一种责任叫坚守

 

  今天,临海市白水洋镇双港村村民张庆雷和妻子一起忙着下田抢扶倒伏晚稻,和张庆雷一样,当天该镇30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下田抢扶最后一批倒伏晚稻,不让一粒稻谷因发芽、腐烂而造成损失。

 

  白水洋镇是临海农业大镇,受台风“菲特”影响,前几日这里大雨如注,滔滔的永安溪水穿镇而过,该镇的东山、上峰、前洋等片粮食功能区水位暴涨,3000多亩丰收在望的单季晚稻被洪水淹没,大面积倒伏。

 

  眼下已经到了晚稻收割期,大片金灿灿的晚稻不久后就可以收割归仓。张庆雷今年种了8亩晚稻,7日一大早,他看到大片晚稻被淹倒伏,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对于坚强内敛的临海农民而言,“稻谷是金,必须颗粒归仓”。该镇农办主任何祖友告诉记者,台风刚过,该镇200多名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就第一时间下村入户,每天组织300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为被淹稻田开沟排水,抢扶晚稻,打响了晚稻抢扶保收的攻坚战。截至10日下午,该镇3000多亩受淹倒伏晚稻全部抢扶完毕。

 

  与重灾区余姚紧挨着的慈溪市,在台风过境后,38万亩农田受淹,受灾面积达27.3万亩。天性乐观的慈溪农民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不断进行农田排涝,目前,近半受淹农田已完成排涝工作。

 

  8日开始,慈溪市农机局联合各镇(街道)和各农业合作社,紧急调集2000多台大小水泵开始到田间地头和低洼地带进行排涝。7个灾后技术指导工作组出动技术人员200余人次,赶赴受灾严重的乡镇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农户落实防御措施和开展生产自救。

 

  今天,记者在慈溪桥头镇的涌森农场看到,4台大水泵正加足马力全力抽水,几块地势较高的菠菜地在经过3天的浸泡后已“重见天日”。“早上农场边上半掘浦的水位降了不少,我们得抓紧排涝。估计到明天,就能全部排干!”农场主郑涌森告诉记者,等地里水位再降下去一点,就要进行消毒了。“镇上的农技人员已经帮我们制定了灾后抗病的技术意见,种子、种苗和农药,也会陆续发放下来。”

 

  “我的菊花地都泡在水里了,很心疼。但是看到老王来了,我心里就有底了。”桐乡凤鸣街道建胜村菊农颜美金说,台风过后,街道农经中心的农技师王雪江已经来过好几回,指导他们如何生产自救。“菲特”导致桐乡杭白菊受灾面积达4.2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而凤鸣街道作为桐乡杭白菊的主要种植基地,成为重灾区。为指导菊农生产自救,桐乡农经局组织了农技专家100多人深入受灾一线,夜以继日地指导农户和种养殖基地搞好生产自救和作物病害防治。

 

  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台风“菲特”,或许可以毁损我们的田园,却无法撼动浙江大地上干群齐心、重建家园的信心、毅力和斗志。

 

  携手互助,

 

  有一种付出叫忘我

 

  自迎战台风“菲特”以来,瑞安马屿镇上郑村“花菜大王”郑永阔的脸上,第一次露出笑容。

 

  瑞安农村合作银行马屿支行的工作人员来到郑永阔家,现场签下60万元的低息助农贷款。“钱马上就能到账,希望能帮你们尽快恢复生产。”马屿支行行长高峰说。

 

  台风“菲特”重创瑞安农业,当地稻田、蔬果大面积被淹,钢管大棚等设施破损严重,面对灾后重建,不少农户资金压力倍增。面对这种情况,瑞安农村合作银行不计收益,加大救灾信贷扶持力度,降低利率,与农户们共渡难关。

 

  郑永阔在台风前半个月投资100多万元建成的近200亩连片钢管大棚,如今薄膜破损,钢管扭曲变形,刚种下的花椰菜种苗被雨水冲刷得无影无踪。总损失将近200万元的老郑面对资金压力,无法开展再生产。“没想到,我提出的贷款数目,当天就足额批下来了,还实行基准利率!”老郑开心地说,资金到位后,他要重新搭建大棚并补种种苗,争取弥补损失。

 

  今天上午,安吉梅溪镇板桥村党委书记沈建国拖着疲惫的身子,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商量灾后自救等事宜。此时此刻,村庄正渐渐恢复生机,而他和邻村华光村党总支书记周天平合办的甲鱼养殖场,却仍一片狼藉。

 

  10月8日凌晨,西苕溪与长兴交界的堤坝出现险情。两村党员干部群众奋力抢险,沈建国和周天平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此时有人跑来告诉沈建国,他们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甲鱼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即将被冲跑。沈建国和周天平当即作出艰难的决定——先救堤坝。

 

  经过几天几夜连续作战,堤坝终于保住,百姓安全了。但养殖场11万斤大甲鱼、7万多只小甲鱼全部被冲跑。看着鱼塘里的甲鱼全部跑光,妻子哭着对周天平说:“你看,那都是我们的心血啊,500多万元啊,一下都没了……”周天平强忍着泪水说:“没事,咱全村的百姓保住了,这才是大事。我们再奋斗3年,甲鱼塘可以赚回来的!”

 

  正因为村干部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没有一户农户严重受灾。板桥村就有另外一家500亩的甲鱼养殖基地,此次没有任何损失。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几乎年年遭到台风袭击的浙江人民,深谙此理。尤为难得的是,在党员干部心中,百姓的利益大于天。舍小家,为大家——这是当下风雨同舟共抗洪灾的必然选择!

 

  不离不弃,

 

  有一种精神叫不屈

 

  这一刻,机器的轰鸣声,比什么都更能扣人心弦。

 

  今天,经过广大员工夜以继日的3天连续排水、擦机器等奋战,临海大田平原一带遭受台风暴雨袭击的97家企业,相继开工恢复生产。

 

  中午11时,记者走进浙江正特集团有限公司大门,机器轰鸣声直扑耳鼓。这家生产户外休闲家居用品的专业厂家,产品外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国内40多个城市,去年实现销售8.9亿元。而“菲特”带来的洪灾,造成企业部分电器设备被毁,抢救出来的成品不少受潮报废,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走进缝纫车间,公司董事长陈永秋正带着50多名工人忙碌在一线,“为了争取及时交货,前几天员工自己清除积水和垃圾、检修设备。原本中午休息的员工,也都自愿加班,共同挽回洪灾带来的损失。”这样的抱团,让人动容。

 

  在温州瓯海,“菲特”使全区11个乡镇全部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2亿元。可瓯海人不等不靠,一边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指导各地全力投入抗灾救灾工作,一边安排自救资金1000万元,帮助各地尽快恢复灾后生产和生活秩序。今天,该区受损交通、电力、企业、旅游、学校等全面恢复正常。

 

  奉化,是“菲特”过后仅次于余姚的重灾区。“水毁工程必须快速修复,水源必须快速净化,河道必须快速洁化。”强降雨一停歇,奉化市要求水利系统立即开展“三快”行动,全力防止“菲特”带来的次生灾害,抢修水毁工程,全力改善水资源环境。

 

  “只停工了一天,就一边清理车间、检修设备,一边生产出货。”今天,阳光初露,记者来到位于瑞安市仙降街道的浙江中远鞋业公司,一楼原材料车间的工人正在翻晒被水泡过的布料,修理因浸水损坏的机器马达。在二楼和三楼的生产车间里,已经全员开工,6条流水线满负荷运作。

 

  “正在赶工的订单,是准备发往俄罗斯的4个集装箱量的胶鞋。”公司董事长刘杰说,台风耽搁了交货期,这批货只能从海运改成空运,“虽然运输成本高了很多,但做生意讲的是诚信。”

 

  仙降是全国胶鞋生产的重要基地,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七成以上,台风“菲特”让这里的1000多家企业受损总金额近亿元。尽管经济损失较大,但大部分企业积极展开自救、恢复生产。记者在仙降街道看到,人行道上、桥梁栏杆上,只要是不影响行人和车辆的空地上,都摆满了晾晒的鞋子、布料、辅料……截至今天下午,当地近30家大型胶鞋企业都已开工。

 

  在受台风重创的“市场大县”苍南,17家“年交易额达亿元级”的专业市场,也在清理整顿后,陆续恢复营业。

 

  有着400多家经营户的浙闽副食品市场,积水直到8日下午才渐渐退去。市场管理办公室专门腾出两间办公用房和4个仓库供经营户存放和清理货物,市场恢复营业后,他们又积极联系工商部门到现场监督,保证受潮的不安全食品撤离柜台。

 

  而浙南著名的礼品市场龙港温州礼品城,积水一度深达1米,灾后,市场立即采用发电机发电,组织工作人员用水泵进行抽水,积水退去后,经营户抢时间晾晒受淹受潮商品,目前市场已经正常营业。

 

  “前几年都没有强台风正面袭击温州,这次台风也是一个教训。”浙江钟铮锁业有限公司陈成忠说,接下来将会为企业投保,避免类似的灾害损失。

 

  冒着寒露后的晨昏凉气,蹚着没过腿肚的洪水采访,并没有使我们感到一丝的寒意。因为,砥砺前行的我省干部群众用正在发生的灾后重建故事诉说着,命运,在你带来的坎坷面前,浙江人从来都不是弱者!

所属专题:
来源: 10月11日浙江日报00004版 作者: 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编辑: 胡银仙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